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開始,河蟹“水癟子”病在江蘇范圍內大面積流行和爆發,其中以蘇南地區最嚴重,病蟹普遍空腸空胃,肝臟顏色轉變甚至糜爛,有專家總結為“病蟹干癟無黃,殼內積水無肉”。存在攝食減少、爬邊等現象,死亡率較高,導致養殖戶經濟損失較大。
有關部門通過檢測分析,發現病蟹體內病原有微孢子蟲、弧菌、病毒等,但沒有確切定論,也有學者認為是肝膽負擔、環境脅迫、過量使用農藥等引起。目前該病害病因和病原尚不明確,眾說紛紜,下面是我根據自己對“水癟子”病的理解,談談水癟子的病因及防控。
“水癟子”癥狀
根據“水癟子”病的發病癥狀,我將其分為前期、中期、后期:

前期:“水癟子”出現的前期,發現塘口出現“爬網、上草、上岸”等現象,這些螃蟹基本空腹有腸炎,主要表現為病蟹甲殼軟,螯足和步足內空而無肉,爬動緩慢,肝胰臟由黃色轉為黃中帶白。

中期:“水癟子”的爆發狀況就慢慢的變的明顯了許多,首先是肝臟的顏色明顯變白,鰓部有發黑的狀況出現,但是并不普遍,吃料量下降,并沒有太過明顯的死亡狀況,但是出水會出現死亡狀況。

后期:主要變現為步足薄而軟,顏色變成灰黑色,鰓絲排列紊亂、發黑,且附著污物病蟹開始大量死亡。打開頭胸甲發現,肝胰臟萎縮甚至糜爛消失,腹腔積水嚴重。
病因分析
苗種選擇
養殖戶三月份左右開始放苗,在購苗時天氣溫度較低,部分苗塘老板為了易于捕捉,常用菊酯等刺激性藥物讓蟹苗出洞上草,導致苗種活力較差,甚至肝臟受到損傷,這也是養殖中后期易發生“水癟子”病的原因。
餌料投喂
長期投喂劣質飼料,不僅影響河蟹的生長,而且會加重河蟹肝臟負擔,易引發“水癟子”病。低劣飼料的營養供給不足,導致河蟹營養不良,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長時間投喂會高蛋白優質飼料,營養過剩,會加重河蟹肝臟負擔,導致后期“水癟子”病易爆發。
低溶氧環境
高溫季節河蟹攝食量大,殘餌糞便多,池塘中有機物耗氧增加,加上氣壓低,天氣變化大,容易缺氧,尤其池塘底部基本處于缺氧狀態。如果河蟹長期處于低溶氧水環境中,會影響河蟹攝食,嚴重時甚至不攝食,消耗自身營養,抗病力差,容易發生“水癟子”病。
防控措施
優質苗種
苗種質量影響河蟹“水癟子”病的發病率和發病死亡率。調查結果表明:苗種質量差的蟹池,發病率普遍較高,死亡率也較大。因此,在選擇蟹苗時,要仔細分辨,購買健康、活力強的優質種苗。
科學清塘
在清塘時,少用甚至不用殘留量大的菊酯類等農藥,可以使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片、茶籽餅代替。如果使用了菊酯類清塘劑,在放苗前提前兩個月使用,并潑灑300-400千克/667平方米生石灰促進菊酯類降解;潑灑有機酸類解毒劑降解水體中殘毒,放苗后及時潑灑營養類抗應激藥物護理蟹苗肝臟。
科學投餌
在飼料投喂上,建議使用營養全面的優質飼料,也可在飼料中定期拌服保肝護膽的保健品,降低河蟹肝臟負擔,促進代謝,善于營養搭配,7-8月高溫季節補充投喂玉米、小麥等粗糧,做到均衡搭配,提高河蟹的抗病力。
定期底改
定期使用底改氧化分解有機質。控制飼料投喂量,減少飼料浪費及水體有機質的產生。養殖要科學放養,合理利用水體溶氧。魚蝦蟹類飽食情況下耗氧量大,當河蟹有缺氧預兆時,應停止投喂。在晴天中午和下午適當的打開增氧機,增強水的流動性。定期肥水調水、促進藻類的生長繁殖、維持藻類的平衡及數量,減少水體耗氧,降低池塘氧債,保持溶氧始終5mg/L以上。
針對河蟹“水癟子”病,這個沒有更好的從根源上的解決方法,只能以預防為主加強對病原體的檢測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