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好壞直接影響到河蟹等水產養殖品的生長和發育
編輯: 時間:2017-06-16 瀏覽:
水質好壞直接影響到河蟹等水產養殖品的生長和發育。所以說養蟹先養水。
        
1.及時調節水位。要把握“春淺、夏滿、秋適當”的原則,分三個階段進行水位調節。3~5月份水深掌握在0.5~0.6米,6~8月份控制在1.2~1.5米(高溫季節可適當加深水位),9~11月穩定在1.0~1.2米。特別要注意河蟹蛻殼期間應保持水位的穩定。換水時先排除池底老水,后灌入外河新鮮水。每次換水量控制在池水的1/5,加水應選擇在凌晨或上午進行,不宜在傍晚加水。
        
2.及時調控水質。水體溶氧應常年保持在4.5毫克/升以上,pH穩定在7.0~8.5之間,分子氮小于0.02毫克/升、亞硝酸鹽小于0.2毫克/升、硫化氫小于0.1毫克/升。如有下列情況,需要換水或采取其它措施:pH日波動幅度大于0.5,pH小于7或pH大于9;池水透明度大于70厘米或過于渾濁而小于20厘米;池水顏色顯著變暗,無機懸浮物的數量增加,池塘水面出現穩定的泡沫,有機物多而耗氧量增加;動物浮頭,池塘底質發黑。
       
3.及時保護和控制好水草。按照不同生長期控制水草的覆蓋率。春季占20~30%,夏季占50~60%,秋季占30~40%,水草過少時,應適當進行補種或移栽,水草過多時,應及時采取割茬清除、緩慢加深池水、增加池底溶氧等技術措施。水草應控制在水面向下20~30厘米為最佳。水草應注意防枯萎、爛莖、變黃、爛根、粘泥、瘋長等,具體情況應采取相應技術措施及時加以處理。
        
4.及時改良底質。底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水質變化情況,如底質惡化,再采取什么措施,水質都難以調節好。在生產中,底質管理往往容易被忽視,必須養成定期(每隔7~10天)使用底質改良劑的習慣,管理好底質,水質就容易管理好。
        
5.及時觀察水色和測定水質理化指標。水質通常可通過水色來反映,常見優良水色如茶褐色、黃綠色、淡綠色、翠綠色等,常見不良水色如白濁水、清色水、渾濁水、油污浮沫水、暗綠色及墨綠色、黑褐色及醬油色水。水質不良除了在水色上得到直觀的體現外,還可通過儀器測定在水質指標上如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等反映出來。若水質指標發生變化,應做適當的調整。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河蟹池塘螺螄科學放養技術
- 軟殼蟹是什么蟹?軟殼蟹全身都能吃嗎?
- 河蟹養殖技術,河蟹養殖方法,河蟹怎么養?
- 河蟹養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藥物有哪些?河蟹放養前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養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較好,太深有什么壞處?
- 別讓快到手的錢財毀于最后沖刺這一段,螃蟹上市前關鍵管控預警
- 【技術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養殖管理要點
- 【技術分享】養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 九月份河蟹養殖管理
- 河蟹五殼關頭,如何爭取再沖一波?
- 一線養殖者的總結,河蟹養殖9、10月份生產管理要點
- 螃蟹出現傷亡是一天就出現的嗎?
- 河蟹池塘底質的改良辦法
- 河蟹在蛻殼期的管理要點
- 高溫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奪命水草
- 臺風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關系?
- 高溫天河蟹塘藍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殺藍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長藍藻了吧!
- 河蟹塘水體發黑塘口微缺氧怎么辦
- 同樣是螃蟹,為何吃料量相差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