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的倒池時機及方法
編輯: 時間:2017-06-16 瀏覽:
倒池是河蟹育苗中一項常用技術,就是將一個池中的幼體移入另一個池中,使水質和底質得到根本改善。及時把握倒池機會,合理運用倒池技術,能夠消除不良影響,提高育苗成活率和蟹苗質量的關鍵。
(一)倒池時機
倒池雖然是一項比較有效的技術,但在此過程中幼體會有損失、工作量較大,所以不宜過于頻繁。但在必須倒池時要注意把握時機。
1.在蚤狀幼體基本變態為V期的第二天晚上倒池,此時幼體適應性強,趨光性好,倒池成功率大。聚縮蟲病嚴重時用藥物加以治療,用藥后的第二天宜迅速倒池。2.在發現大量白色或黑色粘結物泛起或水質突然惡化時,即可判為“泛池”,此時應立即著手倒池。3.在出現不明原因死亡時立即倒池急救,以免在確診過程中造成大量死亡。4. 在池水水質變得渾濁黯淡時,取樣觀察,如幼體缺乏活力,宜盡快倒池 。
(二)倒池方法
1.燈誘法:一般在相鄰兩池間來用。正常時間安排在III,IV,V蚤狀幼體變態后的第二天進行。鹽度差控制在千分之二以內,兩池溫度盡可能相近,溫差不超過1度。在移出池上接一只1000瓦~2000瓦的碘鎢燈,燈頭距水面30厘米左右。減小充氣量,照亮5分鐘后,即可用虹吸管吸苗直至兩池水面基本相平。用此法一般可移出95%以上的蟹苗,余下部分可通過放水收集。
2.溢水法:一般在相隔兩池間使用。將溢水網箱放入移出池邊的下水道中,然后帶水移入新池。
3.放水法:一般在相隔兩室倒池時使用將移出池水位降低至60厘左右,打開排水閥,讓苗從集苗道排出,在集苗池用集苗網箱收集,然后帶水移入新池。
(三)倒池后管理
倒池后要立即投喂餌料,第一次可按正常量的1.5~2倍,同時施用抗生素于水體中,以避免移池過程中造成的傷口感染,第二天早晨加注水至正常水位即可轉入正常管理。
上一篇:夏初季節河蟹養殖管理幾點體會 下一篇:河蟹養殖水質調控技術要點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河蟹池塘螺螄科學放養技術
- 軟殼蟹是什么蟹?軟殼蟹全身都能吃嗎?
- 河蟹養殖技術,河蟹養殖方法,河蟹怎么養?
- 河蟹養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藥物有哪些?河蟹放養前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養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較好,太深有什么壞處?
- 別讓快到手的錢財毀于最后沖刺這一段,螃蟹上市前關鍵管控預警
- 【技術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養殖管理要點
- 【技術分享】養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 九月份河蟹養殖管理
- 河蟹五殼關頭,如何爭取再沖一波?
- 一線養殖者的總結,河蟹養殖9、10月份生產管理要點
- 螃蟹出現傷亡是一天就出現的嗎?
- 河蟹池塘底質的改良辦法
- 河蟹在蛻殼期的管理要點
- 高溫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奪命水草
- 臺風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關系?
- 高溫天河蟹塘藍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殺藍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長藍藻了吧!
- 河蟹塘水體發黑塘口微缺氧怎么辦
- 同樣是螃蟹,為何吃料量相差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