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羅氏沼蝦的生物學特性,通過人為控制水溫的方式,將規格為0.8厘米的羅氏沼蝦淡化苗進行高密度強化培育,育成3~5厘米的大規格幼蝦。采用鍋爐大棚增溫培育幼蝦,以延長羅氏沼蝦的生長時間;同時采取分批放苗、分級培育幼蝦的方式提高幼蝦培育的成活率、增大幼蝦的培育規格。在幼蝦培育過程中要注意調節水質、科學投餌、綜合防病等,這是養殖羅氏沼蝦取得高產高效的基礎。現將增溫大棚期間羅氏沼蝦養殖關鍵技術總結如下,供廣大蝦農參考。

一、池塘條件
水源充足,水質清新,池塘進排水口分開,面積為15~20畝,水深為1.2~1.8米,池埂坡度為1∶3。池塘中央有集水溝,便于干塘時排干池水。池底平坦,淤泥較少(不超過5厘米)。在池塘靠近水源的一端應挖有“大棚溝”。
二、配套設施
進、排水設施齊全,具備動力電源,以保證加溫、注水、增氧等動力的需要。有較好的交通條件,以便于蝦苗、飼料、成品蝦的運輸。
三、搭建大棚
大棚應搭建在大棚溝上。選擇在池塘中避風向陽、靠近水源的地方建大棚溝,面積占池塘面積的1/15以上,通常情況下大棚溝的口面寬6米、底面寬4米、深1米,長度根據放苗量和供熱能力確定。大棚用鋼管、杉樹或毛竹作骨架,上覆塑料薄膜,并用鐵絲、尼龍繩固定好。大棚搭建高度為1~1.2米,過高不利保溫,將塑料薄膜埋入池埂下20厘米,用泥土壓實。大棚搭建要牢固,應能抵抗暴風雨等災害性天氣襲擊。溫棚兩頭的塑料薄膜處設置邊門,以利管理人員進出大棚和通風透氣。大棚內部要分成兩段或三段,以方便增溫和不同時期放養蝦苗。
鍋爐安裝:通常安裝無壓茶水鍋爐,一般一個大棚池配400~500升茶水爐一臺,也可2個大棚共用一個800升的茶水爐。熱水循環路線為:茶水爐出水口→單相管道泵(350瓦)→熱水循環管道繞池底一周→茶水爐進水口。熱水循環管一般用直徑40毫米塑料增強管,如果在中間接一段(20米左右)薄壁不銹鋼管,熱交換效果更好,還可以節煤或節電。
增氧設備:大棚一般安裝充氣式增氧機,每個大棚配一臺1.1千瓦的空氣泵,通過送氣管與增氧管相連進行供氣增氧。空氣泵連接直徑40毫米的增強塑料管,在管上打若干直徑為1~2毫米的小眼洞進行增氧。也可用若干臺空氣壓縮機與散氣石進行增氧,散氣石分布按每4~5平方米設置一個散氣石。散氣石或增氧管應離池底10~15厘米。
四、放養前準備
1.清塘消毒
蝦苗放養前10天左右,用生石灰對大棚溝進行清塘消毒,用量為250千克/(畝·米),用法為帶水清塘。清塘3天后,抽出含“石灰”的池水,重新注入新水,注水時用60目篩網過濾,以防止野雜魚等進入池內。
2.栽植水草
清塘后,在大棚溝內栽植水草,一個大棚溝栽兩行,左右各一行,行距為3米,株距為1.5米左右。水草適宜早栽,早栽早發棵。水草不但能為羅氏沼蝦提供良好的棲息和隱蔽場所,還能吸收池塘的肥力,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
3.施放基肥
蝦苗放養前5~7天施基肥,肥料可使用發酵腐熟的糞肥,或者是充分發酵的菜籽餅。施肥量要根據塘底的肥度和肥料的質量確定。施肥后2天開始升溫,確保蝦苗下塘時水色好。施肥的時間一定要掌握好,如肥下得太早,水色變老,浮游動物太多、老化,不利于蝦苗攝食,且對蝦苗有影響;如果肥下得過遲,放苗時水色“上不來”,對提高蝦苗成活率不利。
4.蝦苗試水
在蝦苗入池前1~2天,為了確定池水清塘藥物毒性是否完全消失,要用少量蝦苗進行試水。試水時池水的溫度和放苗的溫度相同,在25℃以上。試水方法是將蝦苗放入網箱或網袋中沉入幼蝦培育池,觀察24小時后成活率在80%以上才能放苗。用過除生石灰外的“清塘藥物”塘口,試水時間要在48小時以上,若蝦苗活動正常,說明池水藥物毒性完全消失,方可放苗;反之,則推遲放苗,以免造成損失。
5.蝦苗放養
(1)蝦苗質量 蝦苗的質量是幼蝦培育成敗的關鍵。蝦苗選擇應注意五點:①淡化完全,池水鹽度在2以下,用嘴嘗咸味不濃;②體色透明,不發紅,規格整齊,體長不小于0.8厘米;③活動敏捷,在塑料袋中能平游,均勻分布、不抱團;④育苗期間無病害,少用藥或不用藥,幼體密度正常;⑤親蝦健壯,規格大,種源好。
(2)蝦苗的運輸 裝運蝦苗時應掌握好三點,一是裝運蝦苗要視天氣而定。運苗的適宜氣溫為20~25℃。如果氣溫低于20℃,運苗要用保溫車。如果氣溫在28℃以上,要避開晴天中午的高溫時間。氣溫適當偏低,只要不低于20℃,對運蝦苗是有益無害的。二是蝦苗的裝運密度要根據路程、氣溫和蝦苗的規格而定。一般一個25厘米×30厘米×60厘米的苗袋可裝苗5000尾左右。氣溫高、路途遠要少裝;如氣溫低、路途近則可多裝。三是苗袋用水應與原苗池水相同,切忌用自來水、深井水,因為更換新水,極有可能誘發蝦苗在苗袋內蛻殼而造成蝦苗損失,有的苗場在苗袋水加入鹽度2~3的海水,對提高蝦苗運輸成活率有一定的效果,但放苗時,應用池水逐漸淡化。
(3)放養密度 放養密度應根據培育池結構、水質和飼料供應等情況來決定。采用塑料大棚(鍋爐加溫)的培育池,一般每立方米水體放淡水蝦苗0.2萬~0.3萬尾,密度適當稀一點,可以提高幼蝦培育的成活率與規格。
五、養殖管理
(1)溫度管理 幼蝦中間培育階段是氣候多變時期,所以要控制好培育池水溫。一般培育池溫度控制在25~30℃,晝夜溫差不超過2℃。2-3月溫度低時要及時加溫,尤其是夜間或陰雨天要認真燒鍋爐,以防水溫降低;4月20日以后氣溫升高,溫度高時要及時通風透氣,進行降溫。
(2)飼料投喂 蝦苗入池后3~5天,以投喂“蛋餌”為主,即按每萬尾蝦苗用0.5只雞蛋加少量魚糜,再加入少量水,攪拌均勻后隔水蒸煮20多分鐘,之后用20目金屬網過濾成小顆粒狀,和水均勻潑灑投喂。每天投喂6~8次。5天后可改投開口飼料(粗蛋白質含量40%以上),日投餌量占蝦體重的8%~12%。為了提高餌料利用率,減少餌料浪費,可以在池內設置食臺,置于池子四周。如投餌后2小時內吃完,說明投餌不足,需適當增加投餌量。如投喂4小時后餌料還有剩余,則說明餌料投喂過多,應減少投喂量,以防止浪費以及殘餌過多污染水質。
(3)水質調控 幼蝦培育池水體較小,幼蝦密度高,耗氧量大,水質極易變壞,導致幼蝦缺氧,因此應密切注意蝦池水質變化情況,保持透明度在25~35厘米。一般5~7天加注部分新水,同時換掉部分老水,既可防止水質過肥,又利于幼蝦的生長。還可以在水面移載一些水花生、伊樂藻之類的水生植物,以清潔水質,也能避免烈日曝曬,利于幼蝦棲息和躲避敵害的侵襲。在整個大棚培育期間,要不停地充氣,以防幼蝦缺氧。
(4)病害防治 由于增溫大棚培育羅氏沼蝦大規格苗種集約化程度高,購進蝦苗放入大棚這一新的水體,安全性很重要,苗種階段極易發生寄生蟲、弧菌等病害,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應全面做好防控工作,須對癥下藥,切不可亂用藥、濫用藥。
① 投喂免疫防病制劑,提高蝦苗免疫能力和抗應激能力。在餌料中添加維生素C和維生素E 1‰~2‰、免疫多糖2‰~3‰,每周連喂3天,每天喂2次,同時也可以添加大蒜素0.5‰~1‰。
② 堅持水體消毒。每10~15天,大棚池要消毒一次,一般少用含溴、氯制劑的藥物,以免將培育好的肥水淡化,最好使用碘制劑0.1~0.3克/米3,培育后期要注重大棚池的改底工作。
③定期檢查蝦苗的健康情況,發現蝦苗減料或有蝦苗浮水靠邊時(或蝦苗大量轉池)等癥狀,及時采取防控措施,正確診斷,對癥下藥。通過鏡檢發現有寄生蟲大量寄生時,須在大棚池均勻潑灑殺纖毛蟲的藥物,切不可超量,時間最好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潑灑后2~3小時適量加注新水,以免造成損失。發現蝦體發紅或發白癥狀時,初步診斷為弧菌病和“白體病”,采取的方法是外用與內服相結合,一般外用碘制劑和抗病毒、抗菌及具解毒功能的中草藥交替消毒一次,內服以中草藥為主、抗菌藥為輔助,同時投喂一些增強體質的藥餌1~2療程即可。如發現“白體病”、死亡量較大,則很可能是病毒繼發感染細菌,或蝦體發紅明顯,此時須要用抗生素治療,消毒藥物要改用“氯制劑”潑灑。一旦發現蝦苗放入大棚幾天內就發現病癥,此時蝦體進食難度很大,視病情而定,可采取抗菌或抗病毒的藥物進行大棚全池潑灑,有明顯的防控效果。
(5)及時放養 一般經過40~60天的培育,幼蝦長到3~5厘米,此時已制約幼蝦生長。一旦養殖池水溫穩定到22℃以上,在高郵地區一般在5月15日左右,即可將培育的幼蝦放入養殖池飼養。放苗時,先將池水降低2/3,然后用30目的抄網捕起,放入20~30目的網箱中,過數后再放入養殖池飼養。整個捕苗放養過程因幼蝦個體還比較小,體質幼嫩、易受傷,故而在操作過程中動作要快、輕,盡量減少幼蝦損傷,提高幼蝦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