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沉浸于“養蝦王國”的我們或許無法想像世界第一產蝦國及輸出國的泰國,多年來一直把臺灣的養蝦發展經驗當作是反面的教材,泰國也有蝦病菌的困擾,但蝦類的輸出量不減反增,不似臺灣之被蝦病擊倒后就沒有再站起來過。身為臺灣的養蝦技術人員,我也曾被泰國技術人員表達了充分的不尊重過,這也是我愿意將我個人多年研發的心得與養蝦同好共享,為臺灣的養蝦業更盡一份心力.
一、治療蝦病的可能性?
民國八十七年夏天,一位朋友帶我拜訪一場位于屏東縣長治鄉罹患蝦病的淡水蝦養殖場。當拉起繒仔帶起一陣灰色的底土時,登時令我心頭一震,原來近數年來淡水蝦在夏季的大量的罹病死亡與海水蝦發生蝦病的根本原因竟然是相同的。當時這場已患蝦病了一個半月,而我建議的處理方法為每分地先施放一包茶粕加二包石灰,待茶粕的大量泡沫消退后,再在一周內連續施放發酵雞糞有機肥,總量每分地超過150公斤。處理十天后,病蝦即停止死亡。再四日后,頓料的情形獲得改善并開始進料。再一個月后即開始收成,但因罹病的時程長達兩個月,池蝦死亡殆盡,收獲量有限。
同時期在嘉義的義竹地區也有一草蝦養殖場發生類似的狀況,其養殖的草蝦已經要死不活一段時間了,當我拜訪時僅剩一池還在養蝦,而這一池也偶而會發現一、二尾蝦有靠岸的情形,我的建議是大量施放有機肥于池中,作肥水以預防蝦病狀況的惡化,當時以投餌的情形預估池中仍有三百斤的蝦子。最后終因來不及作出所要求的生態相,池蝦仍有靠岸的情形發生,當繒仔中發現有死蝦時即以0.5ppm的有效氯作殺菌處理,隨后即不復見死蝦,但頓料的情形卻一直持續。此業者在兩周內作了三次殺菌處理后就沒有再管他了僅偶而投投料,一個月后這一池以四十多尾斤的體型收成了五百多斤。
民國八十八年春,枋寮東海地區有一位業者養殖的白蝦發生蝦病。我雖事先告知蝦病雖可處理,但處理過關后收獲量可能不多,請他多考慮,但此業者執意處理。開始處理時的水色是淺綠色,每天可撈獲的病蝦約120尾。我建議的處理方法為(1)以0.5ppm的有效氯作殺菌處理,每五天處理一次,共三次。(2)一周內大量投放含氮量高的有機肥,施放量為每分地在200公斤以上。處理后兩周,水色變成墨綠色,當天可撈獲的病蝦即減少為60尾,而后逐日減少。處理后四周,水色變成暗棕色,即未再發現病蝦,頓料的狀況改善并開始進料,此時池蝦的平均體重約2克,但在一個月后這一池以四十多尾斤的體型收了一百斤。
同一時期在九棚地區所發生的情形是,某養白蝦業者認為蝦要養得好池水中必須要先有動物性浮游生物,問我如何作水。對于動物性浮游生物與養蝦成敗的關系,理論上是有其正確性的,當時此業者已放養蝦苖,我即告知需有追肥的動作。于是他施放有機肥于池中,施放量每分地達200公斤,但因落山風強、水溫低的關系,終因來不及作出所要求的生態相,蝦病仍然發生,而以0.5ppm的有效氯作殺菌處理,每五天處理一次,共三次后蝦病即過關,一個月后以四十多尾斤收成,存活率約三成。雖然還有其它的案例,由以上的四種不同的治療蝦病的型態可歸納出以下的議題:
1.蝦病絕對是可以治療的,而且一定會成功。
2.要治療蝦病必須先暸解蝦病的根本原因,其中有機肥的施用與治療蝦病有何關聯?
3.蝦病雖經治愈但大量病死蝦的損失在所難免,有時雖有收成也不符經濟效益,所以預防仍是重于治療。
4.可否以治療蝦病的方法作為預防蝦病的機制,而如何建立蝦病發生前的預警系統呢?
5.蝦病處理過關后其水質生態相都處于相同的狀態,又代表什幺含義?
二、蝦病發生的根本原因
我個人曾從事的養蝦實驗中發現,養蝦的成敗與池水中弧菌量有絕對的關系,而與病毒的感染與否無關,已有越來越多人抱持了相同的看法。養殖成功的池塘雖然蝦子感染了病毒但水中弧菌數量卻是處于相對的低量,治愈后的池塘其池水中弧菌數量也是由103株/㏄以上的優勢下降至102株/㏄以下的不具致病力的狀態,而我們來檢視如下的治療蝦病的過程,就能推論出蝦病發生的根本原因:
(1)殺滅病原菌:蝦病的病原菌大部份是弧菌,其實只要以0.1ppm以上的有效氯即可在兩小時內將池水中的弧菌由103株/㏄以上降至個位數的水準,但兩天后再作測定時會發現水中的弧菌又增殖到103株/㏄以上,所以如何有效的抑制弧菌的再增殖才是治療蝦病的重點。
(2)培養水中原生有益菌以抑制弧菌的增殖:就是在池水中大量投放含氮量高的有機肥用以培養水中原生氮源細菌,所謂氮源細菌就是會利用氮原子所形成的化合物在所進行的化學反應中所釋放的能量的一種菌群,如硝化細菌。此類細菌增殖速度非常緩慢,高水溫期約需四周才能形成優勢種,當形成優勢種時,水色會有明顯而特定的變化,蝦病的發病狀態便立即緩和甚至痊愈。由于這種水質最適合蝦類生長,池蝦一般在蝦病治愈后一個月內即可達到四十五尾斤的體型。發現水中優勢的氮源細菌相會抑制弧菌的增殖是我在從事養蝦實驗中,非常偶然的情形下推論而出的結果。在養蝦的過程中,若池水中從未作出優勢的氮源細菌相或其優勢菌相因某些原因而崩潰,便會造成弧菌族群因抑制因子消失而大量增殖,最后爆發蝦病。蝦病發生時若氮源細菌相從未形成優勢種固不用;其優勢菌相又是因何原因而崩潰呢?除了水溫會影響氮源細菌增殖速率外,溶氧和其營養源-氮源便是維持其優勢的基本要件了。尤其當氮源缺乏時也會連帶影響藻類的正常增殖,使得光合作用的效率降低也造成水中溶氧的不足,是造成氮源細菌相崩潰的主要原因。
又是什么原因會造成水中氮源的缺乏呢?對水質學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所謂的”氮循環”,但對此循環中的"脫硝作用"即硝酸鹽被還原成氮氣的過程,在所作過的研究和對此有了解的業者相信就不多了。脫硝作用是一種池中厭氧菌所進行的一種還原作用,含氮物質被還原成氮氣后并不會再以氮氣的型態重回水中,若不大量補充含氮物質,水中的氮就會越來越少,最后氮源細菌相因能量來源不足而崩潰便造成病原菌大量增殖而引發蝦病。
所以由以上的推論便可知"脫硝作用"實是引發蝦病的根本原因,若由此觀點來檢測蝦類養殖現場所發現的一些令人匪疑所思的現象,便能壑然開朗。如以往養殖業者最怕池水過肥,現在卻在肥水中蝦養得最好。而再由此觀點來作蝦病預防的工作,便可無視于蝦類養殖中最可怕的天氣的變化無常,也能充分掌控水質的變化,養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