
青蝦

沙塘鱧
■江蘇省金湖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唐玉華/文圖
青蝦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名貴淡水蝦類。沙塘鱧肉質細嫩,肌間刺少,含肉率高,是餐桌名肴。隨著人們飲食觀念由質量型向營養型的轉變,青蝦、沙塘鱧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市場價格也節節攀升。因此,青蝦與沙塘鱧都具有較高的養殖經濟效益,是當前值得推廣的養殖品種。現將相關技術介紹如下,供養殖者參考。
一、養殖條件
池塘應近靠水源,水量充足,水質良好,周邊無污染,電力配套、交通便利。池塘為東西向的長方形,面積以5畝~10畝為宜,坡比為1︰2.5,水深為1.5m左右,池底基本平坦,土質為黏壤土。池中應安裝微孔增氧、進排水泵等機電設備。
二、養殖準備
1.清池消毒。清池方法:冬天抽干池水,清除池邊雜草,挖出池底過多淤泥,保持淤泥厚度10㎝左右,凍曬池底20~30d,使池底充分干裂,增強透氣性,以加速池底有機物的風化。消毒方法:采用2次消毒法。第1次用生石灰干法消毒。生石灰的用量為75㎏/畝~100㎏/畝,方法是加水化漿后趁熱全池潑灑,不留死角。待生石灰藥性消失后,向池內注水30㎝~40㎝,用溴氯海因進行第2次消毒。溴氯海因1m水深用量為200g/畝,方法是加水稀釋2000倍~3000倍后全池均勻潑灑,以迅速、徹底殺滅病原菌、野雜魚及其它敵害生物。
2.移種水草。池中栽植的水草主要有輪葉黑藻、菹草、苦草等。輪葉黑藻采用枝節插植法。以穴插為主,每穴插8株~10株,東西向間隔1.5m~2.0m,南北向間隔3.0m~5.0m。菹草采用根系插植法。將草根穴插于池底,東西向間隔2.0m,南北向間隔3.0m。苦草采用種植法。在水溫回升至15℃以上時,在水草空隙處補種苦草,使全池水草覆蓋率達30%~40%。池中水草的主要作用有:一是植物餌料。水草的嫩葉和碎屑在青蝦食物組成中占有重要比例,是青蝦喜食的植物餌料。二是凈化水質。水草的自身代謝功能,可有效改良底質和凈化水質。另外,水草的光合作用能生產出大量氧氣,有利于青蝦、沙塘鱧的生長。三是棲息隱蔽場所。青蝦喜歡在水體安靜的草叢中棲息、蛻殼,是理想的避敵隱蔽場所。四是遮陽降溫。高溫季節水草可遮擋和吸收部分光照,起到降低水溫的作用,為青蝦、沙塘鱧創造舒適、快樂的生長環境。
3.投施肥料。水草成活后,將水深加至50cm~60cm,向池內投施用0.2%~0.5%EM菌發酵好的禽畜糞肥,量為300㎏/畝左右,以培育浮游生物,為隨后入池的青蝦苗提供生物餌料。
三、苗種放養
1.青蝦苗放養。青蝦苗的質量要求是:品種純正、體質健壯、規格均勻、肢體完整、無病無傷。青蝦生長速度快,養殖周期短,在環境適宜、餌料充足的情況下,蝦苗經過60d左右的養殖,即可達到體長為5㎝以上的商品規格。因此,青蝦可分兩次放苗。第一次于1月~2 月份放養越冬蝦苗,規格為1500尾/kg~2000尾/kg,密度為40㎏/畝~50㎏/畝;第2次于7月~8月份放養當年繁育的蝦苗,規格為2000尾/kg~3000尾/kg,密度為50㎏/畝~60㎏/畝。
2.沙塘鱧苗放養。沙塘鱧苗的放養規格為2.0㎝~2.5㎝,密度為600尾/畝~800尾/畝,時間在5月下旬。
3.鰱、鳙魚種放養。鰱 、鳙魚種的放養規格為4尾/㎏~6尾/㎏,密度為80尾/畝~100尾/畝,時間在3月份。
四、養殖管理
1.水質調控。每隔7天~10天加水1次、15天~20天換水1次,每次加入新水10 cm ~20cm、換掉老水20%~30%,保持水深在1.2m~1.5m,透明度在35cm~40cm。每隔15天左右交替使用1次生石灰和EM菌(復合生物制劑),用量分別為10㎏/畝~15㎏/畝和1.0㎏/畝~1.5㎏/畝,以改良水質和底質,保持pH值為7.5~8.5。適時開啟微孔增氧設備,通過微孔管至下而上的曝氣作用,形成上、下水層對流,使底層溶氧得到及時補充,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一般晴天下午2:00~3:00開機2h左右,陰天次日清晨3:00~4:00開機至日出,雨天半夜開機至日出。
2.餌料投喂。餌料投喂以青蝦為主,選擇投喂蛋白含量為30%~35%的青蝦顆粒飼料。日投喂2次,分別于上午8:00~9:00、下午16:00~17:00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為主,占日投喂量的60%。蝦苗投放初期投喂較細粒徑的顆粒飼料,隨著青蝦個體的增大,可相應加大顆粒飼料的粒徑。飼料應投在有水草的淺水區,并且要拋撒均勻,日投喂量為池蝦總產量的4%~6%,投喂后應仔細察看蝦的吃食情況,一般以投喂后2h~3h內吃完為宜。沙塘鱧苗入池后,每日上午7:00~8:00潑喂1次黃豆漿(將干黃豆浸泡24h后用豆漿機磨成的漿),用量為1㎏(干豆)㎏/畝,持續一周。一周后,再投施1次~2次氨基酸肥水素(生產單位:廣東華源水產藥物有限公司),投施量為1㎏/畝~2㎏/畝,以補充營養, 增加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和密度,為沙塘鱧苗提供充足的適口餌料,促進其快速生長。沙塘鱧長大后以池內的小蝦、小魚為餌,鰱,鳙魚以養殖水體中的浮游生物、有機碎屑等資源為餌,人工投喂餌料可不作考慮。
3.病蟲防治。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針,走健康養殖、生態養殖的致富路,將病害防治的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每個生產環節之中,防患于未然。除了做好清污消毒、選放優質苗種、合理放養和科學投喂外,還可采取以下預防措施:一是定期加、換水,保持水質清新。二是定期使用生石灰水體消毒,既殺菌防病,又增加鈣質。三是定期使用EM菌、底質改良劑,降低池中有害有毒物質含量,改良水質和底質。四是適時使用微孔增氧設施,保持池水溶氧充足,促進蝦、魚的健康生長。五是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免疫多糖等制成藥餌投喂,可增強免疫力,減少發病。一旦發現蝦、魚生病,應及時診斷病因,對號入座,對癥下藥,選用高效、低毒、價廉的藥物治療,并嚴格控制用藥量,避免藥物中毒事故的發生。養殖全過程中,嚴禁使用敵百蟲、敵殺死和菊酯類殺蟲藥物。
4.加強巡塘。養殖過程中,應堅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及時觀察蝦、魚的攝食、活動、生長情況,檢測ph值、透明度、溶氧、水溫等水質變化情況,檢查增氧、抽水等機電設備有無損壞等,一旦發現問題,應及時處理。平時應認真填寫塘口記錄,詳細記載天氣、水質、換水、增氧、用藥、投喂、捕撈、銷售等情況,為下一個養殖周期提供參考依據。
五、捕撈
青蝦的生長速度比較快,一般蝦苗經過近2個月的養殖就有部分達到5㎝以上商品規格。因此,從4月下旬即可用蝦籠、地籠捕蝦上市, 捕大留小,直至整個養殖周期結束。鰱、鳙魚根據市場行情于11月~12月份用拖網捕撈上市。沙塘鱧為低溫魚類,在冬季仍能保持正常生長,為提高商品規格,增加產量和效益,可養殖至春節后捕撈上市。捕撈方法是先用抄網在水草下抄截,再用小拖網在水底拖捕。最后抽干池水,將蝦、魚一起捕出,為下一輪的養殖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