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t799u"></tbody>
  •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養蝦

                小龍蝦稻田生態繁育技術規程

                編輯:   時間:2018-06-03   瀏覽:

                  1、范圍

                  本規程規定了小龍蝦稻田生態繁育的稻田選擇、養殖準備、水稻種植、苗種投放、養殖管理、病害防治、捕撈和保種育種環節。

                  本規程適用于湖北省境內稻田小龍蝦生態繁育。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獻對于本規程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獻,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規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獻,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規程。

                  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GB13078飼料衛生標準

                  GB/T18407.4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

                  NY/T394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

                  NY5051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

                  NY5072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規程。

                  3.1小龍蝦稻田生態繁育

                  指依據小龍蝦生物學特性,運用生態學原理,利用優質水稻與小龍蝦共作,通過科學留種、保種、稻田改造和水位調控等措施,使小龍蝦在稻田內自繁自育、苗種批量生產。

                  3.2蝦苗

                  指脫離母體后能獨立生活的仔稚蝦,規格小于600只/公斤。

                  3.3蝦種

                  指規格大于600只/公斤且未性成熟的小龍蝦。

                  3.4成蝦

                  指已經性成熟的小龍蝦,一般個體規格大于15克/只。

                  3.5親蝦

                  指用作繁殖已達性成熟的小龍蝦。

                  4、稻田的選擇

                  4.1土壤

                  土質以壤土最佳,田底肥而不淤,田埂堅固結實不漏水,遠離污染源。稻田環境和底質應符合GB/T18407.4的規定。

                  4.2水源

                  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生產用水應符合NY5051的規定。

                  4.3面積

                  面積以30~100畝為一個單元,連片為好。

                  5、養殖前準備

                  5.1開挖環溝

                  沿田埂內側開挖環溝,溝寬2~8米為宜(環溝占稻田比例8~10%),溝深100~120厘米,環溝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8%~10%。

                  5.2加寬、加高田埂

                  利用挖環溝的泥土加寬、加高田埂。田埂加高、加寬時,每一層泥土都要打緊夯實,做到堤埂不裂、不垮、不滲水漏水,以確保田埂的保水能力。改造后的田埂,高度應高出田面80厘米以上,能關住田面水50~60厘米。埂面寬不少于150厘米,田埂坡度比為1:0.5為宜。

                  5.3環溝消毒

                  稻田改造完成后,第一年每畝用生石灰100公斤帶水消毒,水位控制在20厘米,殺滅敵害生物和致病菌,預防克氏原鰲蝦疾病發生,第二年及以后因為溝內留有親蝦,應選用二氧化氯或過氧化物消毒劑進行消毒。

                  5.4種植水草

                  環溝消毒3~5天后,在溝內種植水草。水草種植包括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種植,如伊樂藻、菹草、水花生等,以伊樂藻為主。種植面積約占環溝面積的1/3~1/2。

                  5.5完善進、排水系統

                  進水口和排水口應成對角設置。進水口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環溝最低處,由PVC彎管控制水位。

                  5.6建立防逃設施

                  用水泥瓦或鈣塑板沿田埂四周圍成封閉防逃墻,防逃墻高40~50厘米,四角轉彎處成弧形,避免小龍蝦沿墻夾角攀爬外逃。進排水口注意加設鐵絲網或柵欄等防逃設施。

                  6、水稻種植

                  6.1稻種選擇

                  選擇葉片開張角度小、抗病蟲害、抗倒伏、耐肥性強、米質優、可深灌、株型適中的緊穗型中稻品種,如Y兩優2號、汕優系列、協優系列等。

                  6.2田面整理

                  6月初開始整田。在稻田與環溝之間筑好小堤埂,防止整田時水體互流,影響小龍蝦生存環境。

                  6.3施肥

                  肥料的使用應符合NY/T394-2000和NY/T496-2010的要求。底肥以有機肥為主,要施好施足,保證水稻中期不脫肥,后期不早衰。插秧前的10~15天,施有機糞肥50~80公斤/畝或復合肥25~35公斤/畝,均勻撒在田面并用機器翻耕耙勻。插秧后一個星期左右,施尿素5公斤/畝左右提苗,在稻谷抽穗期再施鉀肥5~7公斤/畝以增加干粒重。

                  6.4水稻栽插

                  6月上旬完成栽插。栽插時,充分發揮寬窄行和邊坡優勢技術,移植密度:寬行40厘米×18厘米,窄行20厘米×18厘米。

                  6.5水位控制

                  3月份,稻田水位控制在30厘米左右;4月中旬以后,稻田水位應逐漸提高至50~60厘米。整田至插秧期間保持田面水位5厘米左右。插秧15天后開始曬田,曬田時環溝水位低于田面20厘米左右,曬田后田面水位加至20厘米左右,收割前的半個月再次曬田,環溝水位再降至低于田面20厘米左右,收割后10~15天長出青草后開始灌水,隨后草長水漲,直至田面水位達到50~60厘米。

                  6.6科學曬田

                  曬田總體要求輕曬或短期曬,曬田標準:田邊開“雞爪裂”,田中稍緊皮,人立有腳印,葉片略退淡。稻田曬好后,應及時恢復原水位,以免環溝中的蝦因長時間密度過大而產生不利影響。

                  6.7水稻病蟲害防治

                  一般應采用物理或生物方法防治病蟲害,確需使用農藥時,應使用低毒農藥,并應符合GB4285的規定。具體方法:1公頃配一盞頻振殺蟲燈對趨光性害蟲進行誘殺并除草。

                  6.8稻谷收割

                  在10月上旬左右開始進行稻谷收割,留茬40厘米左右,秸稈還田。稻谷收割前要排水,排水時先將稻田的水位快速地下降到田面上5~10厘米,然后緩慢排水,最后環溝內水位保持在50~70厘米,即可收割稻谷。

                  7、小龍蝦養殖

                  7.1苗種投放

                  7.1.1投種量

                  新建的養蝦稻田只需第一次投種,此后就可以自行留種、保種或適當補充蝦種。投種量與投種季節有關:一是在8月底9月初投放30克/只以上親蝦,投放量為20~30公斤/畝,雌雄比例為3:1;二是在4月份投放規格在160~400只/公斤的蝦種,投放量為25~50公斤/畝。

                  7.1.2投種方法

                  蝦種一般采用干法淋水保濕運輸,如離水時間較長,放養前需進行如下操作:先將蝦種在稻田水中浸泡1分鐘左右,提起擱置2~3分鐘,再浸泡1分鐘,再擱置2~3分鐘,如此反復2~3次,讓蝦種體表和鰓腔吸足水份。其后用5~10克/米3聚維酮碘溶液(有效碘1%)浸洗蝦體5~10分鐘,具體浸洗時間應視天氣、氣溫及蝦體忍受程度靈活掌握。浸洗后,用稻田水淋洗3遍,再將蝦種均勻取點、分開輕放到淺水區或水草較多的地方,讓其自行進入水中。

                  7.1.3留種

                  從第二年開始留種,稻田自留親蝦約30~40公斤/畝。操作方法:在5月中下旬,在環溝中放3米長地籠,地籠網眼規格為1.6厘米,密度為30條/畝。當每條地籠商品蝦產量低于0.4公斤時,即停止捕撈。剩下的小龍蝦用來培育親蝦。

                  7.1.4整田

                  整田時,在靠近蝦溝的田面一邊,圍上一周高30厘米,寬20厘米的土埂,將環溝和田面分隔開,以利于田面整理和為小龍蝦生長繁殖提供所需的生態環境。

                  7.1.5種質改良

                  為了保證小龍蝦的優良生長性狀,避免因近親繁殖造成種質退化,應定期補種,具體做法是:每3年在8月底9月初從長江中下游湖泊中選購40克/只以上的大規格親蝦,選購量為5公斤/畝。

                  7.2養殖管理

                  7.2.1餌料與投喂

                  親蝦和幼蝦以稻田內的有機碎屑、浮游動物、水生昆蟲、周叢生物、水草以及中稻收割后稻田中未收凈的稻谷、稻草稻蔸內藏有的大量昆蟲和卵等天然餌料為食。稻田天然餌料不足時,可施入經發酵腐熟的農家有機肥,施用量為100~200公斤/畝,培育豐富適口的天然餌料生物。

                  餌料投喂時間從3月下旬開始,至7月底結束,其余時間一般不需投喂。所使用的鉺料應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要求。3~7月下旬,應根據稻田內天然餌料的多少進行投喂。投飼量一般占蝦體重的1%~4%,投飼時間為下午4~5時,每天投飼1次。鉺料可選用米糠、菜餅、豆渣、螺蚌及優質人工配合飼料等。與此同時,還需適當補充青鉺料,如萵苣葉、黑麥草等。投喂時,盡量做到動物性鉺料、植物性鉺料和青鉺料的合理搭配,確保營養均衡、全面。定點投放鉺料,以利蝦養成集中覓食習慣,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7.2.2水質、水位調控

                  根據水色、天氣和蝦的活動情況,適時加注新水,每次注水前后水的溫差不能超過3℃。水位調控見6.5。

                  7.2.3水草管理

                  水草保持在環溝面積的50%左右,在高溫季節注意控制水草長勢,及時割除過多的水草,以防腐爛敗壞水質。

                  7.2.4越冬管理

                  親蝦越冬期間的稻田管理工作主要是通過增減水位來控制稻田水溫,促使稻田環境更適合小龍蝦的生存和繁育。水稻收割后至越冬前,保持田面水深20~30厘米。越冬期,隨著氣溫的下降,逐漸加深水位至50~60厘米。冬季環溝清淤時,注意不要讓淤泥蓋住蝦洞。

                  7.2.5病害防治

                  小龍蝦的適應性和抗病能力很強,雖然目前尚無大規模發生疾病的情況,但仍要堅持以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預防措施有:

                  a)苗種放養前,用生石灰消毒環溝,殺滅稻田中的病原體;

                  b)運輸和投放苗種時,避免堆壓等造成蝦體損傷;

                  c)放養苗種時用5~10克/米3聚維酮碘溶液(有效碘1%)浸洗蝦體5分鐘~10分鐘,進行蝦體消毒;

                  d)加強水草的養護;

                  e)飼養期間餌料要投足投勻,防止因餌料不足使蝦相互爭斗;

                  f)加強水質管理。稻田定期加注新水,調節水質。

                  7.2.6防敵害

                  肉食性魚、鼠、蛇、蛙、鳥以及水禽等均能捕食小龍蝦,為防止這些敵害動物進入稻田,應采取措施加以防備。魚類可在進水口用20目/厘米2的長型網袋過濾進水,將其拒于稻田之外;鼠類可在稻田埂上設置鼠夾、鼠籠等加以捕獵;蛙類夜間進行捕捉;鳥類及水禽及時進行驅趕。

                  7.2.7巡田

                  經常檢查蝦的吃食情況、有無病害、防逃設施,并檢測水質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做好生產養殖記錄、藥物使用記錄。

                  7.3捕撈與運輸

                  捕撈時間最為關鍵,除為搶占市場或降低稻田載蝦密度需要提前捕起部分外,一般要求蝦達到理想規格后再大量起捕。

                  7.3.1捕撈時間

                  3月初開始捕撈,5月底結束。蝦種集中起捕時間應在4月份。

                  7.3.2捕撈方法

                  開始捕撈時,稻田不需排水,直接將地籠置放于稻田及環溝內,隔幾天轉換一個地方,當蝦捕獲量漸少時,可將稻田中水排出,使蝦落入環溝中,再集中于環溝中放籠。在收地籠時,應將捕獲到的蝦進行挑選分級,將苗種和成蝦分開出售。

                  7.3.3捕撈網具種類及規格

                  捕撈網具主要是地籠。地籠形狀、大小可以各異,尾袋網目可以根據捕撈對象進行調整。捕撈規格在100~200只/公斤蝦種可用密眼尾袋。捕撈規格30克/只以上的商品蝦,一般可采用尾袋網目規格為2.5~3.0厘米的地籠。

                  7.3.4運輸

                  應在低溫清潔的環境中裝運,一般選擇在日出之前進行,要避免陽光直射,加入新鮮水草,保障成活率。裝蝦工具一般為塑料框和泡沫箱,在裝蝦前應清洗消毒,做到潔凈、無毒、無異味。運輸過程中,要避免風吹,防止溫度劇變、擠壓、劇烈震動等,不得與有害物質混運,嚴防運輸污染。

                  1、范圍

                  本規程規定了小龍蝦稻田生態繁育的稻田選擇、養殖準備、水稻種植、苗種投放、養殖管理、病害防治、捕撈和保種育種環節。

                  本規程適用于湖北省境內稻田小龍蝦生態繁育。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獻對于本規程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獻,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規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獻,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規程。

                  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GB13078飼料衛生標準

                  GB/T18407.4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

                  NY/T394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

                  NY5051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

                  NY5072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規程。

                  3.1小龍蝦稻田生態繁育

                  指依據小龍蝦生物學特性,運用生態學原理,利用優質水稻與小龍蝦共作,通過科學留種、保種、稻田改造和水位調控等措施,使小龍蝦在稻田內自繁自育、苗種批量生產。

                  3.2蝦苗

                  指脫離母體后能獨立生活的仔稚蝦,規格小于600只/公斤。

                  3.3蝦種

                  指規格大于600只/公斤且未性成熟的小龍蝦。

                  3.4成蝦

                  指已經性成熟的小龍蝦,一般個體規格大于15克/只。

                  3.5親蝦

                  指用作繁殖已達性成熟的小龍蝦。

                  4、稻田的選擇

                  4.1土壤

                  土質以壤土最佳,田底肥而不淤,田埂堅固結實不漏水,遠離污染源。稻田環境和底質應符合GB/T18407.4的規定。

                  4.2水源

                  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生產用水應符合NY5051的規定。

                  4.3面積

                  面積以30~100畝為一個單元,連片為好。

                  5、養殖前準備

                  5.1開挖環溝

                  沿田埂內側開挖環溝,溝寬2~8米為宜(環溝占稻田比例8~10%),溝深100~120厘米,環溝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8%~10%。

                  5.2加寬、加高田埂

                  利用挖環溝的泥土加寬、加高田埂。田埂加高、加寬時,每一層泥土都要打緊夯實,做到堤埂不裂、不垮、不滲水漏水,以確保田埂的保水能力。改造后的田埂,高度應高出田面80厘米以上,能關住田面水50~60厘米。埂面寬不少于150厘米,田埂坡度比為1:0.5為宜。

                  5.3環溝消毒

                  稻田改造完成后,第一年每畝用生石灰100公斤帶水消毒,水位控制在20厘米,殺滅敵害生物和致病菌,預防克氏原鰲蝦疾病發生,第二年及以后因為溝內留有親蝦,應選用二氧化氯或過氧化物消毒劑進行消毒。

                  5.4種植水草

                  環溝消毒3~5天后,在溝內種植水草。水草種植包括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種植,如伊樂藻、菹草、水花生等,以伊樂藻為主。種植面積約占環溝面積的1/3~1/2。

                  5.5完善進、排水系統

                  進水口和排水口應成對角設置。進水口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環溝最低處,由PVC彎管控制水位。

                  5.6建立防逃設施

                  用水泥瓦或鈣塑板沿田埂四周圍成封閉防逃墻,防逃墻高40~50厘米,四角轉彎處成弧形,避免小龍蝦沿墻夾角攀爬外逃。進排水口注意加設鐵絲網或柵欄等防逃設施。

                  6、水稻種植

                  6.1稻種選擇

                  選擇葉片開張角度小、抗病蟲害、抗倒伏、耐肥性強、米質優、可深灌、株型適中的緊穗型中稻品種,如Y兩優2號、汕優系列、協優系列等。

                  6.2田面整理

                  6月初開始整田。在稻田與環溝之間筑好小堤埂,防止整田時水體互流,影響小龍蝦生存環境。

                  6.3施肥

                  肥料的使用應符合NY/T394-2000和NY/T496-2010的要求。底肥以有機肥為主,要施好施足,保證水稻中期不脫肥,后期不早衰。插秧前的10~15天,施有機糞肥50~80公斤/畝或復合肥25~35公斤/畝,均勻撒在田面并用機器翻耕耙勻。插秧后一個星期左右,施尿素5公斤/畝左右提苗,在稻谷抽穗期再施鉀肥5~7公斤/畝以增加干粒重。

                  6.4水稻栽插

                  6月上旬完成栽插。栽插時,充分發揮寬窄行和邊坡優勢技術,移植密度:寬行40厘米×18厘米,窄行20厘米×18厘米。

                  6.5水位控制

                  3月份,稻田水位控制在30厘米左右;4月中旬以后,稻田水位應逐漸提高至50~60厘米。整田至插秧期間保持田面水位5厘米左右。插秧15天后開始曬田,曬田時環溝水位低于田面20厘米左右,曬田后田面水位加至20厘米左右,收割前的半個月再次曬田,環溝水位再降至低于田面20厘米左右,收割后10~15天長出青草后開始灌水,隨后草長水漲,直至田面水位達到50~60厘米。

                  6.6科學曬田

                  曬田總體要求輕曬或短期曬,曬田標準:田邊開“雞爪裂”,田中稍緊皮,人立有腳印,葉片略退淡。稻田曬好后,應及時恢復原水位,以免環溝中的蝦因長時間密度過大而產生不利影響。

                  6.7水稻病蟲害防治

                  一般應采用物理或生物方法防治病蟲害,確需使用農藥時,應使用低毒農藥,并應符合GB4285的規定。具體方法:1公頃配一盞頻振殺蟲燈對趨光性害蟲進行誘殺并除草。

                  6.8稻谷收割

                  在10月上旬左右開始進行稻谷收割,留茬40厘米左右,秸稈還田。稻谷收割前要排水,排水時先將稻田的水位快速地下降到田面上5~10厘米,然后緩慢排水,最后環溝內水位保持在50~70厘米,即可收割稻谷。

                  7、小龍蝦養殖

                  7.1苗種投放

                  7.1.1投種量

                  新建的養蝦稻田只需第一次投種,此后就可以自行留種、保種或適當補充蝦種。投種量與投種季節有關:一是在8月底9月初投放30克/只以上親蝦,投放量為20~30公斤/畝,雌雄比例為3:1;二是在4月份投放規格在160~400只/公斤的蝦種,投放量為25~50公斤/畝。

                  7.1.2投種方法

                  蝦種一般采用干法淋水保濕運輸,如離水時間較長,放養前需進行如下操作:先將蝦種在稻田水中浸泡1分鐘左右,提起擱置2~3分鐘,再浸泡1分鐘,再擱置2~3分鐘,如此反復2~3次,讓蝦種體表和鰓腔吸足水份。其后用5~10克/米3聚維酮碘溶液(有效碘1%)浸洗蝦體5~10分鐘,具體浸洗時間應視天氣、氣溫及蝦體忍受程度靈活掌握。浸洗后,用稻田水淋洗3遍,再將蝦種均勻取點、分開輕放到淺水區或水草較多的地方,讓其自行進入水中。

                  7.1.3留種

                  從第二年開始留種,稻田自留親蝦約30~40公斤/畝。操作方法:在5月中下旬,在環溝中放3米長地籠,地籠網眼規格為1.6厘米,密度為30條/畝。當每條地籠商品蝦產量低于0.4公斤時,即停止捕撈。剩下的小龍蝦用來培育親蝦。

                  7.1.4整田

                  整田時,在靠近蝦溝的田面一邊,圍上一周高30厘米,寬20厘米的土埂,將環溝和田面分隔開,以利于田面整理和為小龍蝦生長繁殖提供所需的生態環境。

                  7.1.5種質改良

                  為了保證小龍蝦的優良生長性狀,避免因近親繁殖造成種質退化,應定期補種,具體做法是:每3年在8月底9月初從長江中下游湖泊中選購40克/只以上的大規格親蝦,選購量為5公斤/畝。

                  7.2養殖管理

                  7.2.1餌料與投喂

                  親蝦和幼蝦以稻田內的有機碎屑、浮游動物、水生昆蟲、周叢生物、水草以及中稻收割后稻田中未收凈的稻谷、稻草稻蔸內藏有的大量昆蟲和卵等天然餌料為食。稻田天然餌料不足時,可施入經發酵腐熟的農家有機肥,施用量為100~200公斤/畝,培育豐富適口的天然餌料生物。

                  餌料投喂時間從3月下旬開始,至7月底結束,其余時間一般不需投喂。所使用的鉺料應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要求。3~7月下旬,應根據稻田內天然餌料的多少進行投喂。投飼量一般占蝦體重的1%~4%,投飼時間為下午4~5時,每天投飼1次。鉺料可選用米糠、菜餅、豆渣、螺蚌及優質人工配合飼料等。與此同時,還需適當補充青鉺料,如萵苣葉、黑麥草等。投喂時,盡量做到動物性鉺料、植物性鉺料和青鉺料的合理搭配,確保營養均衡、全面。定點投放鉺料,以利蝦養成集中覓食習慣,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7.2.2水質、水位調控

                  根據水色、天氣和蝦的活動情況,適時加注新水,每次注水前后水的溫差不能超過3℃。水位調控見6.5。

                  7.2.3水草管理

                  水草保持在環溝面積的50%左右,在高溫季節注意控制水草長勢,及時割除過多的水草,以防腐爛敗壞水質。

                  7.2.4越冬管理

                  親蝦越冬期間的稻田管理工作主要是通過增減水位來控制稻田水溫,促使稻田環境更適合小龍蝦的生存和繁育。水稻收割后至越冬前,保持田面水深20~30厘米。越冬期,隨著氣溫的下降,逐漸加深水位至50~60厘米。冬季環溝清淤時,注意不要讓淤泥蓋住蝦洞。

                  7.2.5病害防治

                  小龍蝦的適應性和抗病能力很強,雖然目前尚無大規模發生疾病的情況,但仍要堅持以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預防措施有:

                  a)苗種放養前,用生石灰消毒環溝,殺滅稻田中的病原體;

                  b)運輸和投放苗種時,避免堆壓等造成蝦體損傷;

                  c)放養苗種時用5~10克/米3聚維酮碘溶液(有效碘1%)浸洗蝦體5分鐘~10分鐘,進行蝦體消毒;

                  d)加強水草的養護;

                  e)飼養期間餌料要投足投勻,防止因餌料不足使蝦相互爭斗;

                  f)加強水質管理。稻田定期加注新水,調節水質。

                  7.2.6防敵害

                  肉食性魚、鼠、蛇、蛙、鳥以及水禽等均能捕食小龍蝦,為防止這些敵害動物進入稻田,應采取措施加以防備。魚類可在進水口用20目/厘米2的長型網袋過濾進水,將其拒于稻田之外;鼠類可在稻田埂上設置鼠夾、鼠籠等加以捕獵;蛙類夜間進行捕捉;鳥類及水禽及時進行驅趕。

                  7.2.7巡田

                  經常檢查蝦的吃食情況、有無病害、防逃設施,并檢測水質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做好生產養殖記錄、藥物使用記錄。

                  7.3捕撈與運輸

                  捕撈時間最為關鍵,除為搶占市場或降低稻田載蝦密度需要提前捕起部分外,一般要求蝦達到理想規格后再大量起捕。

                  7.3.1捕撈時間

                  3月初開始捕撈,5月底結束。蝦種集中起捕時間應在4月份。

                  7.3.2捕撈方法

                  開始捕撈時,稻田不需排水,直接將地籠置放于稻田及環溝內,隔幾天轉換一個地方,當蝦捕獲量漸少時,可將稻田中水排出,使蝦落入環溝中,再集中于環溝中放籠。在收地籠時,應將捕獲到的蝦進行挑選分級,將苗種和成蝦分開出售。

                  7.3.3捕撈網具種類及規格

                  捕撈網具主要是地籠。地籠形狀、大小可以各異,尾袋網目可以根據捕撈對象進行調整。捕撈規格在100~200只/公斤蝦種可用密眼尾袋。捕撈規格30克/只以上的商品蝦,一般可采用尾袋網目規格為2.5~3.0厘米的地籠。

                  7.3.4運輸

                  應在低溫清潔的環境中裝運,一般選擇在日出之前進行,要避免陽光直射,加入新鮮水草,保障成活率。裝蝦工具一般為塑料框和泡沫箱,在裝蝦前應清洗消毒,做到潔凈、無毒、無異味。運輸過程中,要避免風吹,防止溫度劇變、擠壓、劇烈震動等,不得與有害物質混運,嚴防運輸污染。

                  1、范圍

                  本規程規定了小龍蝦稻田生態繁育的稻田選擇、養殖準備、水稻種植、苗種投放、養殖管理、病害防治、捕撈和保種育種環節。

                  本規程適用于湖北省境內稻田小龍蝦生態繁育。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獻對于本規程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獻,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規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獻,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規程。

                  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GB13078飼料衛生標準

                  GB/T18407.4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

                  NY/T394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

                  NY5051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

                  NY5072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規程。

                  3.1小龍蝦稻田生態繁育

                  指依據小龍蝦生物學特性,運用生態學原理,利用優質水稻與小龍蝦共作,通過科學留種、保種、稻田改造和水位調控等措施,使小龍蝦在稻田內自繁自育、苗種批量生產。

                  3.2蝦苗

                  指脫離母體后能獨立生活的仔稚蝦,規格小于600只/公斤。

                  3.3蝦種

                  指規格大于600只/公斤且未性成熟的小龍蝦。

                  3.4成蝦

                  指已經性成熟的小龍蝦,一般個體規格大于15克/只。

                  3.5親蝦

                  指用作繁殖已達性成熟的小龍蝦。

                  4、稻田的選擇

                  4.1土壤

                  土質以壤土最佳,田底肥而不淤,田埂堅固結實不漏水,遠離污染源。稻田環境和底質應符合GB/T18407.4的規定。

                  4.2水源

                  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生產用水應符合NY5051的規定。

                  4.3面積

                  面積以30~100畝為一個單元,連片為好。

                  5、養殖前準備

                  5.1開挖環溝

                  沿田埂內側開挖環溝,溝寬2~8米為宜(環溝占稻田比例8~10%),溝深100~120厘米,環溝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8%~10%。

                  5.2加寬、加高田埂

                  利用挖環溝的泥土加寬、加高田埂。田埂加高、加寬時,每一層泥土都要打緊夯實,做到堤埂不裂、不垮、不滲水漏水,以確保田埂的保水能力。改造后的田埂,高度應高出田面80厘米以上,能關住田面水50~60厘米。埂面寬不少于150厘米,田埂坡度比為1:0.5為宜。

                  5.3環溝消毒

                  稻田改造完成后,第一年每畝用生石灰100公斤帶水消毒,水位控制在20厘米,殺滅敵害生物和致病菌,預防克氏原鰲蝦疾病發生,第二年及以后因為溝內留有親蝦,應選用二氧化氯或過氧化物消毒劑進行消毒。

                  5.4種植水草

                  環溝消毒3~5天后,在溝內種植水草。水草種植包括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種植,如伊樂藻、菹草、水花生等,以伊樂藻為主。種植面積約占環溝面積的1/3~1/2。

                  5.5完善進、排水系統

                  進水口和排水口應成對角設置。進水口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環溝最低處,由PVC彎管控制水位。

                  5.6建立防逃設施

                  用水泥瓦或鈣塑板沿田埂四周圍成封閉防逃墻,防逃墻高40~50厘米,四角轉彎處成弧形,避免小龍蝦沿墻夾角攀爬外逃。進排水口注意加設鐵絲網或柵欄等防逃設施。

                  6、水稻種植

                  6.1稻種選擇

                  選擇葉片開張角度小、抗病蟲害、抗倒伏、耐肥性強、米質優、可深灌、株型適中的緊穗型中稻品種,如Y兩優2號、汕優系列、協優系列等。

                  6.2田面整理

                  6月初開始整田。在稻田與環溝之間筑好小堤埂,防止整田時水體互流,影響小龍蝦生存環境。

                  6.3施肥

                  肥料的使用應符合NY/T394-2000和NY/T496-2010的要求。底肥以有機肥為主,要施好施足,保證水稻中期不脫肥,后期不早衰。插秧前的10~15天,施有機糞肥50~80公斤/畝或復合肥25~35公斤/畝,均勻撒在田面并用機器翻耕耙勻。插秧后一個星期左右,施尿素5公斤/畝左右提苗,在稻谷抽穗期再施鉀肥5~7公斤/畝以增加干粒重。

                  6.4水稻栽插

                  6月上旬完成栽插。栽插時,充分發揮寬窄行和邊坡優勢技術,移植密度:寬行40厘米×18厘米,窄行20厘米×18厘米。

                  6.5水位控制

                  3月份,稻田水位控制在30厘米左右;4月中旬以后,稻田水位應逐漸提高至50~60厘米。整田至插秧期間保持田面水位5厘米左右。插秧15天后開始曬田,曬田時環溝水位低于田面20厘米左右,曬田后田面水位加至20厘米左右,收割前的半個月再次曬田,環溝水位再降至低于田面20厘米左右,收割后10~15天長出青草后開始灌水,隨后草長水漲,直至田面水位達到50~60厘米。

                  6.6科學曬田

                  曬田總體要求輕曬或短期曬,曬田標準:田邊開“雞爪裂”,田中稍緊皮,人立有腳印,葉片略退淡。稻田曬好后,應及時恢復原水位,以免環溝中的蝦因長時間密度過大而產生不利影響。

                  6.7水稻病蟲害防治

                  一般應采用物理或生物方法防治病蟲害,確需使用農藥時,應使用低毒農藥,并應符合GB4285的規定。具體方法:1公頃配一盞頻振殺蟲燈對趨光性害蟲進行誘殺并除草。

                  6.8稻谷收割

                  在10月上旬左右開始進行稻谷收割,留茬40厘米左右,秸稈還田。稻谷收割前要排水,排水時先將稻田的水位快速地下降到田面上5~10厘米,然后緩慢排水,最后環溝內水位保持在50~70厘米,即可收割稻谷。

                  7、小龍蝦養殖

                  7.1苗種投放

                  7.1.1投種量

                  新建的養蝦稻田只需第一次投種,此后就可以自行留種、保種或適當補充蝦種。投種量與投種季節有關:一是在8月底9月初投放30克/只以上親蝦,投放量為20~30公斤/畝,雌雄比例為3:1;二是在4月份投放規格在160~400只/公斤的蝦種,投放量為25~50公斤/畝。

                  7.1.2投種方法

                  蝦種一般采用干法淋水保濕運輸,如離水時間較長,放養前需進行如下操作:先將蝦種在稻田水中浸泡1分鐘左右,提起擱置2~3分鐘,再浸泡1分鐘,再擱置2~3分鐘,如此反復2~3次,讓蝦種體表和鰓腔吸足水份。其后用5~10克/米3聚維酮碘溶液(有效碘1%)浸洗蝦體5~10分鐘,具體浸洗時間應視天氣、氣溫及蝦體忍受程度靈活掌握。浸洗后,用稻田水淋洗3遍,再將蝦種均勻取點、分開輕放到淺水區或水草較多的地方,讓其自行進入水中。

                  7.1.3留種

                  從第二年開始留種,稻田自留親蝦約30~40公斤/畝。操作方法:在5月中下旬,在環溝中放3米長地籠,地籠網眼規格為1.6厘米,密度為30條/畝。當每條地籠商品蝦產量低于0.4公斤時,即停止捕撈。剩下的小龍蝦用來培育親蝦。

                  7.1.4整田

                  整田時,在靠近蝦溝的田面一邊,圍上一周高30厘米,寬20厘米的土埂,將環溝和田面分隔開,以利于田面整理和為小龍蝦生長繁殖提供所需的生態環境。

                  7.1.5種質改良

                  為了保證小龍蝦的優良生長性狀,避免因近親繁殖造成種質退化,應定期補種,具體做法是:每3年在8月底9月初從長江中下游湖泊中選購40克/只以上的大規格親蝦,選購量為5公斤/畝。

                  7.2養殖管理

                  7.2.1餌料與投喂

                  親蝦和幼蝦以稻田內的有機碎屑、浮游動物、水生昆蟲、周叢生物、水草以及中稻收割后稻田中未收凈的稻谷、稻草稻蔸內藏有的大量昆蟲和卵等天然餌料為食。稻田天然餌料不足時,可施入經發酵腐熟的農家有機肥,施用量為100~200公斤/畝,培育豐富適口的天然餌料生物。

                  餌料投喂時間從3月下旬開始,至7月底結束,其余時間一般不需投喂。所使用的鉺料應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要求。3~7月下旬,應根據稻田內天然餌料的多少進行投喂。投飼量一般占蝦體重的1%~4%,投飼時間為下午4~5時,每天投飼1次。鉺料可選用米糠、菜餅、豆渣、螺蚌及優質人工配合飼料等。與此同時,還需適當補充青鉺料,如萵苣葉、黑麥草等。投喂時,盡量做到動物性鉺料、植物性鉺料和青鉺料的合理搭配,確保營養均衡、全面。定點投放鉺料,以利蝦養成集中覓食習慣,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7.2.2水質、水位調控

                  根據水色、天氣和蝦的活動情況,適時加注新水,每次注水前后水的溫差不能超過3℃。水位調控見6.5。

                  7.2.3水草管理

                  水草保持在環溝面積的50%左右,在高溫季節注意控制水草長勢,及時割除過多的水草,以防腐爛敗壞水質。

                  7.2.4越冬管理

                  親蝦越冬期間的稻田管理工作主要是通過增減水位來控制稻田水溫,促使稻田環境更適合小龍蝦的生存和繁育。水稻收割后至越冬前,保持田面水深20~30厘米。越冬期,隨著氣溫的下降,逐漸加深水位至50~60厘米。冬季環溝清淤時,注意不要讓淤泥蓋住蝦洞。

                  7.2.5病害防治

                  小龍蝦的適應性和抗病能力很強,雖然目前尚無大規模發生疾病的情況,但仍要堅持以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預防措施有:

                  a)苗種放養前,用生石灰消毒環溝,殺滅稻田中的病原體;

                  b)運輸和投放苗種時,避免堆壓等造成蝦體損傷;

                  c)放養苗種時用5~10克/米3聚維酮碘溶液(有效碘1%)浸洗蝦體5分鐘~10分鐘,進行蝦體消毒;

                  d)加強水草的養護;

                  e)飼養期間餌料要投足投勻,防止因餌料不足使蝦相互爭斗;

                  f)加強水質管理。稻田定期加注新水,調節水質。

                  7.2.6防敵害

                  肉食性魚、鼠、蛇、蛙、鳥以及水禽等均能捕食小龍蝦,為防止這些敵害動物進入稻田,應采取措施加以防備。魚類可在進水口用20目/厘米2的長型網袋過濾進水,將其拒于稻田之外;鼠類可在稻田埂上設置鼠夾、鼠籠等加以捕獵;蛙類夜間進行捕捉;鳥類及水禽及時進行驅趕。

                  7.2.7巡田

                  經常檢查蝦的吃食情況、有無病害、防逃設施,并檢測水質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做好生產養殖記錄、藥物使用記錄。

                  7.3捕撈與運輸

                  捕撈時間最為關鍵,除為搶占市場或降低稻田載蝦密度需要提前捕起部分外,一般要求蝦達到理想規格后再大量起捕。

                  7.3.1捕撈時間

                  3月初開始捕撈,5月底結束。蝦種集中起捕時間應在4月份。

                  7.3.2捕撈方法

                  開始捕撈時,稻田不需排水,直接將地籠置放于稻田及環溝內,隔幾天轉換一個地方,當蝦捕獲量漸少時,可將稻田中水排出,使蝦落入環溝中,再集中于環溝中放籠。在收地籠時,應將捕獲到的蝦進行挑選分級,將苗種和成蝦分開出售。

                  7.3.3捕撈網具種類及規格

                  捕撈網具主要是地籠。地籠形狀、大小可以各異,尾袋網目可以根據捕撈對象進行調整。捕撈規格在100~200只/公斤蝦種可用密眼尾袋。捕撈規格30克/只以上的商品蝦,一般可采用尾袋網目規格為2.5~3.0厘米的地籠。

                  7.3.4運輸

                  應在低溫清潔的環境中裝運,一般選擇在日出之前進行,要避免陽光直射,加入新鮮水草,保障成活率。裝蝦工具一般為塑料框和泡沫箱,在裝蝦前應清洗消毒,做到潔凈、無毒、無異味。運輸過程中,要避免風吹,防止溫度劇變、擠壓、劇烈震動等,不得與有害物質混運,嚴防運輸污染。

              1. <tbody id="t799u"></tbody>
              2.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3.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粉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