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三歲看到老。幼兒時期的教育至關重要,養蝦也不例外,好的苗期管理可以使養殖成功率大大提升。不要總是抱怨蝦苗不好,看看這些苗期管理要點你都做到了嗎?
放苗時注意事項
①放苗時,要求育苗池與養殖池的水質指標變化不能太大。水溫變化<3℃,鹽度變化<5‰,pH變化<0.5,NH4<0.4,NO2<0.05,H2S<0.01。
②不要在下風頭放苗。
③放苗前2~3小時,池塘全池潑灑高穩C2畝/包+適應王250克/畝,看情況隔天再用一次,有助于緩解運輸反應和恢復蝦苗體力,幫助蝦苗適應新環境,提高放苗成活率。
細化管理,提高蝦苗成活率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開始追求高密度高產的養殖思路。但養蝦產量的提高,主要依靠提高養殖成活率和規格,而不是單純依賴于放苗的密度。
走訪市場過程中我們了解到,許多養殖戶認為多放一點苗,即使發生病害會損耗一部分的蝦苗,但由于放苗多,還是會有高產量。由于有這樣的心態,養殖戶對苗期的管理不夠上心,結果造成蝦苗成活率低下或蝦苗體質差生長緩慢,大大增加了中后期飼養難度,病害頻繁發生,不得不超常規加大換水量以及各種藥物的用量,增加生產成本的同時也造成蝦池周邊環境惡化。
其實,通過細化管理來提高蝦苗成活率(放苗后至上繒后七天左右的成活率),才是提高產量和養殖效益的正確途徑。
苗期也要勤開增氧機,確保溶解氧≥4mg/L。
許多養殖戶在放苗后,認為蝦苗太小不會缺氧,于是精力投放于不斷的施肥與肥水,然而肥水也會造成下半夜缺氧,不加注意致使蝦苗長期處于缺氧或亞缺氧狀態。這種狀態下的蝦苗極有可能出現因體弱無法順利脫殼而導致脫殼不遂,養殖成活率大大降低。
強肝整腸,提高蝦苗體質
近年來,EMS的大面積發生,有些池塘放苗20天內便出現掉苗偷死,甚至放苗幾天的就出現偷死。據我們匯總各地的情況分析發現:這段時間內蝦苗的肝腸容易病變,導致蝦苗體質衰弱,從而引發掉苗現象!因此,如何提高蝦苗體質,強肝整腸,防控蝦苗肝腸不病變是對蝦養殖前期(放苗后到上繒這段時間的)極其關鍵的飼養管理工作,也是成功養蝦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
一般放苗后,應每天早晚用撈網打撈蝦苗,至于白色的水瓢中觀察蝦苗的體色是否一致、肝臟顏色是否正常、是否有腫鰓、鰓區是否有藍色斑點、腸胃是否飽滿等等,并認真做好強肝整腸的防治工作:
①祛毒強肝:放苗后3天內,用水毒凈2畝/包+魚蝦衛士1.5~2.0畝/瓶潑灑,以后根據蝦苗的肝色情況再適時使用1~2次(常溫養殖)。
②上罾前強化飼料營養與整腸:用雙價酵母4克/公斤料+大泡王3克/公斤料+多維6~8克/公斤料,用適量水稀釋拌料發酵3~12小時后,全池潑灑投喂,每天2次(中后期每天一次);上罾后一周內用紅克靈10克/公斤料+魚蝦力士6克/公斤料+土霉素拌料投喂,每天2次,連用3天;以后隔7天用一次,連用3次。
氧底與抑制弧菌
①放苗后3~5天,用獵弧250克/畝·米一次,以后每7~10天潑灑一次,特別是蝦苗出現紅尾時要馬上使用,以控制弧菌數量。
②放苗后8~10天,用福地安2畝/瓶+降解靈片1.5畝/包干撒氧底解毒護肝。
③倒藻后或有泥皮時,要及時連續使用福地安2畝/瓶+分解底改2畝/包2~3次,加快泥皮死藻的分解,維持凈爽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