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兩年華南地區尤其是北部灣一帶南美白對蝦養殖成功率逐年下降,其中原因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本人通過親臨養蝦一線服務的體會,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養殖水域環境污染
養殖大環境不僅指池塘環境還包括河流以及整個養殖區域的海域的水質污染嚴重,表現為:
1、池塘以及河流藍藻暴發的頻率和程度越來越嚴重;
2、抽海水進池塘后不施肥就可以自然肥起來;
3、育苗池的氣石或納米管長出未知生物,像絲狀菌團,極難去除;
4、部分河流中水質氨氮或亞硝酸鹽含量漸高。
二、受極端氣候影響
水產養殖業免不了要看天吃飯,對蝦養殖對天氣的依賴尤其嚴重。2014年兩個強臺風“威瑪遜”和“海鷗”重創華南水產業,2015年超強厄爾尼諾影響,上半年干旱下半年洪澇,養殖季節長期低壓。這種氣候也是導致對蝦養殖成功率歷年最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種苗的影響
華南地區大小蝦苗場好幾千家,一代苗、二代苗、土苗,魚龍混雜,育苗技術良莠不齊,無法分辨。養殖戶能不能拿到好苗全拼運氣。就算拿到真正的一代苗也不見得好養,增氧能力不足夠強大,遠遠無法滿足一代苗對高溶氧的需求,一代苗不如以前的“土炮”好養了。
四、疾病的影響
2015年利洋公司研究所共檢測全國1951例對蝦病料,白斑病毒檢出率26%,其中欽州防城港地區白斑病毒檢出率為36.1%,高出全國10個百分點。實際養殖中具有明顯癥狀的白斑癥病毒病的發病率也非常高。其它7種病毒檢出率很少超過1%。2014年白斑病毒檢出率也高達30%。
蝦長不大或者長得很慢的現象非常普遍,其中對蝦肝腸胞蟲的危害不容小覷!2015年的病料檢測中對蝦肝腸胞蟲的檢出率卻高達6.2%,遠高于白斑病毒以外的其他病毒。藥店人員采集的病料多為發病有癥狀的蝦,而不長或長得慢的蝦沒有表現出來異常癥狀,被作為病樣采集的幾率也大大降低。如果將沒有病癥但生長緩慢的蝦作為檢測樣本,那么對蝦肝腸胞蟲的檢出率有可能大幅升高。
針對以上四點原因提出改進建議
一、養殖模式的改進
一直以來對蝦養殖都是進水、放苗、養殖,發病嚴重的池塘就直接排塘,再進水養殖。高位池養殖30天以后開始每天排污,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流回海里,隨著養殖面積擴大,年復一年,海域的病原生物污染和有機污染越來越嚴重,養殖對蝦用水的初級處理就很有必要了,建議有條件的建一個簡單的砂濾池過濾有機顆粒、野雜魚蝦等等,再將過濾的水在蓄水池用活菌活化后再用于養殖。
另外建議在養殖過程中加大增氧,根據目前的放養密度,高位池的增氧能力應該在2KW/畝以上,土池也應達到1KW/畝以上。一代苗需要高溶解氧才能養殖成功,高溶氧也能促進養殖水體的物質循環,是提高水體自我凈化能力的最好方法。更理想一些就是配置簡易蛋白分離器或雜質過濾設備,將過多的有機質從養殖水體中脫離從而減少排污換水。達到減輕養殖區域環境污染。
二、異常天氣加強穩水、抗應激
水質劇烈變化是造成對蝦發病的重要原因,雖然2016年5月后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將逐漸褪去,但是天氣變化總在所難免,如何巧穩水來減少對蝦的應激是關鍵。增加水體碳源和堿性物質來提高水體總堿度可以有效減少水質變化,另外異常天氣及時補充可溶性鈣和多維或免疫多糖能有效降低對蝦應激性蛻殼等不良影響。
三、選擇好的蝦苗
2009年起隨著一代苗的大量普及,原來的土苗逐漸淡出市場。現在的土苗也已經不是當年的土著苗了,現在所謂土苗、二代苗、雜交苗等基本都是進口一代苗的后代,可能是很多代了,種質退化嚴重,近兩年的土苗養殖效果慘不忍睹。選擇好的一代苗成了對蝦養殖的不二選擇。但是好的一代苗蛻殼頻繁,生長快,必然要求養殖水體有足夠高的溶解氧和營養保證,亞缺氧就可能導致病害頻發,損失慘重。所以選好苗的同時,必須配合強力增氧和高營養才能做到增產增收。
四、防病原傳染
白斑綜合癥病毒病依然還是目前我國對蝦養殖危害最大的病毒病,欽州防城港地區白斑病毒的檢出率高與沒有蓄水池做處理就直接使用海水有關,因此利用蓄水池作為養殖用水的前期處理是減少由水源傳播病毒病的有效方式,在臨近通海溝渠的池塘設置防蟹隔離墻也可以有效防止野蟹對病毒病的傳播。目前對蝦肝腸胞蟲病可防不可治。它既可以通過母體垂直傳播也可以通過水體等媒介水平傳播,一旦蝦體感染就無藥可治,聽天由命了。因此,蝦苗是萬萬不能攜帶以上病原,養殖戶最好要求蝦苗場有相關的檢測報告。生石灰對水體和底泥中的幼蟲或蟲卵有一定的殺滅作用,在放苗前生石灰徹底清塘可能對肝腸胞蟲病預防有一定效果。養殖過程盡量減少進水,使用經過蓄水池處理后的海水來補充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