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適宜養殖的條件要求
適宜在我國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養殖水體和內陸咸淡水養殖水體中養殖。
表1凡納濱對蝦健康養殖水環境控制指標

二、生態養殖配套技術
適合各種養殖模式,以下為土塘生態養殖模式的配套技術,其他模式可參考執行。
1.養殖放苗前的準備工作
(1)清污整池:將養殖池、蓄水池及溝渠等積水排凈,封閘曬池,維修堤壩、閘門,并清除池底的污物雜物,特別要清除絲狀藻。沉積物較厚的地方,清除后應翻耕曝曬或反復沖洗,促進有機物分解排出池外。
(2)消毒除害:清污整池之后,對養殖池、蓄水池及所有渠溝進行消毒,清除病原細菌、病毒及其它有害微生物。消毒藥物可選用含氯消毒劑、含碘消毒劑、氧化劑等,藥物嚴格按使用說明應用。消毒方法通常采用水溶液消毒,可將池內注水10~20厘米,藥物溶入水后攪動均勻,并將藥物潑到藥水溶液浸泡不到的堤壩等地方。
生石灰用量:每立方米水體用量為1~2千克,均勻撒入池中。可殺滅魚、蝦及微生物。如池底為酸性土壤,可酌情加大生石灰用量。
(3)納水及繁殖基礎餌料:根據水源及水處理條件決定蓄水時間。水源比較清潔,蝦池進水前幾天蓄水即可,但如果水源水質復雜,則需要提早向蓄水池進水。對蝦養殖池用水來源于蓄水池或沉淀池,并經砂濾或80目篩網過濾。養殖池消毒結束一至兩天后可開始納水,池內水深40~50厘米,即開始繁殖微藻、有益細菌及小型微型底棲動物等生物,培養水色和對蝦可攝食的基礎餌料。主要措施是施用肥料、有益細菌制劑。納水繁殖基礎餌料所需時間與水溫有關,日平均水溫在20℃以下時,一般至少需20~30天;日平均水溫在20℃以上時,通常10天以后,水色及透明度即達到放苗要求,即可開始放苗。適當增加繁殖基礎餌料的時間,對增加池內基礎餌料數量有重要作用。
2.養成池放苗
可根據每個養殖場的具體情況,選擇放養中間培育苗或者未經中間培育的蝦苗。
(1)放苗條件:養成池水深應達1米以上,養殖池內的微藻以綠藻、硅藻、金黃藻類為主,水色為黃綠色、黃褐色、綠色。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蝦池日最低水溫應達24℃以上,最適宜在25℃以上;鹽度為32以下。養殖池水鹽度與蝦苗培養池鹽度差不應超過5,大于5以上時,應逐步調節育苗池或中間培育池鹽度,使蝦苗馴化適應。通常24小時內逐漸過渡的鹽度差不應超過3~5。養殖池水pH值在7.8~8.6之間。大風、暴雨天不宜放苗。
(2)放苗密度:可根據養殖條件適當增加或減少放苗量。室外池通常每畝放養全長1厘米凡納濱對蝦蝦苗3萬~4萬尾;經過中間培育體長2.5~3厘米的蝦苗,成活率高,每畝放苗量為2萬~3萬尾。
3.養成期日常管理
養蝦技術人員應每日凌晨及傍晚巡池一次,仔細觀察養殖池環境變化、水色、對蝦活動、安全狀況,并做好記錄。每10天測量一次對蝦生長情況,每次測量隨機取樣不少于50尾。觀察對蝦攝食及飼料利用情況,定期估測養殖池內對蝦尾數。注意閘門、溝渠、池壩安全,嚴防納入其它蝦池死蝦及發病蝦池排出的水。
4.養成期水環境管理
(1)加水換水:養殖前期每日少量添加水3~5厘米,至水位達2米,保持水位。養殖中后期,根據透明度及藻相變化,如透明度過低(低于20厘米),或透明度較大(大于80厘米),有害單細胞藻過量繁殖等,均需酌情換水,采取少換緩換方式,勿大排大灌。進水緩慢加到池塘水上層,日換水量控制在5~10厘米,排水后加入蓄水池水之前,養殖池應先加入粒度為80目以上的沸石粉,每畝用量20千克。
(2)增氧機的使用:增氧機的開機時間可根據溶解氧需要,但正常情況下,放苗后30天內,每天開機兩次,中午及黎明前開機1~2小時;養殖30~60天后可根據需要延長開機時間。養殖90天后,由于水體自身污染加大,對蝦總重量增加,需要全天經常開機。此外,陰天、下雨時均應增加開機時間和次數,使水中的溶氧量始終維持在5毫克/升以上。增氧機放置數量及放置增氧機的位置應依據池形、面積決定。通常每池設2~4臺,設置在池的四角,設置點離開池壩3~5米,相互成一定角度,有利于形成同方向水流,集中殘餌、污物。
(3)使用水質保護劑:使用水質保護劑,目的是改善溶解氧,穩定藻相波動,減少pH波動,降低氨氮、有機物及其分解產生的有害物質,降低異養菌數量。每半月加沸石粉或以沸石粉、過氧化鈣為主要成分的水質保護劑。沸石粉的使用量,正常情況下,每半月至20天每畝加20~30千克,或按產品銷售使用說明使用。
(4)使用有益細菌制劑:有益細菌在對蝦養殖上的應用,是無公害養殖的重要技術手段。在集約化精養對蝦系統中,殘餌、對蝦新陳代謝產物等嚴重污染著養殖水體,從而也為滋生病原體微生物創造了條件。已經有大量事實證明,養殖過程中,使用微生物制劑,有益微生物正常繁殖生長,可以有效地防止底質惡化,預防病原微生物增加。既可以保護養殖水環境的正常生態功能,又有利于對蝦健康生長。
5.配合飼料的投喂方法及飼料量的控制
凡納濱對蝦放苗后的第一個月,通常日投喂次數可安排4次,每日6~7點、10~11點、15~16點、20~21點。以后隨著對蝦增長,投飼料量加大,可增加投喂次數,每日投喂6次,從早6點到晚22點,大約三小時投喂一次,下午后投喂量約占全天投喂量的60%。養殖初期,對蝦活動范圍小,應全池投喂。隨著對蝦的生長,可選擇蝦經常聚集處,無污物區投喂。同時投飼應力求均勻,以利于對蝦攝食。使用配合飼料,須注意其生產日期,配合餌料從出廠至投喂,存儲期不應超過三個月。
6.收獲
適時收獲是對蝦養殖豐產豐收的一個重要因素。收獲的時間應根據市場需求、價格及對蝦的生長情況、健康狀況、水溫變化、水質及底質污染程度、加工能力等情況確定。
一般采取排水收蝦的方法。即在排水閘上,安裝錐形袖網,開閘放水,蝦隨水流進入網中。收蝦網的長度,應是網口寬度的5~8倍左右。也可使用定置的小型陷網或專用的小型電網捕撈。收蝦時,應及時提網收蝦,以免對蝦入網過多,提網困難或網破蝦逃。
當池水放到一定程度,應向池內加水,反復收蝦2~3次,可基本收完對蝦。積水處剩余的少量對蝦,可利用小拉網收凈。
三、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白斑綜合癥:病原為白斑綜合癥病毒(WSSV)。不攝食,空胃;游泳無力,反應遲鈍;甲殼內表面有白色或淡黃色斑點,頭胸節尤其明顯,有的呈花斑狀;甲殼易剝離;體色暗或呈微紅色。死亡率高達90%以上。
2.肝胰腺細小病毒病:病原為細小樣病毒(HPV)。幼體期死亡率高,養成期體表經常附有大量固著類纖毛蟲;有的甲殼變軟色暗,因此也有人稱軟殼蝦;食欲減退,生長緩慢,蝦體瘦弱。
上述兩種病毒病的防治方法:對蝦病毒病目前尚無有效的防治藥物,主要是實施健康養殖管理,切斷病原傳播途徑和進行綜合預防。(1)徹底清污消毒,清污后每畝用生石灰120~150千克或漂白粉25千克(含有效氯30%)等消毒劑消毒;(2)使用無特定病毒感染的健康蝦苗,并控制放養密度;(3)使用無污染和不帶病毒水源,應用有限水交換系統;(4)使用優質餌料,如發現池蝦帶病毒但尚未發病,應采取增氧措施,保證溶氧不低5毫克/升;在飼料中添加0.1%~0.2%穩定性好的維生素C或可增強對蝦免疫的藥物;(5)保持蝦池環境因素穩定,出現病癥時,勿換水,應用有益細菌調整池內藻相,減少對蝦驚擾;(6)使用消毒劑或對細菌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藥餌料,控制水體或蝦體內病原菌數量,預防并發疾病;(7)經常用PCR、核酸探針等技術對對蝦進行病毒檢測。
3.紅腿病(紅肢病、敗血病):病原為副溶血弧菌、鰻弧菌等弧菌、氣單胞菌屬及假單胞菌屬中的一些種類。病蝦附肢變紅,特別是游泳足變紅,頭胸甲鰓區呈黃色;病蝦一般在淺水處或池邊緩慢獨游,厭食;血淋巴混濁,凝固慢(1分鐘以上)或不凝固;鏡檢血淋巴、血細胞減少,高倍鏡下可看到許多運動活潑的短桿狀細菌。
防治方法:(1)夏秋高溫季節提高水位,保持良好水質;(2)使用優質餌料,禁止投喂腐敗變質餌料;(3)定期(一般10天左右)潑灑消毒劑;(4)發病蝦池全池潑灑消毒劑,例如使用1×10-6的漂白粉等;(5)對癥使用抗革蘭氏陰性菌、弧菌的藥物飼料,例如使用土霉素,添加量為0.2%,使用鮮大蒜,按1%添加,藥物與餌料均勻混合制成藥餌,連續投喂5~7天為一個療程。
4.爛眼病:病原為非01群霍亂弧菌。病蝦行動呆滯,常匍匐于池邊水草上,時而上浮水面旋轉、翻滾;眼球腫脹,由黑變褐,逐漸潰爛,直到一側或雙側眼球爛掉脫落,僅留眼柄;隨著病情發展,肌肉變白,血淋巴也可發現細菌,一般在一周內可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同紅腿病。
5.爛鰓病:病原為弧菌或其它運動性細菌(如氣單胞桿菌)。鰓絲呈灰色或黑色,腫脹、變脆,從邊梢向基部壞死、潰爛;有的發生皺縮或脫落;鏡檢潰爛組織有大量細菌,重者血淋巴內也有活動的細菌。
防治方法:同紅腿病。
6.絲狀細菌病:病原為毛霉亮發菌或硫絲菌等。池水肥、有機質含量高是誘發絲狀細菌大量繁殖的重要原因。對蝦鰓部的外觀多呈黑色或棕褐色,頭胸部附肢和游泳足色澤暗淡并似有舊棉絮狀附著物。這是粘附于絲狀細菌之間的食物殘渣、水中污物或單胞藻、原生動物等。鏡檢可見鰓上或附肢上有成叢的絲狀細菌附著。
防治方法:養成中、后期勿過量投餌,保持池水清新;發現蝦鰓和附肢上有大量絲狀細菌時用濃度為10×10-6的茶籽餅或茶皂素(1~2)×10-6全池潑灑,以促進對蝦蛻殼,在蛻殼后適量換水;或用濃度為(2.5~5)×10-6的高錳酸鉀全池潑灑,4小時后換水。
7.固著類纖毛蟲病:病原為固著類纖毛蟲,常見的有:聚縮蟲、單縮蟲、鐘蟲、累枝蟲和鞘居蟲等。鰓區黑色,附肢、眼及體表全身各處呈灰黑色的絨毛狀。取鰓絲或從體表取附著物作浸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纖毛蟲類附著。蝦浮游于水面,離群獨游,反應遲鈍,食欲不振,以至停止吃食,不能蛻皮;午夜后至天亮前夕,當池水溶氧低于3毫克/升時,常因呼吸困難而死。
在對蝦養成中、后期,這些纖毛蟲由于池水含有大量有機碎屑,有的蝦池因換水困難或因蝦體感染了細菌、病毒等原發性病原生物,而促使他們大量繁殖并附著于蝦體。
防治方法:(1)養殖中、后期,合理投餌,降低蝦池內有機質含量;(2)采取增氧措施,保持池水溶氧不低于5毫克/升;(3)檢查診斷蝦體是否有細菌或病毒感染,如有,應對癥治療;(4)茶籽餅全池潑灑,濃度為(10~15)×10-6,或使用茶皂素濃度為(1~2)×10-6,促使對蝦蛻皮,蛻皮后換水。
8.白黑斑病:為營養性疾病。長期使用質量較差的飼料及缺乏維生素的飼料,引發生理失調。發病初期有些病蝦頭胸甲的觸角區,心鰓脊及心區有白斑,但主要癥狀是腹部每一節甲殼下緣兩側都具有一個白斑,以后可發展為黑斑,也有白黑斑共存的個體。一般在7月中、下旬開始,患病蝦體往往死于較深水中,在排水口擋網上也往往看到死蝦。
防治方法:改善養蝦池底質,使用優質飼料,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通常添加0.3%~0.4%穩定性好的磷酸酯化維生素C。(孟憲紅欒生羅坤曹寶祥李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