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武漢授漁水產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專家顧問、華中農業大學雙水雙綠研究院院長顧澤茂教授以及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袁勇超、白旭峰教授等一行前往潛江和蔡甸雙水雙綠示范基地展開調研。就稻田如何改造、蝦和稻如何接茬、小龍蝦如何養殖管理等技術問題與合作負責人進行了詢問。

顧澤茂教授和白旭峰教授在查看水稻生長情況
潛江作為“龍蝦之都”,不僅小龍蝦養殖產量和加工出口量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其種苗研發技術等更是遙遙領先。如今,蝦稻產業在潛江風生水起:小龍蝦供不應求,生態稻米受市場追捧,農民錢袋子越來越鼓……“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功不可沒。
今天,小編就給您科普一下何為“蝦稻共作”,并為您帶來蝦稻共作養殖場地改建的詳細講解。
“蝦稻共作”,屬于一種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即在稻田中養殖兩季小龍蝦并種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種植期間小龍蝦與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長。具體的說,就是種一季中稻,養兩季蝦,即每年的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親蝦,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蝦,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獲成蝦,同時補投幼蝦,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獲親蝦或商品蝦,如此循環輪替的過程。

雙水雙綠示范田
關于蝦稻共作養殖場地的改建
(一)稻田選址
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水、電、路三通,保水性能好的稻田,面積一般以50畝為宜。
(二)稻田改造
1、挖溝。養殖主溝是沿稻田田埂外緣向稻田內6~8m處,開挖環形圍溝,堤腳距溝1~2m(保留1~2m寬的平臺作為小龍蝦覓食區),圍溝上口寬4~6m、下底寬1~2m,溝深1.2~1.5m,坡比1:1.5~1:2。田塊較大時可在田中間開挖“一”或“十”字形田間溝,溝寬1~2m,溝深0.8m,坡比1:1.5。
2、筑埂。利用開挖環形溝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寬原有田埂(田埂上可以種植其他農作物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經濟效益)。田埂應高于田面1.0~1.2m,田埂底部寬5~6m,頂部寬2~3m,坡比1:1.5~1:2左右(黏土地的坡埂不易坍塌,底部可以挖寬一點,坡比1:1.5較合適;壤土淤土的坡埂易坍塌,底部要挖窄一點,形成緩坡,坡比1:2為好)。在圍埂和環形溝的基礎上,為了更進一步便于管理,建議在稻田四周設置環形子埂(內埂),子埂與環形溝之間最好留間隔0.1~0.3m,這部分區域可以減少子埂的土塊坍塌到環形溝里,子埂高度0.3~0.5m,寬度0.5m左右,高度不能過高,要便于小龍蝦的爬行和水稻管理,還要考慮到土壤的堅實度。

田間橫斷面示意圖
3、防逃設施。稻田排水口和田埂上應設防逃墻,用水泥瓦、石棉瓦、或網片加塑料薄膜做出40~50cm高的防逃墻,四角做成弧形。排水口的防逃網應為8孔/cm(相當于20目)的網片。
4、進排水設施。進、排水口分別位于稻田兩端,進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高處,進水口用20目的長型(約6米)網袋過濾進水,防止敵害生物隨水流進入。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環形溝的低處。
5、其他條件。在開挖環溝時,可在交通便利的稻田一端預留4.0~5.0m寬的壩埂,作為機械作業的通道,以便插秧機、收割機等機械進入稻田。可在機械作業的通道里預埋直徑較大的水泥管,這樣稻田的環形溝可以形成流動的水體。

(三)清田消毒
野雜魚:用茶餅或清魚凈殺滅環溝內的野雜魚;
消毒:稻田改造后,田面進水約10~20cm,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潑灑消毒,每畝用量75~150公斤和20~30公斤;
注:如果用清塘凈、滅掃利等殺野雜魚或其他菊酯類、有機磷農藥的,必須至少解毒2次以上。
(四)培肥
1、田面畝施腐熟禽類肥或沼氣肥料200~300公斤或15斤復合肥+10斤磷肥作為基肥,施肥后進行旋耕、平整,一培養輪蟲、直角類、橈足類等蝦苗的餌料生物。
2、不旋耕的必須在田面進行植草,并且經常換水,否則秸稈在腐爛過程中容易導致水質發紅發黑,此水導致蝦子產量低,規格小,體質差,效益低。
3、基肥可以適量多施,后期施追肥必須“少量多次”。
4、3~6月份,每月施一次礦物肥10斤/畝,磷肥2次,每次5~8斤/畝化水全池潑灑。
(五)種植水草和投放有益生物
1、消毒后7~10天,在環溝和田間種植伊樂藻,水草覆蓋面積30%,成型后占田間50~60%為宜,3*4米或5*6米來布局成棋盤狀;
2、在環溝及稻田內架設網片,或設置竹筒、塑料桶等,為小龍蝦提供棲息、脫殼、隱蔽場所,減少其打洞;
3、蝦溝消毒3~5天后,在溝內移栽水生植物,如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水花生等,栽植面積控制在10%左右。在蝦種投放前后,溝內再投放一些有益生物,如水蚯蚓(投0.3~0.5kg/m2)、田螺(投8~10個/m2),河蚌(放3~4個/m2)等。既可凈化水質,又能為小龍蝦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