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
近年來推廣的小龍蝦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其發展態勢怎樣?為此,我們與相關企業、協會、合作社進行了現場調研。工作內容為:①推廣秋季繁育技術;②宣傳稻梗淹青技術與田間改造修整;③與養殖戶對接,分享養殖成功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并給予整改建議。
調研情況
日期:2017.08.18―19,氣溫28~35℃。
18日調研洗馬謝家坳、白蓮仙馬寨謝春松、百寺河張小剛;19日后調研關口皮小龍、團陂陳云村、汪崗一片;巴河馮芹等地。
1.洗馬謝家坳區域因有約定,調研第一站為洗馬裴姓師傅處(核實為謝家坳)。同一養殖區域有王鑫、周勇、吳師傅等人到現場。這是浠水比較集中的小龍蝦養殖區域,原有結構都是稻蝦模式,現場調查發現所有養殖戶沒有種稻而改作精養。
(1)裴師傅與周勇是合伙人。有多個狀況不同的池塘,改造在當地算是相對比較好的,但是技術沒有做到位。一塊略有產量的池塘里水位較淺、長有藍藻;一塊稻蝦塘,田坂部分水葫蘆覆蓋率100%,只有環溝部分沒有水葫蘆,池塘利用率低。
能夠聽從技術指導,如果技術人員跟進的話,能夠實現產量提高的。
(2)王鑫是年輕人,愛學習與思考、內向。有稻蝦結構做精養、小型池塘精養模式。自述今年的產量不高,大約在100多斤/畝。
現場調查發現因為改造的原因,稻田做精養時水位明顯不夠,池塘水位已經基本與埂面持平。現場有地籠放置于環溝田面,捕撈量不大,籠內蝦均為中小規格紅殼蝦。
(3)另一位裴師傅也是稻蝦結構作精養。今年回本低、野雜魚多、小龍蝦品相不佳、稻田水位不穩、雜草較多。
2.仙馬寨生態農業公司:郭春松養殖面積比較大,今年4月份調查時,整個結構改造狀況不太好,土質含砂礫,池埂矮而且松軟,田面稻梗淹水不夠,地勢有落差、呈梯次,環溝與田面的水系由內埂分隔,當時投苗時,苗種大多數投放在環溝里。
這次調研發現結構上除了部分池埂加寬外,其他變化不大。高溫養殖期田面水位依然不夠深,田上雜草生長密度較大。不種稻而當作池塘精養,環溝水系與田面水系在很多部分還是分隔的。
郭春松自述一塊藕田約200畝,投苗10000斤,2個月后捕撈的小龍蝦數量500斤,回捕率很低,當時捕撈位置在外埂的平臺上,目前在藕田中還能看見有蝦。分析目前藕田依然還有不少蝦,產量低的原因是捕撈率太低,藕田被荷葉雜草覆蓋,可供捕撈的區域很少。建議其除草開路建立通路與捕撈區。
3.百寺河小龍蝦養殖合作社:張小剛,小龍蝦協會副會長面積有1000多畝,目前是稻蝦、精養、藕塘養殖三種模式并存。自述養殖2年來,技術沒有掌握、產品的使用上沒有跟上,導致產量不高,收益不高。
2017年曾經與汪崗陳文、巴河馮芹討論共同請技術員,但是對技術員的考評沒有通過而作罷,從請技術員這件事情來看,他們心里還是有對技術渴望的要求。
現場調查藕塘6月份投放蝦苗3000斤,回捕撈300斤,捕撈全在環溝進行,當捕撈量減少后停止捕撈,計劃溫度下來后再捕撈。荷葉基本覆蓋田面中間部分,藕塘內沒有通道,目前為了藕田工人工作,降水到30厘米左右,可以膠鞋進去藕田作業。
4.關口李家塆皮小龍據稱有70畝池塘養蝦,調查其中一塊40畝池塘,水草曾經豐美、現在損失殆盡,水體透明度極低,并出現藍藻。
系統化管理細節缺乏:①池塘結構不好,水位深淺不一;②堤埂侵蝕垮塌、陡峭,不利于日常操作,不利于巡塘;③除草劑隨意處置;④面積過大,使用效率低。皮小龍目前的主要問題在于改造工程不夠完善。
5.團陂云天信小龍蝦養殖場:陳云村40畝稻蝦結構當作池塘精養,今年產量已經銷售7000多斤,估計存塘量還有幾千斤,規格尚可。他4月中旬在鄂州萬畝湖購苗,每畝投放量不大。在購苗前采購合緣蝦寶2噸使用(4500元/噸)。是使用產品投入的養殖戶。
現場調查,40畝連為一個池塘,中間有2條原有的小田埂,上下處水位高低不一,落差達到0.5米左右,局部有藍藻。有工棚常住。外部有溝渠,如果進行工程改造采取進水自流方式,對養殖會有很大幫助。
接受指導,養殖觀念比較正確。主要問題在于池塘結構需要完善。
6.汪崗合作社汪崗片區主要以陳文為代表的稻蝦養殖戶,實行合作社下分包。大面積養殖戶基本都種稻,環溝寬度在3米左右,環溝水色多數有鐵銹水。
①陳文:年輕人,為浠水小龍蝦協會副會長。面積最大有1000多畝稻蝦田,計劃再擴面積形成2000畝的規模,比較關注項目申報。因為面積大,管理有難度。
②陳述:稻蝦養殖,思考與學習,而且管理細致,現場稻田中雜草清理干干凈凈,是屬于很在意細節的人,謹慎。環溝面臨除雜與投種的工作。
③陳正德:面積較小,據介紹今年賺錢。交流中了解捕撈很勤。面積比較小,成功的經驗也是可以給人啟發的。
池塘改造原來使用挖機,底部高高低低不夠平整,需要修整。
7.巴河綠然合作社:馮芹(女),協會秘書長 面積300畝,第一年養蝦,技術來源于張小剛的指導。基本設施、辦公條件較好、水渠流水豐富,敢于改造。自然條件是這次調研區域中最好的。
稻田面積分塊都不算大,環溝寬度2-3米,池埂取用溝中土。自述今年養蝦前期沒有投食、后期補食,小龍蝦規格不大。有野雜魚。

問題小結
1.基本情況協會內成員的稻蝦、池塘養殖面積1萬左右。自述虧損面達到90%,很多人沒有苗種回本,甚至沒有收回苗種斤兩。
2.自然環境欠缺有些區域地勢不平、土質呈砂性、漏水、水源不足,這些條件會影響養殖效果,如果后期人為干預不夠,依靠人放天養其養殖效果更差。
3.池塘結構不佳、水位偏淺多數養殖戶是稻蝦結構,環溝寬度基本上在3~4米,小面積稻田的環溝挖得比較窄,所以田埂高度有限,但是今年多數養殖戶將稻蝦田改作精養田,水位無法升高,高溫期養殖、捕撈困難,產量無法實現。
4.清野除雜工作做得不好調研的各地都有野雜魚,其中黑魚、鱔魚、鯽魚居多,還有龜鱉出現;有的進水口僅用普通網布過濾處理。有野雜魚池塘的明顯低產。
5.水草種植密度過大不少養殖戶水草種植密度大,生長高峰期不得不大量割草。高密度水草嚴重影響捕撈,包括藕田養殖塘的荷葉也是高密度覆蓋,無處捕撈;同樣道理,雜草叢生池塘也存在密度控制的問題。
6.水草日常管理松懈伊樂藻在低溫時生長較好,水草漂亮、水色好,但是在高溫期時,尤其是淺水池塘草頭出水后容易枯萎、浮根、死亡、腐爛,一是水草損失、二是敗壞水質。水草缺乏、水質惡化后,小龍蝦養殖面臨嚴重不利環境。
7.水質管理工作怠慢小龍蝦為底棲爬行動物,高密度養殖時必須定期進行底部、水質改良,這個工作應該是日常工作,否則一旦水質惡化,補救的成本就會大幅升高、效果也不會太好。
8.苗種投放量、投放方法不科學很多池塘苗種投放量較大,在養殖條件不好、飼喂不夠的情況下,密度應激會導致小龍蝦自殘、規格不大,最終無法形成上市的規格導致欠產。
9.飼料投喂不科學水生動物的生長如果僅僅依靠水體中的營養供給,無法保障個體良好生長、無法保障總產量。稻蝦養殖中的苗種繁育的“人放天養”技術對于成蝦養殖是不能生搬硬套的。
10.捕撈工作做得不好小龍蝦養殖的成功就在于不斷捕撈,對于地籠、捕撈時間、捕撈位置的選擇研究不夠,并且存在有惜售現象。
建議
這次調研,發現養殖戶普遍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技術上的不足、工程建設不系統等諸多問題,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1.認識上的問題。小龍蝦養殖對于成功者而言就是“低投入高產出”的行業,極具誘惑力,其他進入者要正確認識和理解,不可一知半解盲目跟風。
對產量的認識:小龍蝦養殖的產量之間差距十分巨大,高產模式一定是自然條件好、技術方案先進、產品應用投入充足、管理細節落實到位者,當條件都達不到的,每一項都是減分項,因此要客觀地認識自身的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浠水小龍蝦養殖平均水平的現狀是不足100斤/畝,如果掌握了基本技術、管理細節是完全能大幅提升的。對產品的認識:許多養殖戶把小龍蝦養殖看得簡單,因為聽很多人說野外小龍蝦“養得”就特別好,因此理解為小龍蝦是可以利用自然條件進行生長,人為投入很少的,其實這是誤區。野外的小龍蝦也必須在植被豐富、有肥度、生態結構平衡的水域中生存,絕非可以在清湯寡水中生長的。人工養殖就離不開各種產品的應用:肥料、飼料、水環境處理產品。養殖中的“不投入高產量”模式聞所未聞,也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浠水養殖戶之間已經有人認識到了:產品投入對小龍蝦產量、品質的提高有明顯的幫助。
2.外在的基本條件。土質、水源是小龍蝦養殖前要摸清楚的最基本條件,如果條件不完備,自然條件不佳,養殖效率會有所下降。必須要有符合其生長特性的技術改進方案,這些都應該由專業化的人士參加。“天不幫忙人來幫”,靠天的是運氣,靠人的是技術。
3.不要把技術“神化”。有人總是追求高含金量的技術,卻忽略了最基礎的養殖技術。小龍蝦養殖技術提升的路線應該是從低密度養殖開始,再逐步提升,這種提升的能力一定是養殖戶自身所能控制的,這個技術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
不能把養殖不成功都歸到“缺乏技術”這唯一的問題上,后面還有基本條件、日常管理、人員配備、資金、設備配套、措施完成率等一系列的問題也會影響養殖的成功。
養殖戶自身專業技術知識的提升,比起完全依賴專業技術人員服務更有意義。技術不是一輛出租車而是一盞夜行指路的燈,它能引領你走向終點,但是它不能把你送到終點,路還得由你自己走。
技術方案的作用:技術方案不是決定性的。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進行設計,既要有科學性、也要有操作性。
4.關于管理的問題。涉農企業也需要企業管理的理念,尤其是大面積養殖、高投資模式下的管理,不能指望1000畝的規模用200畝的管理來做。而且投資結構要合理,苗種投放、飼料投喂、藥品的使用、人工配置等項目,都應該是成比例關系,相互之間的關系不能失衡,可是實際操作中,很多養殖戶在苗種的投放很舍得,其他的舍不得,結果是什么都不得。總投資要量力而行。
小龍蝦養殖是系統化的,環環相扣。小龍蝦養殖技術只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上,而且還在不斷地修正、完善之中。技術指導不代表技術能夠落實,技術的落實需要養殖戶高度配合,操作沒有做到產量就上不去。做上去了環環加分,沒有做好環環扣分。
5.執行力的問題。愿望與實際執行力的背離。在去年底、年初的幾次走訪中,我們都多次向養殖戶提到了田間工程改造的重要性,沒有被足夠引起重視(這個同其他地區一樣,都是通病)。而田間工程作為基礎沒有落實,很多技術是無法實施下去的。
6.關于技術指導的問題。小龍蝦的養殖比較特殊,需要技術人員指導,目前的技術支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培訓及參考教材、先出師的養殖同行、水產推廣系統的技術人員、各種網絡養殖群的交流、最貼近基層的涉蝦廠家技術人員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