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咱的苗?
“有多少苗活下來”是養殖戶朋友在放苗期間最關心的事,那么都是哪些問題導致放苗過程掉苗呢?通過近幾年的技術服務總結,常見的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敵害生物
藍藻、雜魚、雜蝦、小螃蟹、螺等。經常發現水質指標都OK,問養殖朋友清好塘了嗎?一般都會說:“清好了,我用了漂白粉、茶子餅,可以了。”結果,一放苗沒幾天就發現沒苗了,這時候多數是因為敵害生物影響。
1、藍藻。目前老化池塘危害最大的問題就是藍藻,不僅容易引起pH值升高過快,造成氣泡病,而且一旦大量繁殖,會產生毒素,直接造成蝦苗死亡。

小方法:可使用漂白粉配合“苔藻凈”,處理池塘底泥去除藻種。
2、魚、雜蝦。池塘里有雜魚雜蝦,我們的小蝦苗往往成為它們的餌料,幾天的時間就被吃光了。

小方法:用80目篩絹網,兩層固定在入水口處,加水時要定時檢查。如果已經進到池塘當中,可使用茶籽餅配合氰戊菊酯處理。
3、小螃蟹。它是病毒傳染的罪魁禍首,往往因為小螃蟹多造成大面積的病毒病發生。

小方法:設置隔離圍墻,阻斷小螃蟹爬入。
4、螺類。螺大量繁殖已引起池塘缺氧,造成養殖環境差從而影響成活率。

小方法:使用“氯硝螺”帶水消毒,清除小螺。
二、氣泡病
天氣晴好的時候,常看到放苗池塘水很濃,pH值高,剛放的蝦苗不下沉,一段時間就會出現趴邊死苗的現象,這時多數是因為氣泡病,主要原因是我們習慣性肥水,總是認為水體肥一點兒好,水色好看,殊不知水質指標正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pH值迅速升高,溶氧有時達到14~20mg/L。有的養殖朋友認為氧氣越多越好,其實是不對的,過多的氧氣會從水體滲出,進入蝦苗體內造成蝦苗氣泡病,輕者破壞組織造成后期感染,重者當場死亡。


所以,避免藻類高峰期下苗,慎重肥水,可適當使用“利餌多”培養浮游動物,控制藻類等。放苗一定要開增氧機曝氣。
三、地下水水源中有毒有害物質
帶毒的水會直接影響蝦苗的成活率。放苗前水體常出現地下水氨氮、亞硝酸鹽偏高,重金屬含量高以及清塘時使用藥物的殘留,都會影響蝦苗入水的舒適度和成活率。
處理方法:可使用“碧水安”等水質改良劑及時解毒處理,提高蝦苗的成活率。
四、溝渠水源有機污染
隨著養殖時間長,水源“老化”嚴重,有的地區排換水不便,積累了大量有毒、有害物質;日益嚴重生活污染、工業污染,水源已然成為養殖生產的制約因素。有機污染嚴重的水放苗后引起死亡。


建議大家:設置蓄水池,水源提前消毒、沉淀、曝氣,保證養殖生產,減少病害發生。
總之,一年之計在于春,放苗一定認真做好放苗前的各種準備,磨刀不誤砍柴工,切不可匆忙放苗。
來源:利洋水產
作者:徐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