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但由于養殖環境的惡化及某些人為因素的影響,南美白對蝦疾病的發生率也在不斷上升。在細菌性疾病中,鰓病最為常見,對養蝦業影響很大,如鰓腫、綠鰓、黑鰓,嚴重者爛鰓等。


如上圖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對蝦鰓病的原因以及一些基礎的應對方法:
1.養殖早期水質差
如長期氨氮、亞硝酸鹽高或pH值偏高易導致鰓腫。對蝦表現頭大身瘦,并附帶輕微腸炎,肝臟紅腫或起花斑,對蝦易出現爬沙或伏邊現象,這種現象一般早期不注重肥水或選擇肥水產品不當,藻類少或藻類相對單一,要不藻類少,透明度大,氨氮、亞硝酸鹽長期不降,或單一藻類突然大量繁殖,導致pH值偏高。早期長期高氨氮、亞硝酸鹽的池塘一般在使用地下水又不注重肥水的情況下易出現,高pH值一般藻類單一引起,此種情況一般在對蝦快上料臺前后易出現,導致對蝦上料臺后難轉肝、易起腸炎的表現,易造成誤診而導致治療延誤或引起大批量對蝦死亡。
預防方法:根據池塘的底質采用不同的肥水方法,一般用微生物+有機肥適當搭配氨基酸再加少量的腐殖酸鈉且少量多次的方法比較好,培出來的水穩定,藻類多樣化,pH值穩定在相對正常范圍內波動,利于迅速降低氨氮、亞硝酸鹽。
治療方法:調水降氨氮、亞硝酸鹽,保持水質清爽,pH值穩定在相對正常范圍內波動,內服營養及護肝藥,5日后可消除不良現象。
2.倒藻引起
倒藻后死藻粘附鰓部易導致綠鰓、黃鰓,導致對蝦呼吸困難,幼小的蝦或體質差的蝦因體力不夠可導致急性死亡;在低水溫期間倒藻后難以肥水,水質長期清徹見底,白天對蝦潛伏于泥皮里,易導致鰓腫、綠鰓、或鰓呈白豆芽狀,甚至鰓蓋外翻,天氣回升時,泥皮浮起易導致對蝦大量死亡。養殖中后期倒藻后氨氮、亞硝酸鹽易急劇上升,侵蝕鰓部,加上細菌感染易導致對蝦大量急性死亡。
預防方法:定期少量多次菌+肥+腐殖酸鈉,前期菌少肥多,后期菌多肥少,可采用4-5天一次或一個星期一次,池水不夠肥力的池塘特別在天氣變惡劣前補充肥菌。
治療方法:增加營養、改底、潔鰓、換水。
3.水體渾濁突然變清引起鰓部病變引起對蝦偷死
水體突然變清,易導致有機碎屑粘附鰓,阻塞對蝦呼吸,使對蝦肝臟受損,體質變差,加上有機碎屑在池底腐敗發酵,導致底層缺氧,有害菌滋生,導致對蝦發病。
預防方法:定期少量多次菌+肥+腐殖酸鈉,前期菌少肥多,后期菌多肥少,可采用4-5天一次或一個星期一次,池水不夠肥力的池塘特別在天氣變惡劣前補充肥菌。
治療方法:改底增氧、潔鰓、內服消炎。
4.池底老化未改良的池塘易導致黑鰓、爛鰓
池底老化未改良的池塘累積毒素重,底部相對來講易長期處于低溶氧狀態,有害菌更易滋生。易導致黑鰓、爛鰓,
預防方法:放苗前處理好底質,養殖期間注意穩水和改底、定期清潔蝦鰓。
治療方法:改底后用碘制劑消毒,消毒第二天適當培菌調節水質、使水質保持清爽、內服消炎藥3-5天。
來源丨水產熱點(Shuichanredian)
作者丨曾獻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