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蟹又稱螃蟹、毛蟹、清水大閘蟹,學名中華絨螯蟹。我國蟹類500多種,而河蟹是我國蟹類中產量最多的淡水蟹。
河蟹的適應性很強,在我國分布很廣,北自遼寧的鴨綠江、南至廣東的雷州半島都有分布,甚至在遠離海洋1000多公里的湖北沙市也能找到它的足跡。50年代末到60年代,由于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在通海的江河興建了水閘和大壩,阻斷了河蟹的通道,影響了河蟹自然增殖,外加水環境的污染日趨嚴重,河蟹資源大幅度減少,蟹苗供應嚴重不足,放流蟹苗來源困難,致使河蟹產量銳減。導致市場河蟹價格昂貴。放流增殖工作在我國開始于60年代,70年代初我國水產工作者在沿海河蟹苗資源調查的基礎上開始了人工繁殖研究,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先后解決了親蟹飼養運輸、交配產卵、越冬孵化、幼體培育和蟹苗暫養等一系列技術問題。浙江水產研究所首先利用海水人工繁育蟹苗成功。接著安徽省滁縣水產研究所利用人工半咸水人工繁殖蟹苗成功,從而結束了我國自古養蟹靠捕撈天然蟹苗的歷史,為我國各地尤其是內陸地區進行河蟹的繁育、養殖開辟了廣闊前景。
目前,與河蟹最親近的3個種為日本絨螯蟹、直額絨螯蟹、狹額絨螯蟹,在購買蟹苗時容易混淆,希望廣大養殖戶注意鑒別。
一、河蟹的生物學特征及生態習性
河蟹屬于高等甲殼動物。在動物分類上隸屬于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爬行亞目、短尾族、方蟹科、弓腿亞科、絨毛蟹屬原產我國。與它最親近的有3種,即日本絨螯蟹、直額絨螯蟹和狹顎絨螯蟹、它們的主要特征是足密生絨毛;額平直。具4個銳齒;額寬小于頭腦甲寬度的1米;第一觸角橫臥,第二觸角直立;第三足長節的長度約等于寬度。
河蟹棲居分穴居和隱居兩種。在飼料豐盛飽食的情況下,河蟹為躲避敵害營穴居生活。當不具備穴居條件時,則隱居在石礫或水草叢中。河蟹喜歡棲息在水質清凈、水草豐盛的江河、湖泊、溝渠等隱蔽處。在養殖高密度的水域中,大多數河蟹隱伏于水底淤泥之中。
河蟹為雜食性動物,魚、蝦、螺、蚌、蠕蟲、蚯蚓、昆蟲及其幼蟲等均可作為河蟹的動物性餌料。在自然界,河蟹的胃部發現80%~90%是浮萍、絲狀藻類、馬來眼子菜、苦草、輪葉黑藻、聚草等水生植物碎片。這與河蟹棲息在水草叢中有關。它在江河、湖泊中獲得植物性餌料的機會多一些。
河蟹十分喜食、食量也大,消化能力很強。從肛門取出糞便檢查發現大部分水生維管束植物碎片能被消化,這是很多動物所不及的。水溫20℃時,河蟹的食量驚人,1夜可連續捕食數只螺類。
河蟹飽食后,把多余營養貯藏在肝臟中,剛蛻殼的"軟殼"蟹就要用肝臟中的營養來維持生命。河蟹還具有較強的耐饑能力,水溫10℃以下,可數月不進食不會死亡。
二、河蟹養殖的環境因素要求
水域環境是河蟹生存的場所。水域中溫度、鹽度、酸堿度、光照、氧氣等因素的變化直接影響河蟹的生長、變態和繁殖,只有掌握河蟹養殖水域環境的相互關系,并給予滿足才能促進河蟹生長發育,爭取高產。
1.溫度
河蟹是變溫動物,體溫主要取決于環境水溫,通常河蟹的體溫略高于周圍環境的溫度。水溫能影響到河蟹的生長和變態,適溫條件下,溫度高,河蟹的攝食旺盛,生長和變態迅速加快。水溫21℃左右,第1期蚤狀幼體只需四五天就可變態;水溫15℃左右變態十分緩慢,一般水溫在10℃時開始明顯攝食;10℃以下時攝食能力減弱。河蟹能忍受低溫,水溫在-1~-2℃條件下抱卵蟹能順利過冬,蟹卵和產蟹均不會死亡。冬天河蟹停止攝食,隱藏于洞穴中越冬。
河蟹的交配產卵和幼體變態,對水溫均有一定的要求。如親蟹交配水溫要求達9~12℃;抱卵觸飼養階段水溫應控制在11~16℃;幼體變態則需水溫在20~25℃條件下進行。溫度太低或太高均對人工育苗無益。因此在河蟹人工育苗中,采用控溫措施就比不采用好,控溫使幼體變態同步,并能提高育苗成活率。
河蟹養殖過程中,水溫對河蟹脫殼有一定影響,適溫范圍內,水溫越高,蛻殼次數越多,生長迅速。而當水溫超過28℃時,河蟹的蛻殼和生長就會受到抑制。河蟹怕熱不怕冷,所以在嚴寒的北歐也有它的蹤跡。
水溫突變,對河蟹生長變態和繁殖都不利,特別是幼體階段更為明顯,常常因溫差太大而大批死亡。蟹苗階段必須控制水溫的溫差不得超過2~3℃。早期工廠育苗大約4月底出池,此時室外水溫很底,室內水溫要比室外高7~8℃,如果操作不當,大部分蟹苗移入室外即會死亡,因此生產上需加倍注意。
2.鹽度
河蟹從大眼幼體開始就遷移到淡水中生活。尤其喜歡在水質清新、水草茂盛,環境安靜的湖泊中棲息和生長發育。大眼幼體進入淡水水域后,要求水體的鹽度越低越好。秋季當河蟹達到性成熟時,親蟹要洄游到河口半咸水處交配、產卵和孵化。直至蚤狀幼體變態為大眼幼體,對鹽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不同發育階段對鹽度要求也有所差別,第1期蚤狀幼體鹽度要求比以后幾期蚤狀幼體高,一般不能低于7‰;從第二期幼體開始對鹽度要求就有所下降,一般鹽度降至5‰左右也能順利變態。鹽度突變對幼體發育不利,一般鹽度差不超過3‰,不然將會引起幼體大批死亡。
高鹽度育出的大眼幼體,放入淡水前均要進行逐漸淡水馴化,才能放入淡水中養殖。否則將會造成幼體大批死亡。
3.pH
水中pH值主要取決于水中游離CO2的含量。酸性環境中河蟹對低氧條件的忍受力和攝食能力減弱,并影響河蟹甲殼鈣質的沉淀。尤其對幼體變態期,影響甲殼的形成和蛻殼,可直接影響河蟹的生長。
pH值一般要求在7~8之間,即中性或微堿性,幼體變態時,pH值可稍高,約在7.8~8.6之間。
在大水面條件下一般pH值對河蟹的生長,發育影響不大,但在池塘條件下則不然。因為池塘密養條件下,水質較肥,加之夜間水中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機物的分解,消耗大量氧氣,同時放出CO2,使水趨向酸性而影響河蟹的生長。經常換水,增加水中溶氧,使水質保持清新,讓河蟹有一個良好的水域環境。如果水質當酸性,可施加適量石灰調節pH值至微堿性,使河蟹順利蛻殼,生長發育。
4.光照
河蟹喜弱光不喜強光,屬晝伏夜出。白天隱藏于洞穴、池底、石隙或草叢中,由于河蟹有十分發達的視覺器官,晚上可借助于微弱的光線出來覓食。所以可利用河蟹這一習性晚上進行燈光誘捕。
親蟹交配時對光照要求不高。晚間也可進行交配。胚胎發育早期基本處于黑暗狀態,但胚胎發育到后期則需要適當的光照。發育至幼體變態時就更需要一定的光照強度;否則將影響幼體蛻皮和成活率,一般要求光照在2000~6000勒克斯,隨著幼體日齡增加,光照強度也要求逐步增加。
此外幼體早期的餌料,如蛙藻、綠藻和成蟹的植物性餌料,均需要在有光照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光合作用。進行生長繁殖。
5.氧氣
河蟹用鰓將溶解于水中的氧氣和血液中的CO2進行氣體交換完成呼吸,水中溶氧在4毫克/升左右,適合于河蟹生長。一般江河、湖泊水體里,溶氧十分充足,不會產生缺氧的情況。只有在池塘水體中,由于密度大、水質肥,如果管理不當,常會產生缺氧現象。當水中溶氧低于2毫克/升時,對河蟹的蛻殼生長、變態會起抑制作用。如何保持水體中含有充足的溶氧,對人工養蟹是十分重要的。
三、河蟹的人工養殖
1.蟹種培育
生產上把蟹苗養至5分硬幣大小的小蟹,為時2~3個月。一般苗種培育又是分兩步進行的:首先把蟹苗養成第1~2期幼蟹,個體達3~4毫米;然后把第1~2期幼蟹分塘飼養至160~240只/千克的小蟹。由于蟹苗個體小,又喜集群,對外界環境條件的適應力弱,遇到敵害等往往死亡率很高,因此生產上將蟹苗在小水體中精喂細養,人為控制有些環境條件,用10~15天時間長到第一或第二期幼蟹;成活率達80%~90%。苗種培育一般采用水泥池、網箱和土池等。以前兩者為佳。
(1)水泥池培育幼蟹
首先要給蟹苗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池子要經洗刷和消毒,用100ppm漂白粉消毒。進水用40目的篩絹過濾,防止敵害生物入池。水深為1~1.5米。培育池內可放些蘆葦、柳樹根、棕櫚片等作為蟹苗的棲息和隱蔽的附著物。還可投放些苦草、紫背浮萍、馬來眼子菜等水生植物,既可改善水質,又可供蟹苗棲息和攝食。有條件的還可采用增氧設施。
在培育期間要經常換水,保持良好的水質。每天定量定間多次投喂活餌、魚粉等餌料。經過15~20天飼養蟹苗可順利變態為幼蟹,有的甚至能再變態為第二期幼蟹。實踐證明在這種條件下培育放養密度3萬只/立方米時,經9天后有64%的蟹苗可蛻殼成為幼蟹(其中又有11%蛻殼為第二期幼蟹),只有6%的蟹苗仍未變態。個體增重比例達1∶2.5~3。
(2)網箱培育幼蟹
網箱大小無嚴格規定,一般可用2×1×1米或4×3×1米網目大小0.5厘米左右,以不使蟹苗逃逸為度。網箱材料為尼龍篩絹或聚乙烯網。箱體用木架或竹框支撐。網衣入水80厘米,頂部用網片封口,但每一小口以便放苗,投餌及管理檢。也可在網箱水上部分縫30厘米的尼龍薄膜拉挺防逃。
網箱設置在有一定流水、溶氧豐富的河流、湖泊水庫或大水面池塘中。放苗密度一般為2~3萬只/立方米為宜。投餌管理基本同水泥池培育,投餌要充足,否則會發生相互殘殺現象。
對網箱要定期檢查、洗刷,免得網目阻塞,影響水流。還要防止水老鼠咬網箱。網箱內也要放些水草之類的附著物,經過10~15天培育,同樣可到第一、二期幼蟹階段。
(3)土池培育幼蟹和蟹種
土池培育一般要有防逃設施;水源充沛,注排水方便;少淤泥不漏水;面積為0.5~1畝,水深0.8~1.2米。
在蟹苗放養前半月每畝用75千克生石灰清塘,清除敵害生物及病原體,待藥性過后過濾進水再放苗。土池四周要筑一道30厘米高的尼龍薄膜墻防逃及防敵害入內。蟹苗剛下池時水可適當淺些(80厘米),利于浮游生物水藻和水草的生長,提供蟹苗充足的天然餌料。蟹苗培育期間餌料以浮萍等各種水生植物為主,動物性餌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