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北監利天鑫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張天紅
小龍蝦養殖的技術領域迷霧重重。生產資料提供者的營銷加上養殖戶在決策和咨詢時的不理性選擇使小龍蝦養殖技術的面目更加模糊。
但決策的過程往往是理性的。在決策之前,我們會咨詢更多的人以便獲得更多有用的信息。然后謹慎篩選,細致分析,反復權衡。
即便這樣,做足了功課,還是會邁入一個個坑里邊。
首先我要從認知本身的規律來講。
認知的過程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我們頭腦里的固有觀念(知識概念、經驗、常識、思維方式)會影響我們對于新信息的理解。也就是說我們會選擇性的接受信息。
小龍蝦養殖,在認知時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接受信息的人對這個行業完全不了解,沒有這個行業的知識儲備,也就是信息的接受主體是個養殖新手。
這種情況下,通常是依據常識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審察,移植相似產業的知識概念來作為理論支撐。
比如肥水可以提供天然餌料這個觀點,大家就會想,對呀,我們養魚不是要肥水嗎?不就是肥水提供天然餌料嗎?再比如有人提出小龍蝦養殖投喂餌料講究“四定、四看”,在你不了解小龍蝦的攝食習性的情況下,你肯定也會認為這種說法是科學的,養魚不就是這樣干的嗎?有些從養豬、養雞、養鴨的里邊移植過來的知識,也能夠接受,畢竟都是動物,都有動物的共性。養魚的知識直接拿來就用,都是水產動物嘛,都是水產養殖嘛。我在前面的文章里,介紹小龍蝦生物學特性時提到,小龍蝦是屬于節肢動物門甲殼綱,于是,一些人直接把河蟹養殖的技術原封不動的移植過來指導小龍蝦養殖,因為同門同綱嘛。甚至有些人提供的養殖技術根本就是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技術,畢竟都是蝦,不是嗎?

有些飼料廠家生產的所謂小龍蝦配合飼料其實就是魚飼料,一樣的配方,一樣的味道,一樣的工藝。在小龍蝦投喂中有些養殖戶全程用的是螃蟹料,對蝦料,并且廠家極力推薦。根本就沒有對小龍蝦的營養需求和生理生化特征進行研究。這樣的做法會導致飼料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會引起疾病。
這些都是移植相關產業知識的表現,關于這樣的移植現象不勝枚舉。
再有,習慣依據常識進行判斷。比如養出高品質干凈的蝦,肥水適合還是清瘦水適合?依據常識,當然是清瘦水。蝦要干凈肯定要在清澈見底的水體養啊。再比如野生蝦苗是否帶病毒?根據常識,野生蝦苗就是在外源的污水里捕撈上來的,甚至是臭水溝里撈上來,臭水溝病毒肯定會多一些。再看看我們養殖池塘,水質調控的多好,“肥、活、嫩、爽”,這樣出來的蝦苗肯定比野蝦苗好,所帶的病毒少。這些都是根據常識判斷的結果。
第二種情況就是養殖多年的老司機,他們在養殖過程獲得了一些經驗,長期耳濡目染也積累了一些知識概念,在面對新的信息時,這些經驗和知識概念會成為新信息的審視者,同時,思維方式成為他們最大的障礙。
有次遇見一個養殖戶,他告訴我,養龍蝦的池塘里邊就是要有青苔才有效益,我問這是為什么呀?他告訴我他的經歷,養了三年,有兩年水環境很好,池塘里沒有青苔,結果效益不理想,而另一年,滿池的青苔,效益卻不錯。于是得出一個結論:青苔越多的池塘,小龍蝦養殖效益越好。還有一次去一個連成片的養殖區,其中一個池塘是硬質底,基本上沒有淤泥,在所有的塘口中效益是最好的。結果那個地方的養殖戶都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沒有淤泥的硬質底塘口才適合養蝦。還有很多,比如有些說種伊樂藻才能養好蝦,有些說種輪葉黑藻更好,有些說種小米草最好,等等。這些結論的產生基本上都是沒有透過現象來分析本質,思維方式是簡單的不完全歸納。獲得的是純粹根據現象描述的片面觀點,不能夠利用系統思維從整體上把握小龍蝦養殖。
可見,認識小龍蝦養殖過程不是不理性的,也不總是被某些營銷方式所迷惑,被感性所控制,相反都是經過了理性的分析,只是理性分析的依據和思維方式出了問題。一些技術員講解的技術和一些文章里偏頗的結論大抵也是這樣產生的。
了解了這些,對于小龍蝦養殖中為什么會出現五花八門、稀奇古怪的觀點就好理解了。
問題是我們如何識別真偽?什么是真技術,什么是偽科學?我們在實踐操作中怎么學習探索?
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分析兩個觀念產生的原因。
在前一篇文章講到,大家一致宣布小龍蝦養殖專家已死。與之相對卻高度一致的認同:高手在民間。
排除營銷手段的干擾,實際上營銷的干擾有限。養殖戶基本上都能夠洞察出營銷背后的東西。但是為什么養殖戶都一致認同“專家已死,高手在民間”呢?
我個人認為,高手和專家本質上是一個概念。這兩個說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那么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在養殖戶的頭腦中,高手和專家的身份和內涵是有區別的。
先說身份。養殖戶對專家的身份定位為在學院、在辦公室里邊翻翻書、查閱資料、寫寫文章的一類人;而高手卻是在田間塘口觀察、種草、施肥、投料、捕撈等親力親為的一類人。
概括來說,專家就是搞理論的人,高手就是搞實踐操作的人。
對專家的否定和對高手的認同實質上是對理論的蔑視和對實踐操作的重視。
本人在搞技術服務的時候就碰到很多這樣的情況,剛開口,養殖戶就很不耐煩,而且口氣輕蔑地說:我這是搞養殖,不是讀書,你那套書本上的東西更本就沒用。甚至有養殖戶牛氣沖沖:在我這講這么多無用的東西干什么,要技術來咨詢我,我才是實踐積累出來的技術。
可見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輕理論重實踐。不僅僅是在水產養殖這個領域,在其他的農業生產領域都存在。有這樣的觀念存在,農業怎么科技化?怎么現代化?我們的水產養殖怎么集約化?怎么生態化?
首先,我要講理論為什么被輕視。
舉個例子。本人曾有幸和小龍蝦養殖行業里的大牛們(可以稱為專家)面對面的交流,交流過后,本人感覺受益匪淺。結果隨同的養殖戶卻私下說他們都是胡說八道。
為什么會這樣?
我們都知道“溝通”這個詞,也常常聽見別人講溝通的藝術。那么溝通的過程是什么呢?當你的信息被接受者正確理解后,溝通才算完成,如果你的信息不能被理解,或誤解,那么就是無效溝通。“和你難以溝通”、“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就是這樣產生的。
知識傳授也是這樣,當接受者對你所傳授的知識不能理解或誤解時,就是無效傳授,也會出現“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的情況。
那么怎么才能很好的理解和接受觀點呢?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儲備作基礎。你深入地講底質,水質調控,水草栽種和管理,講水體物質循環,講能量流動,講菌相、藻相,沒有相應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做支撐,怎么理解?
然后,我要說一說養殖理論的內涵。
每年都有養殖戶向我傾訴。技術員去年說這個養殖方法是最好的,今年又說這樣養殖不好,要采用另外的方式。變去變來,就是自己沒搞清楚嘛,這怎么能讓人信任呢?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小龍蝦養殖是一門實驗科學,它的發展過程是這樣的:有目的的實踐、理論分析與歸納、再指導實踐、再理論分析與歸納……它是在實踐中通過理論和實踐的辯證作用慢慢完善的。理論要根據實踐不斷修正,不斷擬合,最后漸漸接近實際的規律。
隨著養殖的進行,對養殖的認識是變化的,它甚至可以與之前的認識相違背,使之能夠解釋更多的現象和處理更多的問題,它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不斷完善,不斷進化。
也就是說技術本身的發展規律決定了它是變化的,對于想獲得不變、單一的養殖技術的養殖戶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由此可見,我們所說的理論絕不是翻翻書,寫寫文章,而是來源于實踐也接受實踐的檢驗。理論是對實踐的歸納、總結、概括。是實踐的更高層次。新理論的誕生往往預示著新一輪的技術革新,預示著一個產業的升華或一個新產業的誕生。這就是理論成果的技術化。
那么技術的內涵又是什么呢?具體勞動?
簡單定義:用某一領域有效的科學(理論原理和研究方法)來有效解決相應問題的操作方式。
所以它本身就包含理論和操作方式兩個方面。
因此我們說的小龍蝦養殖技術就必須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怎么養最好(有效的操作方式),二是為什么這么養最好(有效的科學原理)。沒有搞清楚怎么干和為什么這么干,就不能算是掌握了養殖技術。
只掌握了具體養殖操作方式的人能被稱為高手?
高手在民間?
高手或專家,與背景、地位、職業等外部特征沒有關系。不管你是在學院,還是在民間,也不管你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只要你熟練掌握了養殖的科學原理和實踐操作方式,就可以稱為高手或專家。
但是作為一個投資小龍蝦養殖或想投資小龍蝦養殖的人,怎么決策呢?沒有基礎的知識積累,技術不容易獲取;專家高手有,但不容易分辨;而且技術不斷發展,很難掌握。這些都加大了投資的風險,使可控性降低。
不管那么多,開工?繼續堅持?轉型?放棄?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