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季放苗時節,當整理匯總多年來接觸或處理過的案例時,猛然發現,近幾年春季養殖對蝦發病越來越頻繁,“倒藻”竟是主要元兇。

春天連日的陰雨天,造成了水體溶氧不足,光合作用減弱,從而導致大量單細胞有益藻類死亡,也就是俗稱“倒藻”。而藻類大量死亡又進一步消耗了水中的氧氣,這樣就導致水體缺氧現象加劇。這種缺氧的水體嚴重影響對蝦的健康生長,輕則出現對蝦暗浮頭等現象,重則直接造成對蝦死亡。
在本人過去處理的春季對蝦浮頭、偷死個案中,不少其實就是由水體發生“倒藻”缺氧造成的。

我們日常養殖過程中,常常都是藻類老化或“倒藻”后,很快就會發現有魚蝦缺氧浮頭。
“倒藻”不僅造成水體缺氧,而且,由于大量藻類突然死亡,分泌出的藻毒素還直接危害到對蝦的健康,導致對蝦出現慢性中毒;同時也導致藻類分泌的抑制細菌生長的類抗生素物質急劇下降,有利弧菌病原菌的繁殖,造成對蝦感染弧菌,誘發紅體等疾病的發生。

倒藻后對蝦中毒減料導致的肝萎縮、輪廓略模糊、,紅尾紅須、肌肉白濁、空腸空胃現象。
陰雨連綿引發的“倒藻”,造成池塘水體藻相徹底變更,陰雨弱光及缺氧的惡劣環境致使喜陰厭氧的有害藻類迅速繁殖,并成為水體中優勢種群,進而引發致病菌大量滋生。而對蝦在這種惡劣缺氧的環境下免疫功能大幅下降,所以在受到病菌侵擾時,很容易受到感染發病。這也就是對蝦在春季為什么會病害頻發的主要原因。
春季常見的幾種對蝦病害,深究起來也都和“倒藻”不無關系。
在春季連綿陰雨后,常常會發現對蝦出現紅須,體色微紅,嚴重時游泳足也變紅;或出現應激性腸炎、肝臟萎縮或糜爛、厭食;以及蛻殼不遂而出現的病蝦甲殼軟殼或硬殼、體色棕紅或鮮紅,在水中順水流方向緩慢游動,若捕撈離水后很快死亡。這些一般也都是因為“倒藻”引起養殖水體的弧菌,或其他病原菌大量繁殖,造成對蝦感染細菌發病。
“倒藻”后也容易引發對蝦黃黑鰓病。這是由于藻類大量死亡,導致池塘水中有機顆粒增多,容易粘附堵塞在對蝦的鰓部,加上溶解氧、pH值的下降,造成蝦鰓功能性損傷(腫鰓),此外還有細菌、聚縮蟲等附著,引起對蝦呼吸困難,體內中毒,體質差而出現蛻殼不遂,陸續死亡。

倒藻造成水中懸浮顆粒增多引起的對蝦腫鰓
“倒藻”也造成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增高。這是由于陰雨天氣,水體上下層溫差大,“倒藻”致使水中單細胞藻缺少,水中的有機物無法進行有氧分解,溶解氧降低,水體中氮元素在硝化過程中受阻而進行厭氧分解,導致亞硝酸鹽、氨態氮等有毒物質猛增超標,從而造成對蝦氨氮、亞硝酸鹽中毒。
此外,春季天氣反復無常,冷暖晴雨不斷頻繁更替,這些氣溫特點引發的pH值變化、滲透壓的變化以及水溫的變化等等,都會導致對蝦難以適應,從而引起應激蛻殼。而“倒藻”此時則扮演了幫兇的角色,因為“倒藻”造成了對蝦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抗病力弱則進一步加劇對蝦發病,出現空胃,空腸以及肝臟萎縮等現象。
因此,本人認為,春季養蝦如能有效預防“倒藻”發生,則應能有效減少蝦病發生,提高春季對蝦養成的的幾率。現根據“倒藻”的成因、春季氣候特點及結合本人以往的實踐經驗,總結以下防范措施,供大家參考:
一、注意保證增氧機開機的時間,配合使用五星護衛堿底增氧,確保水體有充足溶解氧。
二、留意天氣預報,陰雨前使用白云石粉、熟石灰等酸堿緩沖物質穩定pH值,使用綠藻源+活菌王或綠威寶激活藻類,提高藻類活力,防止陰雨天“倒藻”發生。
三、連綿陰雨天氣時,使用開胃解毒靈穩定pH值,調節協助對蝦適應新的滲透壓,并使用高穩C或速安抗應激。
四、陰雨過后轉晴時,先用福地安+分解底改抑菌、解毒、改底控鰓病,以防控藻類雨后暴長導致的pH值上升忽變,隔天再用白云石粉或熟石灰提高總堿度及穩定pH值,防止泛底;然后根據藻類活力情況,適當激活藻類,延長藻類旺盛生長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