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專業村,在水產行業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優勢的地理條件、更好的養殖技術、更早的行業先發優勢、更有效的行業組織等因素,形成的某一個或多個品種的行業優勢,具有從業人群多、技術水平高、行業分工成熟等特點,更由于其養殖面積大,飼料市場容量大,成為眾多飼企爭奪的對象。
粵海村就是這樣的水產養殖專業村。農財寶典通過在水產養殖集中區,搜尋粵海飼料市場占比比較高的水產專業村,解讀其能成功占領該市場的產品、市場策略,希望能摸索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經驗,與行業分享。
本周給大家介紹廣西防城港市江山鎮白龍村,在山頂上養蝦的村落。
在沿海地區,人們普遍認為對蝦應在海邊養殖,但是廣西防城港市江山鎮白龍村的蝦卻是在山頂上養出來的。“山頂上也能養蝦?”你沒聽錯,白龍村的山頂上養蝦并非個案,而是主流,而且養得還不錯。
據《農財寶典》記者調查統計,白龍村有蝦塘3000畝左右,其中建在平地的土塘500畝左右,建在山頂的高位池多達2500畝。這種獨特的建造方式地勢高、排污徹底,蝦塘相對分散、避免交叉污染,不容易造成蝦塘之間病害傳播,大大提高了對蝦成活率。近年白龍村的對蝦養殖在整個防城甚至廣西來說,養殖成功率十分突出,今年上半年剛結束的早造蝦成功率高達8成,早造蝦8-9成的高成功率已經連續多年。
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位于防城港的白龍村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在這個平地少、山嶺多的村莊山坡上開挖出一排排的蝦塘,成為了當地一大特景,而山頂蝦塘也為白龍鄉村民們帶來發家致富的機會。

“山頂養蝦”每畝投入5萬,畝產2000~3000斤
去白龍村,人們不乏會看到公路兩旁會有許多蝦塘,無論是地勢低平的蝦塘,還是山頂上的蝦塘,都擁有一個共同點——靠海。山頂蝦塘,顧名思義是利用山坡、山腰乃至山頂荒地建造高位蝦池,并將海水抽上來到海拔數百米上的蝦塘。建造高位池最重要的因素也是要考慮距離海邊的遠近,如果選取距離遠的山坡,將會造成抽取海水難度大與運輸成本高。
“在山頂搞蝦塘,成本大概為5萬元每畝,相對來說比在海邊養殖成本就多了2萬元/畝,雖然成本高,但是利潤也豐厚,比如7-8畝蝦塘,今年上半年可以賺10-20萬元。”白龍村民黃老板說。
據了解,當地養殖模式以“低密度養大蝦”為主,高位池的投苗密度10-15萬尾/畝,土池則為3.5萬尾/畝左右,均是投一代苗。一般情況下,當地每年養兩造蝦,早造蝦和晚造蝦的投苗時間分別在每年的4-5月和7-8月,養殖周期80-90天,高位池畝產量2000-3000斤,出蝦規格在20-30支/斤。
白龍村于1997年開始對蝦養殖,當時所養的是斑節對蝦,白對蝦引進是在1999年,因為長速快、病害少、產量高、效益突出等原因受到了養殖戶的追捧,當時還是土塘養殖。從2001年開始,白對蝦逐步成為了當地的主流養殖品種,白龍村的養殖面積也從最初的幾十畝發展到四百多畝,由于當地山多地少,能開發的蝦塘基本已經開發殆盡,勤勞聰明的白龍村民開始打起了“山頂上的主意”,山頂養蝦于是開始拉開序幕。
白龍村民馮發友是第一個開發山頂養蝦的養殖戶。2005年他在外地看到了別的地方鋪地膜的高位池養蝦模式,由于白龍的田地面積已沒有多少空間,馮發友嘗試在臨海山頭的自留地上開挖蝦塘,鋪設地膜,建成了幾個山頂高位池,并且連年養殖成功。
之后,“山頂上不僅能養蝦,而且養成率很高”的消息在白龍彼此傳開,在馮發友的帶動下,白龍村山坡上的蝦塘越來越多,馮發友抓緊時機引進了地膜銷售并提供地膜鋪設等服務,山頂上建高位池的模式隨之快速發展。時至今日,白龍山頂養蝦的高位池達到了2500畝,遠遠超過了當初的土塘面積,這種模式的養殖成功率也比當地的土塘普遍要高;不過雖然養殖成功率高,但是由于開發蝦塘投入資金大,并不是所有村民都能在山頂養蝦。

白龍村民馮發友是第一個開發山頂養蝦的養殖戶,這是他的蝦塘。
養蝦艱難,白龍如何創造高成功率?
近年,養成集體低迷,如何成功養蝦成為了世界性難題,華南大部分養殖主產區成功率不足3成,甚至只有1-2成。然而,白龍村卻是養蝦世界的一片綠洲,連續多年養蝦成功,特別是早造蝦幾乎全部賺錢。是什么造就了白龍養蝦的高成功率?
獨特的養蝦環境造就了白龍養蝦的輝煌,同樣離不開養殖技術和產品作為支撐。“由于白龍當地蝦塘建造的成本比較高,大多建在嶺頭、山頂的高位池造價超過5萬元/畝,資金需求大。”對此,白龍村支書鄧禮興深有體會。他說,白龍村的對蝦養殖離不開經銷商,經銷商也離不開飼料廠家的大力支持;特別是粵海,通過提供穩定、高質量的種苗、飼料、動保等產品,為當地養殖的高成功率創造了基礎和條件。
鄧禮興表示,正因為白龍“山頂上養蝦”的模式,而且養殖成功率連續多年居高不下,白龍的對蝦料市場也成了各廠家的兵家必爭之地,但在這樣核心的市場,粵海憑借著多年的深耕細作,產品的穩定、優異表現,市場占有率達到了驚人的70%以上。
據了解,雖然白龍早造蝦養殖十分成功,但是晚造蝦養殖成功率并不是很高。當地晚造蝦一般7~8月投苗,因為晚造蝦水溫高、藻類變化頻繁難控,白便病害普遍等原因,對蝦發病率比較高。近年粵海當地團隊,根據調研,逐漸引導養殖戶將晚造蝦放的密度普遍下降,從15萬尾/畝降至10萬尾/畝左右,并建議蝦農將早造蝦提前投苗、晚造蝦延后至8月投苗,甚至棄養晚造蝦來規避高溫、白便易發等問題,同時提供穩定的產品力助當地村民養蝦成功。
特別是在近年養蝦的成功率降低,蝦料質量的辨識度變得模糊的背景下,行業甚至這樣流傳:反正投在池塘里也看不出,甚至再好的苗,再好的料,都是死,又有什么必要做好呢?
馮發友告訴記者,看似辨識度不高的市場,粵海從最早的宣傳語一斤料一斤蝦,一直堅持質量穩定為核心,堅持生產最具性價比的產品,不受紛擾浮躁的市場影響,最終在白龍村贏取了高市場份額,粵海的飼料、種苗等產品無論銷量、市場美譽度均在白龍村養殖戶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更難能可貴的是,粵海在穩定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在飼料產品上還研發出了昆蟲酵解發酵料富蝦康、精養白蝦料及豐蝦壹號高端料等差異化產品,同時輔以扎實的塘頭技術服務,以客戶成功為首任。特別是針對近最令人頭痛的“白便”問題,粵海的解決方案大受客戶歡迎:在對蝦清罾前投放發酵料富蝦康拌常規料,清罾后富蝦康拌精養白蝦料逐漸過渡到只投精養白蝦料并定期拌乳酸菌。
據不少養戶反饋,粵海的組合投喂方式發生白便的概率大幅降低,就算偶有發現,也會比常規方式出現白便要推遲,蝦基本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格,降低損失風險。近年來富蝦康、精養白蝦料等差異化產品成了粵海增長的新亮點。

通過這些水管將海水抽上海拔數百米的山頂蝦塘。
防城港唯一“沒被浙江人攻陷的養蝦重地”
目前華南地區養蝦,不少地區都是以浙江養殖戶為主,防城港就是以浙江養蝦人為主的典型代表,8成蝦農和經銷商都是浙江人。然而,白龍村卻是一個例外,整條村的蝦塘基本是村民自留地開挖的高位池為主,由于蝦塘建設造價高達5萬元/畝、養殖成功率高,白龍村的蝦塘基本是村民自養,極少出租。白龍村的蝦塘至今仍然是浙江人在防城港尚未攻破的“處女地”。
村支書鄧禮興是當地最早一批的對蝦養殖戶之一。據其介紹,當地村民約580戶,共有村民2600人左右,戶均純收入3萬元,其中養蝦的約有280戶,戶均純收入5萬以上,每年至少帶來1400多萬元財富,而且白龍村的蝦塘都是本地人養殖。村里面接近一半的農戶養殖對蝦,如果算上苗種、飼料銷售、成品蝦收購中介、漁資用品銷售等相關環節,起碼70%以上的家庭主要經濟收入與“這條蝦”息息相關。
作為山頂上養蝦的帶頭人,馮發友是當地一名典型的養蝦代表人物。他抓住了當地山頂養蝦快速發展的機會,在2007年開始經銷粵海飼料,之后他與粵海共同發展壯大,從開始的十幾畝土塘、年銷量幾十噸,發展到現在自養70畝高位池,粵海蝦料年銷量近千噸,幾乎占整個白龍蝦料總量的一半,率先帶領村民一起致富。
如今,白對蝦養殖成為了當地的支柱產業,也成了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當地養蝦的基本戶戶蓋新樓,戶戶買小車,極大地改變了當地的村容村貌。對蝦養殖不但提高了當地的人均收入,還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對當地的治安、精神面貌也帶來了比較大的改變。
事實上,在南美白對蝦養殖還沒普及之前,由于地處邊境,當地的年輕人很多參與走私活動幫人家“望風、睇水”、參與賭博等游手好閑的“撈偏”活動,村里的治安也一度比較糟糕。隨著對蝦養殖在白龍興起,養殖、飼料銷售、對蝦收購、中介等帶動了大量的務工機會,年輕人有“正經事”做,整個村的治安和精神面貌也得到了徹底的改觀,整個村莊發展成了富足、祥和的新農村。

遠眺可以看到山下大海,讓人有種蝦塘就在海邊的錯覺。
1.來源:農財寶典水產版;
2.作者:農財寶典-新漁網記者賴就強;
3.農財寶典水產版微信號:ncbd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