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應激反應易引起對蝦病害
“應激”是水產動物一種常見的生理狀態。這是水產動物機體對外界環境或身體內產生異常刺激時做出的各種生理應激反應的總和。水產動物應激的生理學表現的主要指標是體內腎上腺素和皮質醇大量產生或長期處于高水平,使其合成代謝降低,分解代謝升高,抑制生長和繁殖活動。處于應激狀態的對蝦通過神經、體源的生理作用,調動身體的每個器官來應對環境的突變。“應激”消耗了大量的體能,體能下降了,免疫能力就會下降,原來潛伏在體內的隱性病害就會抬頭,有害的細菌趁虛而入,容易引起對蝦發生病害,所以應激反應是水產養殖的最常見問題,必須引起養殖業者的高度重視。
二、引起水產動物應激的主要原因
1、蝦池鹽度的改變。由于連續暴雨、純淡水遠離了南美白對蝦最適鹽度范圍,使對蝦出現蝦殼變薄,抗離水能力差等體質下降等特征,易發生應激反應。
2、池水水溫的劇烈下降。每年清明前后、立秋前后,溫度突變,且晝夜溫差較大。南方五、六月份,連續降雨,由于池水表層水溫最高,純淡水的暴雨比重較低,池水與雨水的混合主要發生在上表層,導致了表層池水溫度的急變,對浮游生物和對蝦影響很大,導致發生應激性紅體病。
3、池水透明度突然增加。由于某種原因,養殖水體的藻類大量死亡,導致水色驟然變清、變濁甚至變紅。池水透明度突然增加,出現這種情況后2-3天可能出現發病死蝦。
4、養殖池水溶解氧含量低。由于管理不善或池水長期不變換,有機物含量太高,或在高溫季節,池水老化,浮游植物大量死亡,短時間內又不能恢復繁殖,或在連續陰雨天氣,池水長期光照不足,池水溶解氧長時間低于3mg/L以下,表現為對蝦攝食量減少,低溶氧的刺激,南美白對蝦最容易發病。
5、蝦塘水質底質污染。近幾年來,蝦農為追求養殖高產高效,不斷增加放養密度及投餌量,加上管理不當,引起水質底質惡化,使水中營養元素氮磷等發生非正常地產生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對蝦池的污染,當水體環境因子產生異常時,蝦池原有的生態失去了平衡,對蝦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導致其生理機能紊亂,生長緩慢,免疫力下降并逐漸感染疾病死亡。
6、頻繁使用化學消毒劑和藥物。化學消毒劑和藥物雖然對預防和治療對蝦疾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當使用高刺激性的強氧化劑或消毒劑濃度過高時,能引起對蝦非生理性的大量脫殼,造成應激發病。
三、減少對蝦應激反應的措施
1、充足增氧,提高水體的氧化能力。充足的氧是水體穩定及對蝦快速生長的必要條件,溶解氧豐富,各種生物能夠共存,水中的碳酸鹽等緩沖體系才能穩定,氧化還原電位高,水體有害還原物質如氨、亞硝酸鹽、硫化氫減少,對蝦在良好的水質環境中不容易引起應激,同時攝食能力強,消化率提高,能量代謝利用率也高,并抑制致病細菌的繁殖,特別是異常天氣光合作用微弱,溶氧很低,下雨過程中,水體理化因子變化很大,導致相當一部分藻類死亡。因此要采取機械增氧和化學補氧相結合,保證對蝦有安全生活的充足溶解氧。
2、增強對蝦免疫能力。對蝦應激反應消耗了大量體能,體能下降,免疫力就會降低。因此,在餌料中拌Vc、免疫多糖、保肝促長中藥、免疫多肽等提高對蝦抗應激反應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由于營養多維、復合多糖有提高對蝦機體抗應激反應能力的作用,所以當養殖環境突變時,如大風暴雨、溫度突變、水色突變、溶解氧偏低時,應采用連續投喂營養多維、復合多糖的配合飼料。
3、用微生物制劑調養水質。常規養殖將經常使用消毒藥和大排大換結合,這樣不僅會造成藻相變化大,導致菌相失衡,水色不穩,容易“倒藻”,嚴重破壞池塘的微生態環境,引起對蝦應激,而其造成耐藥性和水生生物藥物殘留。
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的多樣共生,構成復雜的蝦池微生態環境,有益微生物處于優勢時,蝦池環境和平寧靜,對蝦不易應激,有利于健康生長。反之,有害微生物處于優勢時,水質容易惡化,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引發蝦病暴發。在日常管理中,重視培育和調控穩定優質的養蝦水環境,通過使用微生物制劑,主要是硝化細菌、芽孢桿菌、光合細菌,適時、適量、合理的施肥培育池水的藻相和菌相。微生物制劑進入蝦池后能發揮氧化、硝化、反硝化、硫化等作用,改善水質和底質,增加水體的溶解氧,降解水中的氨氮、硫化氫的含量,并能抑制病菌生長,達到健康養蝦之目的。
4、盡量減少對蝦應激刺激。向池中添加水時,嚴禁水流直接沖入池塘,應使水流垂直于池水水面向空中噴射入池。進水前對水源的有關指標進行化驗,確保水質沒有問題時再進入,養殖中后期逐步加深池水,以防冷空氣來襲時,池水水溫突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