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可要是塘里有斑,心中發慌!這幾年無論土池還是膜池,底部很常見長一些莫名其妙的斑塊。見下圖:

當池塘出現這些斑塊的時候,蝦的生長速度和健康程度會受到一定的不良影響。見下圖:

飼料臺上出現這些斑塊,和飼料臺粘、臟不一樣。這些斑塊手摸比較粗,不滑。斑塊有明顯的腥味,很容易為對蝦接受攝食,斑塊不多的時候飼料臺沉水也比較容易,底泥反而有時候也不一定會有臭味。見下圖:
這些可惡的斑塊出現后,比飼料臺粘滑還麻煩,飼料臺粘滑對于對蝦的影響主要是吃料慢、影響換殼,可還是比較容易處理,只需要一天的時間就能夠從肉眼上看到飼料臺粘滑解決,同時對蝦的癥狀很快就恢復了。見下圖:

這些斑塊到底是什么東西?是否這幾年才出現?
這些斑塊其實多年前就在一些底泥、水體富營養化的地方就有了。在潮汕地區的一些農村,村口都有一個洗農具(送肥糞桶等等)和其他東西的流動水池塘。很久以前,這些池塘晚上還是男人的專區。在月光下,勞累了一天的潮汕爺們都會腰纏“浴布”聚在池塘邊清洗一天的疲勞、聊天,這腰纏“浴布”的爺們就是傳統潮汕地區的一道風景線,當時許多潮汕小孩子都夢寐以求有一天能夠有自己一塊“浴布”并且到村口池塘洗澡。可是近幾年這道風景線沒有了,那些池塘水也沒人敢去洗澡了,池邊也經常看到這些斑塊。當地人就管這些斑塊叫:“蝦虱”,都知道太肥的地方就會長這個叫“蝦虱”的斑塊。
“蝦虱”只是當地老百姓的一個俗稱,只是從形象中直觀到:沒有魚只有毛蝦的肥水地方會長的東西。那這些到底是什么?可能這些斑塊不一定是鈣鹽沉淀、真菌繁殖那么簡單。見下圖:

上圖是斑塊在顯微鏡下的動態照片,大家伙注意一下:在第一張照片加有紅點的上方,有一條透明的、會活動的東西,這個東西在后面的三張照片中,是呈現不同的形態的。表明:這個東西是會活動的多細胞生物而不是簡單的真菌等單細胞生物。是否是其他寄生蟲?
長滿斑塊的池塘
在出現這些斑塊怎么辦?
一、出現斑塊的池塘,豐收后一定要準確的處理這些斑塊,避免進水后再瘋長。

這些斑塊要和石灰蟲區別開,石灰蟲斑塊見下圖:

二、養殖過程中要是出現這種斑塊,在養殖過程中為了照顧養殖對象的安全,要完全殺滅池塘中的斑塊可能就比較難了,在沒有找到安全、準確方法處理這些東西的措施之前,北海、珠三角的養殖戶是采取控制其發展的措施,不讓其泛濫。控制的原則是:降低底部的肥度!

池塘底部這些斑塊到底是何方妖魔鬼怪,會引起朋友們,一看到這些斑塊就心慌慌?說實在的,到底這些斑塊是何方妖孽真的不清楚!因為在不同的池塘里抽樣看,好像不一定會出現同樣的表現。見下圖:

不過出現這些斑塊的條件都差不多,就是1、底泥太肥水太肥的區域多發;2、別指望菌可以分解這些斑塊,恐怕菌還沒有分解它們之前已經成為其美餐了,所以濫用微生物反而會加快其發展。
因此,當發現池塘出現這些斑塊的時候,每五天撒一次底康會明顯控制其泛濫的速度,爭取時間把蝦養成預期目標!這一點在北海鐵山港、珠三角、福建是有許多可喜的例子。但是底康只能夠控制其泛濫的速度,并沒有能力完全清除這些斑塊,所以撒底康控制其泛濫的速度只是在沒有發現更加完美措施前的一個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