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的換水可以引進很多新鮮的藻種,水源里的微量元素,有利于養殖水質的調控與穩定。但要做到這點有個前提條件,就是水源要求非常優質。否則換水就是有害而無益的操作:

應激:刺激蛻殼導致發紅、發白或抽筋
大排大灌會讓對蝦嚴重應激,不僅會刺激蛻殼,還會因外源水與池水差異過大,讓對蝦不適應,導致發紅、發白或抽筋。若是較為輕微的應激反應,外潑些生命初元+應激活力素即可緩解。但嚴重的就還得考慮處理水質了。

污染:直接導致對蝦中毒
過量的進水極易進到嚴重污染的水(環境污染越來越重的現在,國內已經很難找到沒有污染的水源了,尤其是沿海),輕則導致池水突變,重則直接令對蝦中毒。所以一般不能確定水源情況,最好不要輕易進水。

病毒:發病期,禁止大排大灌
大排大灌很難徹底消毒殺菌,所以極易感染病毒細菌,尤其是發病高峰期間(6-10月)期間切記不能大排大灌。

轉水:導致水體營養變化,藻類死亡
過量的進水極易引起池塘藻相發生巨大變化,輕則轉水,重則倒藻,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水體自身污染較重(進水導致水體營養劇烈變化,藻類因不適而死)或藻類嚴重老化之時。一旦出現轉水,往往會伴隨著大量的爬邊、驚跳、缺氧、甚至中毒偷死等嚴重情況。處理時要么繼續更大量的換水(換水量至少要超過60%、水源必須要好)、要么就得大量并頻繁的使用久氧片(一包1-2畝)+科環底優(一瓶3-4畝)+爽水靚底寶(一包3-4畝),12小時一次,連續用到魚蝦慢慢正常。若是較為嚴重的還須在半夜潑灑生命初元+生命微元+應激活力素緩解魚蝦應激反應。
現在大多數養殖模式都會多多少少換點水,以保證池塘養殖水質的穩定,但這個操作很多時候都是多余而無益。尤其是現在的高位池高密度養殖,很多人認為是可以排換出大量的飼喂污染物,其實,由于近年來飼料工藝的升級,大多數的糞便污染物已經無法再隨著換水而排出池塘了(事實是由于養殖密度過大以及強烈的增氧,水體攪動非常劇烈,絕大多數的糞便都會很快溶解到水中),所以大排大灌這種以前認為很好的水處理操作也就變得可有可無了。若是水源差的,不僅不能達到水處理效果,還會帶來上面那幾種可能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