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體環境的常規化處理
池塘和水體是養殖南美白對蝦的載體,在放養蝦苗前需要進行
清潔、整理和消毒,為營造與維護優良的養殖環境提供良好的基礎。
首先,應該將池塘清理干凈。排干池內水體,清除池底淤泥,對進排水口和池堤進行檢查、修整,以防養殖期間水體滲漏。對池塘進行暴曬是有效殺滅池塘中潛藏病原生物的一種方法,尤其是土池或泥、沙底質的高位池,在每茬養殖生產過后容易積聚大量的有機物、有害菌、病毒攜帶生物及有害微藻等,.通過暴曬池塘的方式能有效清理上述誘發對蝦病害的病源。對于養殖多年的老化池塘先施用生石灰后再進行暴曬,效果更佳。鋪設土工膜的池塘和水泥池可用高壓水槍先清洗,再暴曬一段時間,但時間不可過長,以免土工膜和水泥在長時間的干露和高溫下出現裂縫。
其次,安全用藥殺滅有害生物。根據國家相關規定選擇安全高效的漁用消毒藥物,殺滅池塘中的雜魚、雜蝦、小貝類,以利于養殖對蝦在池塘水體環境中占有絕對優勢的生態地位,同時還可殺滅環境中的病原生物。用藥的關鍵是選用安全高效的藥物和注意用藥的時間間隔,以免藥物殘留危害對蝦的健康生長。
再者,應對水源進行處理,保證用水安全。養殖水源需經過過濾和沉淀后再進入池塘,去除水體中懸浮性或沉淀性的顆粒物及其他一些生物,可減少水源中的雜質和非養殖生物對養殖對蝦的影響。水源過濾可采用篩絹網和沙濾等方式。通常篩絹網的孔徑可選擇60-80目,主要用于濾除粒徑較大的雜質或牛物,具體可根據不同地區水源中需要過濾的對象,選擇合適孔徑的篩絹網。養殖中常用的沙濾井、沙濾池等,過濾的效果與沙粒的大小有直接關系,沙粒粒徑越小過濾效果越好,但也容易被污物堵塞,因此不必一味地追求細沙過濾,而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沙粒過濾。
進水時可先進水至1米水深,然后在養殖過程中根據水質情況再逐步添加新鮮水源至滿水位,也可一次性進水至滿水位,具件要根據水域環境特點和水源供應情況而定。對于抽取地下水進行養殖的水源應先暴曬、曝氣后再使用,一去除水中的還原性物質和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池塘進水到合適的水位再選用安全高效的消毒劑對水體進行消毒,殺滅水中潛藏的病原生物及有害微藻等。
二、有限量水交換
為保持養殖池塘水體環境的穩定,降低外源污染和病害交叉感染的風險,在對蝦養殖過程中應該控制換水的頻率和換水量,實行前期全封閉、中后期半封閉相結合的有限量水交換模式。通常放苗后30-40天內不換水和添水。養殖中期逐漸加水至滿水位,每次添加水量不宜過大,需保持水體生態環境的穩定,避免蝦產生應激或受刺激而非正常蛻殼。養殖后期根據池塘水體情況和水源質量實行有限量水交換,每次添(換)水量為池塘內總水量的5%-15%,引入的新鮮水源最好經過過濾、沉淀和消毒處理,避免引入污染物和病原。
科學的水交換管理不僅可有效維持池塘水環境的穩定,還可減少養殖解野應激反應和感染病害的概率,提高養殖生產的成功率,還能節約水資源,減少添換水支出成本,提升綜合效益;同時,減少養殖生產對周邊水域環境的負面影響,有利于對蝦養殖可持續發展。
三、水體環境營養調節
1.微藻營養素
微藻需要在含有一定量的氮、磷、硅等營養鹽的水體中才能良好地生長繁殖,而養殖前期水體中的營養水平相對較低,不利于微藻的生長。因此,為培育優良的微藻藻相,形成一定的水色和透明度,需要科學施用微藻營養素,提高水體的營養水平,促進微藻的生長繁殖。
常見的微藻營養素主要有無機復合營養素、無機有機復合營養素、無機有機生物復合營養素等幾種類型。無機復合營養素中含有易溶解不易被池塘底泥所吸附的無機營養成分,包括氮、磷、硅不同營養組分的配比合理,符合綠藻和硅藻的營養需求。該類型營養一般適宜為微藻提供即時利用的營養時使用,或是池底有一定沉積物又或者是水源營養水平相對較高的養殖池塘使用。無機有機復合營養素主要由無機營養鹽和有機營養素復配而成,當中的營養鹽可迅速溶解于水中被微藻直接吸入利用,有機營養素通過水環境生態系統的分解與轉化,養分逐漸溶解于水中,保證了微藻營養的持續性穩定供給。該類型營養素適用于水泥池、鋪膜池等沒有底泥的養殖池塘或者是水源營養貧瘠、新建或養殖時間不長的池塘。無機有機生物復合營養素是在無機有機復合營養素的基礎上加入有益菌及發酵物,主要是為了促進有機營養組分的分解與轉化,保障微藻營養供給的穩定性、持續性和時效性。
通常對蝦精養池塘水體中的有機碳含量在養殖前中期相對較高,到養殖中后期大幅下降,水體的碳氮比(C/N)低于2.0,平均值僅為1.64,水平偏低,碳營養元素(主要是有機碳)成為了異養細菌生長的限制性因素。
而此時水環境中的氮營養大量積累,無法通過異養細菌進行充分的降解與循環利用。因此,在對蝦集約化養殖過程中適量添加有,提高水體的碳氮比,可有效提高水中異養細菌的豐度,降低氨氮濃度,降解轉化水體積累的氮元素,促進物質循環利用,改良水質;優化養殖環境;同時,還可提高養殖對蝦的生長性能,降低飼料系數,增強機體免疫力。目前常見的碳源有蔗糖、葡萄糖、糖蜜、細米糠、甘蔗渣和木薯粉等。羅亮等(2011)在南美白對蝦水族養殖實驗系統中添加糖蜜和米糠,養殖20天,結果表明,綜合對蝦的體重增長率、特定生長率、存活率和飼料系數等各項指標,以添加糖蜜的效果較好。
2.放苗前科學施用微藻營養素
一般在池塘進水后的放苗前一周根據不同類型養殖池塘和水源的營養水平狀況,合理施用微藻營養素。對于養殖時間較長和底部有機物豐富的池塘,可選用無機復合營養素;對于鋪膜池、水泥池等沒有底泥的養殖池塘以及新建或底質干凈的池塘,可選用無機有機復合營養素或無機有機生物復合營養素。在施用營養素的同時應配合施用一定量的芽孢桿菌制劑,利用有益菌分解轉化池塘中的有機物,既可為微藻的生長持續提供營養,又可起到清潔池底環境的效果。
3.養殖前期追施微藻營養素
放苗1-2周后,由于微藻的生長繁殖,水中營養鹽被大量消耗,此時應該及時補充追施微藻營養素,保持水體適宜的營養水平,使微藻穩定生長,維持良好水色。一般每隔7-15天追施一次,重復操作兩三次。此階段以選用無機復合營養素或液體型無機有機復合營養素為宜,最好避免使用固體型大顆粒有機營養素。具體用量應根據選用產品的使用說明,結合水中微藻的生長情況和水體營養狀況等酌情增減。
4.養殖過程水體營養調控
養殖過程因強降雨、臺風、溫度驟降、消毒劑使用不當等各種因素影響,可能導致水體中的微藻大量死亡,透明度突然升高,水色變清,俗稱“倒藻”或“敗藻”。此時,可聯合施用芽孢桿菌、乳酸菌等有益菌制劑和微藻營養素,一方面利用有益菌快速分解死藻殘體,促進環境中有機物的降解與轉化,為重新培育優良微藻藻相提供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需及時補充微藻生長所需的營養,重新培育良好藻相。“倒藻”情況嚴重的,可先排出一部分養殖池塘水體,再引入新鮮水源或從其他藻相優良的池塘引人部分池水,提高水體中微藻的密度,再進行“加菌補肥’,的操作。此時,施用的微藻營養素以無機復合營養素或液體型無機有機復合營養素為宜。
此外,養殖中后期水體中的碳、氮營養的比例失衡,容易導致氮的大量積累,無法進行有效的循環利用。羅亮等(2011)提出,在南美白對蝦集約化養殖過程中,水環境的碳營養在養殖前期升高,中后期逐漸降低并趨于穩定,氮含量則在養殖前期低,中后期不斷升高并到達最大值;水體環境中異養細菌的數量與碳營養水平呈極顯著正相關的關系。這表明,在對蝦集約化養殖池塘水體中,到養殖中后期容易形成碳氮比偏低的情況,而碳營養是限制異養細菌生長的關鍵因子。所以,對于增氧設施完備、養殖管理水平較好的集約化養殖池塘,可考慮在養殖中后期合理添加一定量的可溶性有機碳源,用以調節水環境的營養平衡,適當提高水體的碳氮比(C/N)水平,促進異養細菌的生長與繁殖,使池塘中富集的氮營養得以循環利用,達到改良水質、優化水體環境的功效(表1-1),

四、有益菌調控技術
1.水產養殖常用有益菌
養殖池塘是人工控制的小型生態系統,其中的各種理化因子、生物因子關系復雜,且處于不斷地波動變化中。水環境中的微生物是池塘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水體及沉積物中的細菌直接或間接受環境內部復雜的理化因子及生物因子的綜合作用。隨著養殖時間的延長,池塘中有機物含量的不斷積累,水體環境趨向富營養化,各種微型生物的生物量不斷增加、群落結構相繼發生演替。通過正確添加外源有益菌,可優化水體菌相結構,提高菌相的綜合代謝活性,促進養殖代謝中間產物的分解,形成并維持以有益菌為生態優勢的菌相結構,抑制病原菌的大量繁殖。因此,在南美白對蝦養殖過程中,合理使用有益菌制劑調控和優化池塘養殖環境質量,已成為絕大部分養殖者的共識。
近年來,用于水產養殖的有益菌制劑主要有芽孢桿菌、光合細菌和乳酸菌等,雖然也有些如硝化細菌、蛭弧菌、溶藻細菌等其他功能菌劑在小范圍內使用,但其規模化和規范化的產業應用還較為有限。
(1)芽孢桿菌
目前,在對蝦養殖生產中使用的主要種類有枯草芽孢桿菌和地衣芽孢桿菌。芽孢桿菌能夠分泌豐富的胞外酶系,降解淀粉、葡萄糖、脂肪、蛋白質、纖維素、核酸、磷脂等大分子有機物,性狀穩定,不易變異,對環境適應性強,在咸淡水環境、pH3-10,5-45℃均能繁殖,兼有好氧和厭氧雙重代謝機制,產物無毒。
地衣芽孢桿菌De株對降解對蝦糞便中的化學耗氧量和硝酸鹽具有顯著的效果,96小時內對化學耗氧量的平均降解率超過60%,對硝酸鹽降解率則平均在50%以上,但樣品中氨氮、亞硝酸鹽、活性磷酸鹽的平均降解率均呈負值,這是因為地衣芽孢桿菌De株對有機物具有較好的降解活性,使化學耗氧量明顯降低,釋放出氨氮、亞硝酸鹽、活性磷酸鹽,反映出芽孢桿菌具有礦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在池塘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轉化中,釋放出來的無機營養鹽可為微藻所吸收利用,通過“菌藻接力”的生態作用,降低水體中養殖代謝產物的積累,從而避免水環境的惡化。
芽飽桿菌能夠快速降解養殖代謝產物,減少有機物在池底的累
積,延緩池底老化,促進有益菌形成優勢,抑制弧菌等有害菌的繁
殖。在養殖過程中施用芽袍桿菌制劑可有效降低水體中化學需氧量
(COD)、氨氮、亞硝酸鹽、活性磷酸鹽的濃度,促進養殖水體中的良性生態循環。定期施用芽孢桿菌還有利于穩定養殖水體的pH值,使之維持在8.2-8.4之間,避免因水體pH變化過大造成養殖動物應激。同時,還有利于養殖水體形成良好的透明度及水色,促進養殖生物的健康生長。從物質轉化的角度分析,芽孢桿菌通過降解池塘中的有機物,使之轉化為可被微藻直接吸收利用的無機營養鹽或小分子有機物質,促進微藻的生長與繁殖。隨著微藻生物量的增長,提升水體光合作用的產氧效率,加之芽孢桿菌對池塘有機物的高效降解和微藻對還原性無機物的吸收,所以施菌的池塘水體溶解氧含量高于未施菌的池塘。
(2)光合細菌
光合細菌是一類有光合色素、能進行光合作用但不放氧的原核生物,能利用硫化氫、有機酸作受氫體和碳源,利用銨鹽、氨基酸、氮氣、硝酸鹽、尿素作氮源,但不能利用淀粉、葡萄糖、脂肪、蛋白質等大分子有機物。它能以光作為能源,通過利用環境中的小分子有機物、硫化氫、氨等進行光合作用,同時還具有多種異養功能,能進行固氮、脫氫、固碳、氧化硫化氫等化學用,對促進環境中氮、磷、硫的物質循環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養殖池塘中施加光合細菌,能夠吸收養殖水體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因子,減緩養殖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平衡微藻藻相,調節酸堿度。
光合細菌可適應溫度范圍為10-40℃,但在20-30℃時活性較好。實際應用中光合細菌的添加量與其對養殖水體的凈化效果并非呈正相關關系,這主要與不同的菌種、菌原液濃度及具體的水體環境差異有關。如表3-4所示,光合細菌(沼澤紅假單胞菌PSl)對南美白對蝦養殖的尾水凈化效果顯著,但其凈化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溫度和菌濃度的影響。因此,在實際使用時應根據光合細菌制劑的使用說明,并結合養殖池塘水質和天氣等具體情況進行科學使用,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乳酸菌
乳酸菌是指能從葡萄糖或乳糖的發酵過程中產乳酸的細菌的統稱,屬于無芽孢的革蘭染色陽性細菌。乳酸鏈球菌族的菌體呈球狀,群體通常成對或成鏈結構;乳酸菌族,菌體桿狀,單個或成鏈,有時成絲狀、產生假分枝。乳酸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常見于恒溫動物和人的腸胃、牛奶、海產品和一些植物的表面。在工業、農業和醫藥等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領域應用價值較高。
乳酸菌對南美白對蝦養殖過程中的殘余飼料和養殖尾水等具有良好的凈化效果,其中對亞硝酸鹽、硝酸鹽和活性磷酸鹽的凈化效果明顯,但對氨氮和化學耗氧量的效果不顯著。在對飼料溶解液的凈化過程中,隨著水體溫度和乳酸菌菌濃度的升高,亞硝酸鹽、硝酸鹽、活性磷酸鹽的凈化效率不斷升高,溫度在30℃時各個指標的凈化率分別達到74.21%,44.60%,74.99%;菌濃度106個/毫升時凈化率分別達到78.01%、30.52%、78.45%。但是,當水體中的飼料含量過大時,乳酸菌的凈化率會所降低。對于養殖尾水的凈化效果,溫度和菌濃度的影響與飼料溶解液的凈化情況類似。
在養殖池塘中使用乳酸菌,不僅可以快速利用溶解態有機物如有機酸、糖、膚等,而且還可以快速降解亞硝酸鹽,使水質清新。此外,由于乳酸菌生命活動過程產酸,故還可起到調節養殖水體酸堿度的作用。養殖過程中出現水質老化、溶解態有機物多、亞硝酸鹽高、pH過高等情況時,可施用乳酸菌制劑。
2.有益菌制劑的應用
(1)定期使用芽孢桿菌制劑
在蝦苗放養前將芽孢桿菌制劑與微藻營養素配合使用。通過使用芽孢桿菌制劑,提高池塘環境中的菌群代謝活性,降解轉化池塘中的有機物,例如,池底存留的有機物、藻類營養素中復配的有機物等,使之成為可被微藻直接吸收利用的營養元素,促進微藻的快速生長,達到優化水體環境和為蝦苗培育鮮活生物餌料的目的。此外,由于放苗前采取清塘和水體消毒等措施,池塘中微生物總體水平較低,及時使用芽孢桿菌有利于促進有益菌生態優勢的形成,既可通過生態競爭抑制有害菌的繁殖生長,還可與其他微小生物或有機碎屑形成有益生物團粒,為蝦苗提供優質的餌料。
在南美白對蝦的養殖全程應該定期使用芽孢桿菌制劑。一般每7-15天追加施用一次,直到收獲。芽孢桿菌制劑使用量按菌劑含芽孢桿菌活菌量10億/克、水體為1米水深計算,用量為0.5-1千克/畝。其目的主要是維持有益菌在池塘中的生態優勢,同時起到增強水環境中菌群代謝活性的作用。通過強化菌群的生態功能,及時降解轉化對蝦排泄物、殘存飼料、浮游生物殘體等養殖代謝產物,降低水體富營養化水平,并且通過菌一藻生態鏈的作用,促進池塘環境的物質循環,達到凈化水質,優化對蝦棲息環境的功效。
(2)合理使用光合細菌
養殖過程合理使用光合細菌制劑,可平衡微藻藻相,緩解水體富營養化。在養殖中后期隨著飼料投喂量的不斷增加,水體富營養化水平日趨升高,此時容易出現水色過濃、透明度降低、微藻過度繁殖的狀況。光合細菌制劑使用量按菌劑含光合細菌活菌量5億/毫升、水體為1米水深計算,用量為2.5--3.5千克/畝。通過合理使用光合細菌制劑,利用其光合作用的機制,一方面,可有效吸收水體中的營養鹽(尤其是對氨氮具有明顯的吸收效果),減輕水體富營養化,優化水體環境質量;另一方面,還可通過生態位競爭防控微藻過度繁殖,避免水體藻相“老化”,調節水色和水體透明度在適宜對蝦健康生長的范圍。此外,由于光合細菌在弱光或黑暗條件下也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在連續陰雨天氣下科學使用,可補償因微藻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帶來的不良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微藻的生態位,起到吸收利用水體營養鹽、凈化水質、減輕富營養水平的效果。
(3)合理使用乳酸菌制劑
由于乳酸菌具有較強的有機物降解能力,能有效吸收轉化水體中的亞硝酸鹽,并且在代謝過程中產酸。所以,在養殖中后期出現水體泡沫過多、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多、水體老化和亞硝酸鹽濃度過高等情況時,可選擇使用乳酸菌制,促使水環境中的有機物得以及時轉化,降低亞硝酸鹽含量,保持水質處于“活”、“爽”的狀態。對于某些地區在養殖過程中出現水體PH過高的情況,也可通過利用乳酸菌的產酸機能進行調節,起到平衡水體酸堿度的效果。乳酸菌制劑使用量按菌劑含活菌量5億/毫升、水體為1米水深計算,用量為2.5-3千克/畝,每10-15天使用1次。
(4)多種有益菌的協同應用
由于不同種類的有益菌生理、生化特性各有不同,養殖過程中可根據水質情況將它們進行科學搭配使用,通過協同作用增強水質凈化效率。例如,當養殖水體中微藻生長不良時,可選擇將芽孢桿菌與乳酸菌、光合細菌配合使用,利用芽孢桿菌快速降解池塘中的有機物,乳酸菌或光合細菌則起凈化水質的作用,同時乳酸菌制劑、光合細菌制劑培養液中的其他營養
成分還可作為微藻的營養素被吸收利用,促進微藻的生長繁殖。羅
勇勝等人(2006)研究指出,利用光合細菌和芽孢桿菌協同凈化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水體,對化學耗氧量的凈化率可達到40%以上,對氨氮和亞硝酸鹽的凈化率為35%和81%,均明顯高于單獨使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的凈化效率。沈南南等人(2007)的研究表明,在南美白對蝦養殖過程中每周定期配合使用芽孢桿菌、乳酸菌和光合細菌,可明顯提高水質的凈化效率。其中,芽孢桿菌搭配乳酸菌使用,對水體氨氮和COD的凈化率最佳,可分別達到65%和37%;芽孢桿菌搭配光合細菌使用,對水體氨氮和亞硝酸鹽的凈化率也較好,分別達到62%和46%。可見,在對蝦養殖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不同種類有益菌的生態特性,根據池塘水質具體情況科學地把各種有益菌制劑進行組合搭配使用,可有效增強水體環境調控效果。
(5)菌一藻協同調控水質
在南美白對蝦養殖過程中,通過科學使用微藻營養素和有益菌制劑,既可培育和調控優良微藻藻相,水體中的微藻又可與有益菌協同調控水質,為對蝦的健康生長提供優良的水體環境。有研究指出,在以小球藻為優勢的南美白對蝦養殖水體中每周使用芽孢桿菌和光合細菌可有效去除水體中的氮、磷,其中使用菌劑5天后,芽孢桿菌一小球藻組的氨氮、亞硝酸鹽、活性磷酸鹽凈化率分別為32.9%、13.5%、36%,光合細菌一小球藻組的相應凈化率分別為33.3%,6.0%、41.8%;在養殖35天時、芽孢桿菌-小球藻組和光合細菌-小球藻組的氨氮凈化率可達到76.4%,78.9%;并且藻-菌環境系統的水質凈化效率明顯高于單藻和單菌的環境系統。所以,在養殖生產中應同時培養優良的微藻藻相和菌相,使之形成一種菌藻生態平衡,通過兩者的生態協調作用可有效調控水體環境。因此,可在蝦苗放養前同時使用微藻營養素和芽孢桿菌制劑,培養良好的藻相和菌相,在養殖過程池塘微藻藻相和天氣變化情況,合理使用芽孢桿菌制劑和微藻營弄素,促進有益菌和優良微藻的生長繁殖,維護好菌藻系統的生態功能,從而達到優化養殖水環境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使用有益菌制劑時,不應僅僅只依賴于某一種細菌,而應充分了解不同微生物的特性,并根據養殖環境中的主要污染指標,選擇合適的有益菌制劑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可選擇多種有益菌合理搭配使用,、通過多菌種間的協同作用,有利于全面凈化水質,優化養殖環境,促進對蝦健康生長。
五、理化型水質改良劑的種類與應用
隨著養殖時間的延長,池塘水體中的懸浮顆粒物不斷增多,水
質日趨老化,加之養殖過程中天氣變化的影響,水體理化因子常常會發生驟變。此時,在合理運用有益菌調控的基礎上采取一些理化輔助調節措施,科學使用理化型水質改良劑,可及時調節水質,維持養殖水環境的穩定。
水產養殖常用的理化調節劑主要有:pH調節劑(生石灰、腐殖酸),吸附劑(沸石粉、麥飯石粉、白云石粉),增氧劑(過氧化鈣、雙氧水),離子調節劑(活性鈣離子、鎂離子制劑)。其中有些調節劑同時具有多種功能,例如,生石灰既可用于調節水體pH還具有消毒功效,漂白粉、雙氧水則既能用于水環境消毒同時還可可增加水體溶解氧含量。所以,在選擇使用水質理化調節劑時,應綜合考慮養殖水質狀況、需要調控的目標和調節劑產品的主要功能,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下面就對蝦養殖生產中常見的幾種水質理化調節劑的特性和使用策略進行介紹。
1.生石灰
石灰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鈣,是對蝦養殖生產中常用的理化調節劑,當其與水反應可形成氫氧化鈣,并釋放出大量的熱量。使用生石灰能提高水體堿度,調節池水pH值,使水中懸浮的膠體顆粒沉淀;可增加鈣肥,有利于微藻繁殖,保持水體良好的生態環境;可改良底質,提高池底的通居性。同時,生石灰還可起到一定的消毒效果。一般在養殖開始前作為消毒劑和底質改良劑使用,用量為100-150千克/畝;在養殖過程中當遇到水體pH過低或強降雨天氣時可作為水質改良劑使用,用量為10-20千克/畝,具體應該根據水體的pH情況酌情增減。生石灰容易受潮熟化,熟化后效果會明顯降低,因此應及時使用,儲藏時要注意防潮。
2.沸石粉、麥飯石粉、白云石粉
沸石粉、麥飯石粉、白云石粉是一類具有多孔隙的顆粒型吸附
劑,具有較強的吸附性。在養殖中后期,水體中懸浮顆粒物大量增
多、水質混濁時,可用它吸附沉淀水中顆粒物,同時關閉增氧機令
水體靜止一段時間后排出池塘底層水,達到澄清水質的效果。另外,也可作為吸附載體與有益菌制劑配合使用,將有益菌沉降至池塘底部,增強其底質環境凈化的功效,達到改良底質的效果。一般養殖中后期每隔2-3周定期使用一次沸石粉,可有效保證水質清新,提高水體的透明度,防控微藻過度繁殖,在強降雨天氣后也可適量使用。一般用量為10-15千克/畝,但具體還應該根據養殖水體的混濁度、懸浮顆粒物類型和產品粉末狀態等酌情增減。
3.過氧化鈣
過氧化鈣(CaO2)多為含結晶水的晶體(CaO2·8H2O),呈白色、淡黃色粉末或顆粒,與水反應可形成氫氧化鈣和氧氣,在對蝦養殖過程中可作為環境改良劑,起到供氧、平衡pH及消毒等功效。強降雨天氣后,池塘水體硬度降低,池底容易缺氧,使用過氧化鈣可以增加水體鈣含量和硬度,提高池底溶解氧含量,為養殖對蝦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此外,養殖中后期池塘中有機物含量相對較高,適量使用氧化鈣可促進氧化反應,避免有機物在厭氧條件下產生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一般用量為1千克/畝,用于水質調控可選用粉劑型的產品,用于底質改良則以顆粒型的產品為好。
4.腐殖酸
水產養殖中使用的腐殖酸產品多為黑色粉末或顆粒狀,能絡合
水體中的懸浮有機物及有毒、有害物質,平衡酸堿度。當養殖水體
pH值過高或不穩定、水混濁、泡沫多、藍藻過度繁殖時,適當使用腐殖酸能絡合溶解態有機物保持水質清新,同時還可調節水體
pH,促進微藻藻相的穩定。
5.雙氧水
雙氧水是過氧化氫(H2O2)溶液,無色、無味,可釋放出氧氣,具有較強的氧化作用。可用于增加水體溶解氧、消毒和氧化水體中的還原性物質。當養殖中后期遇到低氣壓、持續陰雨天氣、水中溶解氧含量驟降、水色發暗、水體有機物含量過高等情況可適量使用雙氧水,迅速增加水體溶解氧,改善水質。一般的雙氧水產品含過氧化氫2.5%-3.5%,有些高濃度的雙氧水產品含過氧化氫26%-28%,因此,具體用量要根據產品中含過氧化氫的濃度與養殖水環境情況而定。由于雙氧水在強光、高溫條件下容易分解造成失效,所以,應及時使用,盡量避免長期貯存,確需暫存的可選擇陰暗、通風的條件下短期保存。
6.復配型的水質調節劑
將常規的理化型環境調節劑與有益菌、高效凈水劑、中草藥等
科學搭配,形成復配型的功能性水質調節劑。養殖過程中根據水體
環境具體情況進行選擇,一般池底有機物較多、水中肥度不足時,選擇使用微生物型調節劑;水體混濁、呈黃泥水色時,選擇使用高效凈水型調節劑;對蝦發病或應激反應時,選擇使用中草藥型調節劑。
六、針對pH、氨氮、亞硝酸鹽的調控措施
1.養殖水體pH值偏高的調節
(1)水色偏濃而pH值升高的調節
這是由于微藻繁殖過盛,導致pH值偏高。此時可更換部分水體(引自蓄水池或地下水源的更佳),再施放無機載體的芽孢桿菌制劑和光合細菌制劑,以抑制微藻的過度繁殖,調節pH值。
(2)水色正常但PH值偏高的調節
這種情況多數發生在養殖前期,主要原因是池塘老化、塘底含氮有機物偏多或者使用石灰過多,而且水體緩沖力低。可先潑灑乳酸菌制劑和葡萄糖中和堿性物,再使用腐殖酸提高水體緩沖力。
(3)水色呈藍色或醬油色而PH值變化較大的調節
這是由于有害藻類(藍藻或甲藻)過度繁殖所引起。水源條件好的可以更換部分水體,避免藍藻或甲藻分解的毒素影響對蝦的生長,換水后,使用光合細菌制劑和腐殖酸,抑制有害藻類的繁殖。如果出現藍藻集中到池塘下風處的情況,可使用殺藻劑局部潑灑,然后使用活性鈣或粒狀增氧劑改善底層溶解氧狀況,再同時使用芽孢桿菌和光合細菌或乳酸菌等有益菌制劑調節。
2.養殖水體pH偏低的調節
土池養殖水體pH值偏低,一般是由于酸性土質引起,或是長
期下雨造成的;高位池養殖后期水體pH值也多會偏低,這主要是因為養殖代謝產物積累造成的。此時,可用農用石灰化水全池潑灑提高水體pH,一次用量不宜過大,一般以5-10千克/畝為宜,可視需要反復多次調節。此外,適當控制養殖密度,在養殖過程中使用有益菌及時降解代謝產物,維持微藻的平穩生長,也有利于保持養殖水體pH值的平穩。
3.養殖水體氨氮過高的調節
(1)水源氨氮過高的調節
如果采用地下水作為養殖水源,由于地質原因,部分地下水氨氮含量偏高,抽出來的地下水必須充分曝氣,讓水中的氨氮揮發和氧化后再行使用。對池塘水體可施用芽孢桿菌制劑和微藻營養素培養有益菌和優良浮游微藻,吸收氨氮。也可以使用具有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有益菌制劑和光合細菌制劑降解轉化氨氮。
(2)養殖中后期或者拉網捕蝦等操作引起氨氮升高的調節
先施用沸石粉和粒狀增氧劑或活性鈣等改良底質,同時施用光合細菌制吸收氨氮,再使用芽孢桿菌制劑降解轉化有害物質,可有效降低水體氨氮的含量。
4.養殖水體亞硝酸鹽過高的調節
養殖水體亞硝酸鹽過高多見于池底有機物較多、水體溶解氧不足的狀況。預防亞硝酸鹽過高必須從養殖初期開始。
(1)從放苗前“養水”開始至養殖全程定期施用芽孢桿菌制劑,養殖前期使用有機載體的芽孢桿菌制劑,養殖中后期以使用無機載體的芽孢桿菌制劑為宜。
(2)水體偏濃或陰雨天氣施用光合細菌制劑和乳酸菌制劑,保障養殖代謝產物及時降解轉化,優化養殖環境。
(3)定期施用具有硝化反硝化功能的有益菌制劑,并保障水體溶解氧含量。
發現亞硝酸鹽過高,可先施用活性鈣或增氧劑,同時加強開動增氧機,增加池塘底部和水體溶解氧含量,然后加大施用乳酸菌制劑和具硝化反硝化功能的有益菌制劑用量。
(作者:曹煜成文國樑李卓佳胡曉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