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t799u"></tbody>
  •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養蝦

                南美白對蝦病毒性白斑病綜合防控的幾點經驗

                編輯:   時間:2018-06-09   瀏覽:

                健康的南美白對蝦最明顯的特征是全身白色透明,只有在尾扇最外緣為帶狀紅色,而其前端兩條長須為粉紅色。我國于1988年首次從美洲引進南美白對蝦,育苗和養殖在我國南北方迅速發展,至今已頗具規模。但從1997年起,全國對蝦養殖區普遍發生對蝦白斑病桿狀病毒(WSSV)引起的白斑病綜合征(WSS)。特別近幾年,該病毒病頻繁暴發,使對蝦產量銳減,養殖戶損失慘重,成為當今對蝦養殖業危害最大的疾病。

                北方的6-7月份,天氣悶熱、連續陰天、暴雨、缺氧、浮游植物大量死亡及底質惡化均易誘發此病。初期病蝦厭食,攝食逐步減少,體色變暗;后期行動遲緩,慢游于水面或池邊,空胃,1~2天內死亡。病蝦肝胰臟腫大,呈現淡黃色或灰白色,頭胸甲易剝離,內側出現白色斑點,肉眼可見。

                根據以往經驗,南美白對蝦白斑病應以防為主,一旦發病很難治療。2007-2009年,筆者在天津寧河北部一蝦場生產實踐,白斑病為威脅此區對蝦養殖的主要病害。通過不斷摸索,總結有效的白斑病預防經驗,成功抑制白斑病的暴發,獲得豐收。現將所采用的方法介紹如下,供同仁參考。

                一、放苗前的準備工作

                對蝦養成池4個,4畝/個,長方形,長寬比3:2,坡比l:2,深1.2~1.8米。底質粘砂土,淤泥5~10厘米,周邊缺乏自然水體,以井水蓄水。每池設增氧機2臺共4.5千瓦。

                蝦池經過冬季干塘曝曬,初春池底干燥,清除蝦池的污物。3月中旬,池塘納水10厘米,撒生石灰150千克/畝,用釘耙將底泥與石灰混合。3月底進水60~80厘米,施肥培養餌料生物。至5月下旬,水深1.2米,透明度30~40厘米,鹽度3.5‰,水色黃綠,水體中枝角類繁殖2~3代后即可投苗。

                二、苗種的選擇及放養

                由育苗場將蝦苗淡化至3.5‰,體長0.9~1.1厘米,體形肥壯,形態完整,無損傷與畸形,群體發育整齊,肌肉飽滿透明,附肢中色素正常,胃腸食物充盈,蝦苗彈跳靈活。對水流刺激反應靈敏,逆水能力強,體表無污物。

                放養前2天,用40目網箱放入池塘,加蝦苗100~200尾,2天后未見死亡,說明池水合適。畝放苗6.5萬尾,放苗時間為5月26日早晨,放苗點選在池水較深的上風處。放苗后可見蝦苗沿池邊同向游動,兩天后全部下潛。

                三、養成期間防病措施

                養成期間,特別是6-7月份,蝦體長5~10厘米時易暴發病毒性白斑病。放苗后20天,顯微鏡下檢查,蝦體己感染白斑病毒。為抑制疾病的暴發,一方面,優化對蝦的生存環境,使之活力充沛,提高抗病力;另一方面,及時除去病蝦弱蝦,切斷傳染源。

                1.水質管理
                水色反映了蝦塘中浮游生物的種類數量。正常的水色為淡黃綠色、黃褐色、綠色、綠褐色,具有新鮮感,無異臭味。優質的水應當理化指標穩定,并輔以穩定的菌相,營造“菌藻平衡”的水體環境。
                (1)隨時觀察水色,每3~5天測定pH值、氨態氮,養殖后期注意亞硝酸鹽濃度。每隔10~15天全池潑灑活力菌,若配合紅糖發酵效果更佳,用以調整水色,降低pH,降低氨態氮濃度。在養殖后期,糞便大量產生,水色加深,呈深綠或黑綠色,說明藻類大量滋生,同時藻相不均衡,易引起轉水或缺氧,可于上午均勻潑灑魚蝦強氯精3畝/千克,并加強充氣,第二天水面積累大量死藻,形成泡沫,堆積于下風處,及時撈出。
                (2)養殖水體的緩沖能力差,遇到寒流、連續陰天或暴雨等異常的天氣,水體溫度、鹽度、酸堿度等環境因子也隨著天氣變化而突變,引起蝦體產生應激反應而暴發疾病。一般在大雨前施用抗應激藥物,主要成分為Vc、活性鈣等,增加蝦體的抗應激能力,雨后及時潑灑底質改良劑,中和由底部泛起的有害物質,維持水質的穩定。
                (3)定期改良底質。養殖前期底質較好,每15天潑灑底質改良劑一次。養殖后期(7月中旬以后)底質明顯惡化,表現為池塘老化、還原層過厚、底泥變黑并有氣泡逸出、糞便堆積,導致水色難以控制,一般除藍藻滋生造成的不良水色外.其他黑、墨綠、紅褐色均由底質惡化所造成。此時增加底質改良劑使用頻率,7~10天一次,若在底改后3天施用活力菌制劑效果更好。

                2.適度投餌
                遵循前期適度少投,后期投足的原則。整個養成期內,大量蛻殼時少喂,蛻殼一天后多喂,陰雨、缺氧、天氣多變時少喂。
                放苗后的10天內,池水中基礎餌料豐富,枝角類大量繁殖,不投喂配合飼料。
                10~30天,體長3~8厘米,池內生物餌料不足以維持,每日投喂3次配合飼料,投喂量以40~50分鐘吃完料臺餌料為準。體長5厘米以后,飼料中拌入適量保肝護膽藥物以增強蝦體對病毒的抵抗力。
                30~60天,日投喂4次,投喂量以30~40分鐘吃完料臺餌料為準。此時期是白斑病多發季節,采取如下措施:①投餌量需嚴格控制,一般每次投餌后50%~70%蝦吃飽為宜。一方面,可以降低殘餌及糞便對水質和底質的影響,另一方面,使對蝦不斷游動覓食鮮活餌料,增強體質,另外,若后期發病,可降低投入成本,將損失降到最低。②注意水體營養以及蝦體營養,水體營養主要包括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等,應當定期添加以培養水色、穩定水體。另外,定期添加促使對蝦脫殼的產品,改善其體色,彌補對蝦脫殼時所需的磷、鈣、鎂等多種元素,促進蝦快速脫殼,消除體上寄生物,增強體質。③在餌料中添加15‰的Vc和0.2‰的VE增強對蝦體質和抗應激能力;拌入適量大蒜素殺滅蝦體感染菌;拌入適量保肝護膽藥物增強蝦體對病毒的抵抗力。三種藥品按使用說明輪流使用,換藥時休藥3~4天。
                60天以后,體長普遍達到10厘米以上,日投喂5次,投喂量以40~50分鐘吃完料臺餌料為準。立秋之后天氣轉涼,注意對蝦搬料,即每次料臺吃空后下水撈底,檢查底泥是否有殘餌。若有搬料現象,應及時削減投餌量,避免餌料浪費及水質惡化。

                3.其他措施
                (1)放魚置網
                對蝦白斑病的傳播主要為垂直感染,即健康蝦攝食死蝦或病弱蝦而感染,切斷傳染源對抑制白斑病大規模暴發具有重要意義。
                放苗后20天,顯微鏡下檢查,蝦體感染白斑病毒,池中放養100克/尾鯉魚苗5尾/畝,用以攝食病弱對蝦。40天后,發現個別對蝦蝦體顏色轉暗,頭胸甲易剝離,內側出現肉眼可見的白色斑點,鏡檢為病毒性白斑病,但尚未發現浮游蝦。此時,再次放養500克/尾鯉魚5尾/畝;同時,每天傍晚池邊設置小型捕蝦籠,早晨將所捕蝦收集,檢查發現80%以上為深體色的病蝦。
                (2)消毒
                放苗后20~70天,每隔10~15天,以碘溴海因或聚維酮碘300克/畝全池均勻潑灑。消毒池水,大雨過后及時消毒。養殖后期,池底還原層較厚。病菌容易滋生。可用魚蝦強氯精200克/畝全池均勻潑灑,兩天后可見蝦體潔凈,色澤光鮮。
                (3)增氧
                每池設增氧機4.5千瓦,通過增氧,使池中溶氧不低于4毫克/升。養殖初期,堅持午后開機2~3小時,午夜12:00至次日凌晨5:00持續開機。養殖中后期,延長增氧機開機時間,午后開機2~3小時,晚間9:00至次日凌晨5:30持續開機。另外,潑灑藥物前后一定要注意增氧。施用微生態制劑必須在晴天上午,且持續充氧。陰雨天延長開機時間,若夜間溶氧降至3毫克/升以下,應及時施用“顆粒氧”等化學增氧品。
                增氧的效果是綜合性的,可以從多方面優化對蝦的生存環境,從而抑制白斑病的暴發。首先,可以增強蝦的運動和攝食能力,增強體質,從而增強對白斑病的抵抗力;其次,中和底泥的還原力,抑制厭氧菌的滋生;另外,可氧化水體中有害化學產物,如氨態氮、亞硝酸鹽等,降低其毒性。
                (4)防病效果
                通過上述措施,成功抑制了白斑病的暴發,獲得了較好的收益。投苗6萬尾/畝,收獲4.2萬尾/畝,成活率達70%。經過108天養殖,畝產710干克,餌料系數1.1,畝平均獲利約11200元。
                在養殖過程中經過兩次危險期:投苗后40天,池中個別對蝦發病,體色加深,但未見浮游及死亡,通過及時放魚、消毒、保肝護膽等方法加以抑制;投苗后70天左右,早晨可見個別浮游病蝦,此時天氣轉涼,病情不易擴散,通過池邊設置小型捕蝦網以及水體消毒、少量換水的方法加以抑制。

                表1列出了南美白對蝦白斑病感染、發病隨生長進程的發生情況。感染發病的標準:體色暗,頭胸甲易剝離,內側出現肉眼可見的白色斑點。
                中國養殖基地 yzjidi.com
                表1南美白對蝦白斑病感染、發病隨生長進程的發生情況

                根據表1,7月份,即養殖周期中的40~70天,為白斑病危險期,連續降雨、缺氧、水質惡化等因素都會誘發白斑病暴發,應隨時查看、及時處理。

              1. <tbody id="t799u"></tbody>
              2.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3.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粉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