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t799u"></tbody>
  •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養蝦

                水貨蝦經:高位池魚蝦生態混養模式需要健全生物結構和配比生物量

                編輯:   時間:2018-06-09   瀏覽:

                  過去五年我一直在論壇里看對蝦熱鬧,感覺對蝦養殖是一項很有技術和財富挑戰的投資。因為它具有太多的挑戰,所以它的一些突破不在高雅的科研院校,而在與時俱進的水產一線,今年我帶著較真的精神進入高位池低密度魚蝦混養。這種模式過去因為低產而一直不受大家重視關注,所以研究就少了。隨著高密度精養白蝦的難度越來越大,低密度的魚蝦混養的賺錢穩定才慢慢受重視。但是這種模式給重視了,卻不重視混養的技術要點或者陌生得無從下手。比如混養的生物種類和混養的生物數量,都是相對很隨意的。這種隨意,就不能發揮混養的積極生物群落的價值,或者帶來混養的危機。

                  混養,讓我想起生態系統里的一個名詞“生物群落”。簡單說,就是生物結構。這生物結構相互協作、協同和制約,讓這生物結構健康維持,這生物結構越是復雜就越是穩定。不過掃視現在行業里的魚蝦混養,結構都是相對簡單隨意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一些普遍魚蝦混養模式的利弊:

                  1、金鯧魚(卵形鯧鲹)、黃鰭鯛

                  因為今年的金鯧魚價格好,大家混養金鯧魚的積極性很高。不過我見到了有人魚賺錢了,但是蝦不見了一大段。甚至魚的密度過大,養著缺氧或發病而報銷了。即使金鯧魚能清理弱蝦死蝦,但是超過了生態需要,成了主養蝦的一種危害,這就是生物量的配比問題。黃鰭鯛也是肉食性的品種,價格一直不錯,也是一個常混養的品種。但是這魚生長速度慢,與生長快的白蝦混養,常常是讓魚望蝦輕嘆,規格小的魚混養真的無法發揮其生態清理功能。金鯧魚是肉食性的,還是比較大型的,若是餓著,對蝦危害挺大。建議五十到一百條就好。黃鰭鯛有個特性是咬蝦吃一段就不吃了,若是混養則需要搭配一些雜食性的籃子魚或者是沙古頭這小型魚類清理肉碎。

                  2、沙古頭魚(丁公魚)

                  還有一種價格挺高但規格比較小的沙古頭魚。這種魚是肉食性的魚,混養功能和金鯧魚和黃鰭鯛魚一樣是為了清理弱蝦和死蝦。這種魚因為個子小,一直給養殖戶瞧不起其殺手功能。這魚雖然小,但是異常兇狠,還是群體活動的。猶如草原里的鬣狗群,獅王也得怕怕,所以混養這種魚要嚴格控制數量不要超過一畝兩百條小苗。

                  3、籃子魚、羅非魚

                  有人混養籃子魚清理大型藻類和利用籃子魚來碎尸(其實籃子魚也是吃肉的),但是放養的籃子魚規格太小,一直和對蝦搶料抑制生長,最后導致生物量的差距越來越大。當需要籃子魚清理死蝦時,籃子魚已經處理不過來了,清理環境的作用就給壓制了。還有這種魚對氧氣非常敏感,缺氧死魚的現象很多。即使是開著增氧機,水一變,它也靠邊浮頭。這種魚的雜食性有種魚可以代替,那就是羅非魚。因為羅非魚是廣鹽性的魚,在十二度內的水養殖基本沒有多大問題。雖然羅非魚的粗生粗養性質讓養殖好管理,但是劣質的羅非魚產仔問題一直是困擾養殖戶的。籃子魚和羅非魚都是雜食性的魚,但一個是小個子,一個是大塊頭。籃子魚放的規格最好要大些,才能搶到料吃與蝦同步成長,在需要時清理死蝦。而羅非魚因為長得太快,個頭太大對好蝦也是危害。一般羅非魚畝存塘量控制在五十斤到一百斤就好了。籃子魚經濟價值高,大了也不攻擊活蝦,可以適度加大量。籃子魚對氧氣的敏感性能,還可以作為水變的警報器用。

                  4、白目魚(鯔魚)

                  有人嫌棄白目魚太搞料臺,嚴重影響料臺評估,就不放養了。若是池塘排污效果不太好,有沉積淤泥,在冷空氣或悶熱天暴雨或長期大風天后一段時間,蝦就陸陸續續出現毛病了。這是底部長期淤泥沉積給弄翻的。白目魚能清理淤泥和活底,長期養殖能減少底部污染。這是暫時沒有其他品種能取代的生態位功能的魚。白目魚是腐食性的魚,能清理有機質。在養殖經驗中發現,白目魚在蝦大到一定程度后是無法與對蝦競爭搶料的。通過打樣解剖發現,七八兩的白目魚也是沒法和五六十條蝦搶料的。因為蝦有武器(頭尾都有刺),一群蝦就更厲害了,所以白目魚一個大肚子里全是泥巴。白目魚還有小小的肌肉胃,是一次性吃不了多少東西。不用擔心吃料浪費問題。只需要防止白目魚搞亂料臺就好。在混養過程中標粗大規格的白目魚放進,一是可以防止它進入加了網罩的料臺,同時也是加強白目魚清理淤泥和活底功能。至于混養的比例,我認為與計劃對蝦產量的比例是10%,這個比例能讓魚有足夠的有機質支持生長。一畝五十到一百斤的魚活底,效果也已經不錯了。

                  還有很多品種,比如金鼓魚(金錢魚)、石斑魚、筍殼魚(云斑尖塘鱧)等等。這些魚的混養功能配置和生物性能識別,市場大多還是停留在粗略的認識層次而已。需要研究探索的精力投入還需要投入好多。就是說,魚蝦生態混養的發展空間還有很大。為了對蝦的養殖成功,大家在嘗試魚蝦生態混養。然而,連“生物結構”的意義還沒有理解。要想充分發揮生態混養的價值,必須要了解生物群落的生物角色價值。

                  混養魚類,多是為了清理污染物。其實少量污染是可以清理,但若是大量污染(比如倒藻后的底部污染和突然而來的對蝦大量發病死亡)還是需要通過排污處理和堵截污染源頭。高位池生態混養的價值只是相對而言有優勢,高位池多變的微觀生態是脆弱多變的,依然需要人的精細管理。養殖八字經(水、種、餌、密、混、輪、防、管)中,我認為管理是最核心的,所有的技術都是需要通過管理執行落實的。要想養殖成功,無論什么養殖模式,都是需要管理精細才能體現效果。魚蝦混養的時代潮流才流行,深挖養殖價值還需要細細探索。

                  1、來源:水產熱點

                  2、作者:較真的水貨

              1. <tbody id="t799u"></tbody>
              2.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3.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粉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