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顫抖病又稱環爪病,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河蟹的步足顫抖、環爪的疾病。  
     
    (一) 病原 
    多數學者認為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并且都人工復制出典型癥狀。孫學強等(2000,2002)還將人工復制發病的中華絨螯蟹除菌后,再接種健康中華絨螯蟹,同樣發病、死亡,神經組織和肝胰臟是“顫抖病”病毒的最終靶器官;將純化的病毒進行動物致病性試驗,接種石蟹(鋸齒華溪蟹)也發生顫抖病,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雙抗體夾心法進行檢測,顯示感染石蟹較對照石蟹有明顯差異。陸宏達等(1999)報道,從病蟹的鰓、心臟、腹神經節、肝胰臟和腸中均發現有病毒顆粒,直徑為28-32納米,殼粒可辨,無囊膜,不形成包涵體;病變組織細胞經席夫氏高碘酸和孚爾根染色,分布病毒的細胞漿部位均呈陰性反應,表明該病毒的核酸組成為核糖核酸,屬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貢成良等(2000)報道,病毒顆粒呈球形,無囊膜,大小為55納米;病毒核酸在l%瓊脂糖凝膠電泳中,電泳圖譜呈現3/3/4/2型,總分子量約20kb;該核酸對脫氧核糖核酸酶Ⅰ不敏感、對核糖核酸酶敏感,推測病毒核酸為雙股核糖核酸;從病毒形態、大小,病毒核酸等特性初步確定該病毒為呼腸孤病毒樣病毒。孫學強等(2000,2001)報道,病毒顆粒球形,大小為50-100納米,具類似囊膜的結構,提純的病毒顆粒具有多形性,且核酸電泳不出現明顯分節段的條帶,因此不似呼腸孤樣病毒。魏青紅等(2000,2001)報道,在患顫抖病的病蟹上,有的未檢測到呼腸孤病毒,而是有大量細菌,經鑒定為嗜水氣單胞菌,人工感染也患顫抖病而死,仔細比較不同病原引起的顫抖病,其表觀病癥確實在客觀上存在著細微的差別。徐海圣等(2002)報道,引起河蟹顫抖病的病原是豚鼠氣單胞菌,人工注射感染健康蟹(體重60-70克)0.1毫升菌懸液(每毫升含菌1.2×107個),3天內全死亡,腹腔內有少量積水,病蟹離水后步足伸直,無間隙性痙攣顫抖;對照組無癥狀、無死亡。王文等(2001)報道,類立克次體廣泛寄生于患顫抖病蟹的各器官和組織中,引起組織病變;它們特異性地寄生于病蟹各器官的肌肉和結締組織以及血細胞中,血淋巴中的小顆粒細胞是類 立克次體的主要繁殖場所和傳播載體,遺憾的是沒有進行人工感染試驗。  
     
    (二)流行情況 
    自1994年在江蘇省個別養蟹池塘中發生顫抖病后,接著在上海、浙江、安徽、江蘇以至全國養殖河蟹的地區均有發生,且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地區還在日趨嚴重。無論是池塘、稻田、還是網圍、網攔養蟹,從3月至11月均有發生,尤其是夏秋兩季最為流行;從體重3克的蟹種至300多克的成蟹均患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尤其是飼養管理不善、水環境差的地方,有的地區發病率高達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發病嚴重的水體甚至絕產。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河蟹池塘螺螄科學放養技術
- 軟殼蟹是什么蟹?軟殼蟹全身都能吃嗎?
- 河蟹養殖技術,河蟹養殖方法,河蟹怎么養?
- 河蟹養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藥物有哪些?河蟹放養前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養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較好,太深有什么壞處?
- 別讓快到手的錢財毀于最后沖刺這一段,螃蟹上市前關鍵管控預警
- 【技術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養殖管理要點
- 【技術分享】養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 九月份河蟹養殖管理
- 河蟹五殼關頭,如何爭取再沖一波?
- 一線養殖者的總結,河蟹養殖9、10月份生產管理要點
- 螃蟹出現傷亡是一天就出現的嗎?
- 河蟹池塘底質的改良辦法
- 河蟹在蛻殼期的管理要點
- 高溫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奪命水草
- 臺風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關系?
- 高溫天河蟹塘藍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殺藍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長藍藻了吧!
- 河蟹塘水體發黑塘口微缺氧怎么辦
- 同樣是螃蟹,為何吃料量相差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