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龍海市東泗鄉冬棚養蝦。水源為溪水或井水,加鹵水或海水將鹽度調到5‰左右后放苗。水車式增氧機750~1000瓦/畝,有的配合羅茨風機底層增氧。品牌苗、一代苗為主,放養密度4~7萬尾/畝。產量300~800斤/畝,規格30~40頭;頭批冬棚蝦養殖成功率高,多數養殖戶能盈利,但成活率并不高,低于50%;據客戶反應,在養殖中后期雖有偷死現象,但數量并不多,放苗時也沒有見到多少“白苗”,蝦苗都到哪里去了?養殖戶開玩笑說:“蝦苗成活率低,又看不見死苗,都吃掉了!哈哈哈。”

冬棚蝦池

冬棚內部
跑塘時發現,一些棚室內草叢、木樁上附著大量昆蟲蛻的殼。棚頂也有大量的蜻蜓,仔細觀察,翅膀還很稚嫩,顯然羽化的時間不長。


剛羽化的蜻蜓
原來這是蜻蜓幼蟲“水躉”(dun,發三聲),肉食性,下頜有“面罩”狀口器,捕食時能迅速伸展開來,將獵物牢牢鉤住,然后大口咀嚼。主要以蝌蚪、小型蝦類、小魚、水蚤、孑孓、搖蚊等雙翅目幼蟲為主食。當蝦苗放進來時,個體尚小,也沒有完全適應新環境,很容易被捕食,從而影響放苗成活率。

稚蟲

幼蟲
在另一個池塘,隨便在池邊一舀,就能撈起七八條不同齡期的蜻蜓幼蟲。個體雖小,但數量眾多。據調查:當地一般扣棚后再注水,注水一周左右就放蝦苗,“水躉”也是在這個時間段大量出現,大規格的幼蟲很快羽化成蜻蜓,小規格的幼蟲在溫棚條件下生長速度很快。
影響蝦苗放苗成活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蝦苗質量、水質、底質、天氣和人為措施等,但競爭和敵害生物的影響也不可小視。按羽化后蜻蜓的數量統計,3個/平方米,每只水躉就算總共捕食10尾蝦苗,一畝地,總共損失蝦苗:3個/平方米×10尾/個×667平方米/畝=20010尾/畝,也是個不小的數字。
使用菊酯類、有機磷類殺蟲劑對水躉均有很好殺滅作用。但底泥中也會有藥物殘留,影響蝦苗成活率,盡量不使用。使用充氣自行車胎置于水面,上方懸掛黑光燈,聚集浮游動物,誘使水躉過來捕食,再利用煤油破壞其呼吸器官使其致死也是個好辦法,同上,也是存在污染的可能性。據了解:鹽度超過8‰水躉明顯數量就少,不怎么看得見,但條件受限,升鹽成本過高,很難做到。推遲放苗也是個辦法,大規格水躉對蝦苗的影響大,但很快會羽化成蜻蜓,注水后不急于放苗,待其羽化后再放苗,可避免受到影響,但推遲放苗也可能錯過最佳放苗時機,延長養殖周期。因此最好的辦法,也是最笨的辦法就是人工去撈,特制一個推網,使用60目篩絹做網衣,注水后,水躉出爬即可開始用網沿池邊去撈。撈雖然費人工,但對池塘沒有污染,操作也很簡便,適當攪動底泥也有利于水質穩定。盡量減少敵害生物的數量,能提高放苗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