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聊養殖的混養模式的問題:
混
運用生態互補關系,阻止病害繁殖

一混養魚類品種
1、淡水品種魚類:主要經濟魚類有草魚、鰱魚、鳙魚、鯽魚、羅非魚、鯉魚、武昌魚(團頭魴)、白鯧魚、胡子鯰等。
2、海水品種魚類:主要經濟魚類有金昌魚、黃鰭鯛(黃腳立)、真鯛(加吉魚)、籃子魚(泥蜢)、丁公魚(沙鼓頭)、鯔魚(白目魚)、金錢魚(金鼓)、多鱗鱚魚(沙錐魚)等。
二、混養魚類的習性與投放密度
1、魚類的生活習性
(1)濾食性魚類有:鰱魚、鳙魚等,以濾食水中的浮游植物(藻類)為生長營養。
(2)草食性魚類有:草魚、武昌魚等,以水生高等植物為生長營養,包括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苦草、菹草、黃絲草、聚草、大茨藻等草類。
(3)肉食性魚類有:金昌魚、黃鰭鯛、真鯛、丁公魚、多鱗鱚魚等,以螺螄、蚌類、小蝦、小魚等動物性餌料為主要食物營養。
(4)雜食性魚類有:羅非魚、鯽魚、鯉魚、白鯧魚、胡子鯰、籃子魚、鯔魚、金錢魚等,主要營養以攝食浮游動物(枝角類、橈足類、輪蟲類)、浮游植物(藻類)、小蝦、小型軟體動物、植物碎屑、養殖動物死尸及淤泥中的有機物質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攝食各種人工飼料(包括花生麩、米糠、豆粕、菜粕等)及家畜、家禽的糞便等。
2、投放密度
土塘蝦苗投放以每畝3萬尾左右的密度進行養殖,蝦苗經過養殖15天后開始投放魚苗,依據所在不同水域(咸水、咸淡水及淡水養殖區域)、池塘(地膜池、土池)及地區環境氣候等因素,選擇適合該地區的魚類品種進行魚蝦混養。羅非魚可耐鹽度在10‰左右的咸淡水中養殖。
(1)濾食性魚類投放為50--100尾/畝,魚苗投放規格大概7--10cm左右。
(2)草食性魚類投放為50--100尾/畝,魚苗投放規格大概7--10cm左右。
(3)肉食性魚類投放為100--200尾/畝,魚苗投放規格大概4--6cm左右。
(4)雜食性魚類投放為150--300尾/畝,魚苗投放規格大概3--8cm左右。
三、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魚的混養
白蝦+羅蝦混養的益處與互補平衡關系:羅氏沼蝦病害少,較為活躍,其頻繁的附肢運動能夠產生微水流,可破壞細菌滋生繁殖的載體--塘底污泥,減少病菌對南美白對蝦的感染及傳播。混養投苗密度總和為6萬尾/畝左右,比例由1:1至10:1不等,以養殖品種“主+次”確定比例,建議搭配投放比例為3:1至5:1左右。
蝦+蝦+魚(白蝦+羅蝦+魚)生態混養模式:搭配羅非魚、鲗魚等經濟魚類進行混養,魚投放密度大概為200—1000條/畝。合理的搭配混養能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種物鏈間的互補關系、降低養殖風險,不失為一種值得轉型的優質模式。
來源丨水產熱點(Shuichanredian)
作者丨蝦佬梁東列(微信號weixin138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