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

水蛭:別名螞蟥_牛螞蟥_寬體金線蛭,為水蛭綱、黃蛭科、螞蟥屬、其他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中國,野生于淡水湖泊、池塘、溝渠、水田等靜水水域。春暖即開始活躍,6-10月為產卵期,到冬季蟄伏于近岸濕泥中,不食不動,生存能力極強。其主要活性成分為大分子類化合物,如水蛭素、肝素、組織胺、吻蛭素等。入藥味咸、苦,性平,有小毒。歸肝經。其干制品泡制后中醫入藥,具有治療中風、偏癱、高血壓、清瘀、閉經、跌打損傷等功效。在近年新發現,水蛭制劑在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
吸人畜血液,會波浪式游行,也能作尺蠖式移行,是人們懼怕的吸血生物,也是水族箱中的頑固有害生物。但它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材品種,藥用價值很高,可提取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作用的天然水蛭素。水蛭素是目前鑒定出的最強抗血栓制劑。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15cm
形狀分類:圓柱
顏色分類:褐色_棕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容易
性情習性:危險
適宜溫度:18℃±10℃
酸堿范圍:6.6±1
硬度范圍:8±4
壽命年限:10年
食物飼料:吸血
水蛭形態特征 >
體長2-15cm。體長稍扁,乍看似圓柱形。背面綠中帶黑,有5條黃色縱線。腹面平坦,灰綠色,無雜色斑,整體環紋顯著,體節由5環組成,每環寬度相似。眼10個,呈U形排列,口內有3個半圓形的顎片圍成一Y形,當吸著動物體時,用此顎片向皮膚鉆進。由咽經食道而貯存于整個消化道和盲囊中。身體各節均有排泄孔,開口于腹側。雌雄生殖孔相距4環,各開口于環與環之間。前吸盤較易見,后吸盤更顯著,吸附力也強。
水蛭飼養方法 >
屬冷血環節動物,在我國南北方均可生長繁殖,以有機質豐富的池塘或無污染的小河中最多。生長適溫10-40℃,北方地區低于3℃時在泥土中進入蟄伏冬眠期,次年3-4月份高于8℃左右出蜇活動。主要以吸食動物血液、體液。人工養殖條件下,以各種動物內臟、熟蛋黃、配合飼料、植物殘渣,淡水螺貝類、雜魚類、蚯蚓等作餌。壽命通常5年以上,長的可以達到10年。
水蛭雌雄分辨 >
雌雄同體。
水蛭繁殖方式 >
繁殖方式與蚯蚓相似,雌雄同體,異體交配,體內受精,同時兼具雌雄生殖器官,交配時互相反方向進行,生活史中有“性逆轉”現象,存在著性別角色交換,一條水蛭既可做爸爸也可做媽媽,在一生的不同時期扮演不同的角色。交配后一個月左右,雌體生殖器分泌出稀薄的黏液,中包被卵帶,形如“蠶繭”,排出體外,在濕泥中孵化,溫度適宜,約經16-25天從繭中孵出幼蛭,便開始了獨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