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至今,全國范圍內連續受到兩波寒潮侵襲,冬棚養蝦區也因此飽受折磨,發病率增加。以福建東山為例,11月25日前,溫棚(土池)內水溫高達31度,寒潮襲來,連續低溫陰雨,至12月7日,水溫普遍降至24度左右,硬池水溫甚至都降至21度左右,整整相差10度,單單一個溫度下降就夠蝦仔受的了,低溫、陰雨天氣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更別提了。那么當冬棚蝦遇上寒潮將會出現哪些嚴重的問題呢?
1、溫度突降引起對蝦嚴重的應激反應
案例(1):12月4日,許老板,硬池養蝦,溫棚門前第一口池(門縫透風,降溫快)出現應激性脫殼,水面飄起數十條軟殼死蝦及大量蝦殼,立即潑“營養快線+活力鈣”,第二天不再出現死蝦。
案例(2):12月5日,何老板,硬池養蝦,也是溫棚門前第一口池里所有蝦均出現空腸空胃現象,連續使用“激活+活力鈣+營養快線”潑水,2天后大多數蝦恢復,此為應激性空腸。
案例(3):鄭老板,兩口土池,放苗1個月,對蝦規格5-6cm。降溫前,提料臺蝦不會應激,自12月2日降溫起,兩口池料臺提起來后蝦立即應激發白,而與鄭老板同一批苗的陳老板、蔡老板兩人的蝦卻不會應激,原來陳、蔡兩位老板從蝦上料臺后一直堅持給蝦內服“利多精”、“營養快線”、“低聚糖”、“生命素”等營養藥,而鄭老板則常拌一些護肝的中藥,所以對蝦體質相對差一些,抵抗溫度變化能力差。
2、降溫陰雨導致水變:
寒潮天氣,連續降溫陰雨,對于養殖水體中的藻類影響頗大,原本喜光、喜熱的藻類此時容易出現死亡,發生轉藻現象,嚴重的發生倒藻,水清見底。案例:吳老板3口土池,11月3日放苗至12月1日,水色一直保持綠色清爽,12月2日降溫,1口池水色逐漸變暗,泡沫增多,12月8日,水色變為黃褐色,水面大量黃色泡沫,另外兩口池水色無明顯變化但水面出現大量白色泡沫。所幸只是轉藻及少量死藻,及時解毒后對蝦并無重大影響。
3、底熱、水分層
寒潮天氣,溫度突降,養殖水體表層水溫降溫快,池底降溫慢,池底相對水體溫度高,容易造成對蝦不伏底、爬邊、爬墻現象。12月6日早晨,王老板高位池出現船走蝦跳現象,說明蝦已不伏底,在二層水游動,泡沫船經過時驚動對蝦,因此出現大量蝦起跳,懷疑為底熱引起,立即使用“底居安+底加氧”降熱,“速解安”打破水分層,并排污,到中午蝦還會起跳,下午再用一次,晚上蝦不再起跳。
4、溶氧下降,亞硝酸鹽升高明顯
連續降溫陰雨天氣,養殖水體藻類、菌類活性差,水體溶氧下降,水體自凈能力下降,養殖廢物難以代謝,氨氮、亞硝酸鹽難以轉化,升高明顯。原本沒有亞硝酸鹽的池水短短幾天亞硝酸鹽就出現了,原本亞硝酸鹽較高的也變得嚴重超標。低溫不敢多換水和水變的池塘,亞硝酸鹽問題更為突出,出現亞硝酸鹽中毒、缺氧、偷死的情況在這時候就更多了。
5、對蝦肝胰腺、腸道病變——糞便發粘、變稀為主要表象。
寒潮引起的一系列水質問題、底質問題、對蝦應激問題,極易導致對蝦肝胰腺、腸道出現病變,直觀表象就是肝胰腺發紅、發黃,腸道發紅空腸(見圖1),糞便發粘變稀(見圖2),降溫越快的池子越容易出現這些癥狀而且越嚴重(硬池>高位池>土池),所以每次大降溫都會有大量的硬池蝦出現腸炎現象。

寒潮引起蝦腸道發紅空腸

發病蝦糞便發粘變稀
如何應對寒潮(連續低溫陰雨)天氣:
不難發現,不管天氣再惡劣,整個區域發病多嚴重,總有人預防到位,不會出現問題,這說明養蝦靠管理,蝦病靠預防,那么遇上寒潮天氣,養殖高手是如何應對的呢?
1、注重營養,平常堅持使用“利多精”營養套餐增強對蝦體質,體質好扛百病,降溫也能挺得過。
2、注重底質,平常勤改底,未雨稠繆,降低降溫導致的底熱、返底風險。降溫前2-3天,連續改底、排(吸)污處理底部。
3、穩水保藻,關注天氣,降溫前使用“利菌多”+“活力碳”補菌補碳,穩定水質。連續陰雨天氣藻類光合作用低,碳輸入不足,更需要補充碳源,選擇含碳量較高的“碧水安”“激活”“活力碳”使用,能有效穩定水質。
4、抗應激
寒潮來臨大降溫,環境變化大,體質再好的蝦也會有應激反應例如應激脫殼,及時使用“營養快線”+“活力鈣”便于對蝦恢復體能、快速硬殼。
5、加大增氧
連續陰雨天,藻類產氧不足,水中溶氧水平下降,氨氮、亞硝酸鹽也易升高,這時加開增氧機,彌補藻類產氧不足,存塘量大的池塘堅持每晚使用“底加氧”,“氧速保”,挺過陰雨天氣。
“大寒潮+雙臺風"即將來臨,請養殖朋友全力以赴、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