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料與方法
1.池塘條件:面積一般2至3畝,池深1—1.5米,池形長方形,南北窄,東西長。池底中間設有一溝槽,東西向,東為進水處,較淺;西為排水處,較東端深0.6米,便于排干池水。池埂坡比1:3,坡上用50厘米塑料板作為防逃欄,并埋入土深15厘米,用水泥樁固定。外河排灌方便,水質清晰。
2.清塘消毒:池塘于3月初干池曝曬1個月,4月中旬即進水30厘米左右,每畝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漿全池潑灑。10天后每畝再用漂白粉60千克帶水全池潑灑,徹底清塘消毒。
3.種植水草:在離池邊3至5米處種植三條東西向、寬2米的水花生草帶,用竹樁和塑料繩固定,草帶間距2米,在未種水花生草帶的地方再種植伊樂藻。伊樂藻草墩間距1.5米,這樣植草面積占整個池塘水面的80%以上。
4.蟹苗放養:5月中旬放養大眼幼體,平均每畝1.5千克,大眼幼體選擇活力強,大小均勻,老嫩一致,光潔度好的優質大眼幼體。
5.飼養管理
(1)投飼管理大眼幼體放養時,因池中有大量浮游生物,
一周內無須投飼待至三期開始投飼。進入7月高溫季節,采用隔天投飼的辦法進行控飼,并投喂天然餌料浮萍,到8月下旬后投足顆粒飼料。
(2)水質調節大眼幼體放養后三周開始調節水質,一般7至15天調節一次,先加注,后調換。間隔時間先長后短,具體視水質肥瘦而定,每隔20天用一次生石灰全池潑灑,用量為20公斤/每畝。
(3)提高溶氧進入7月份,視天氣狀況,用增氧劑適當給蟹種培育池增加溶氧,改善池中生態環境,每畝每次用粒粒氧500克。
(4)病害防治大眼幼體放養后,每隔15至20天用聚維酮碘帶水全池潑灑,進入7月份,每隔20至25天用纖蟲凈Ⅱ號全池潑灑一次,防治寄生蟲及病菌,餌料中伴些大蒜素,防止腸炎病。
6.清除早熟蟹:9月中旬后,采取夜間巡塘,在塘邊用燈照捕捉早熟蟹,配合用地籠收捕二齡蟹,捕捉時間將近20天。
7.堆草捕捉:12月下旬,將水花生草帶分割成每堆直徑1至2米、高0.5至0.8米的草堆40至50堆,1月份開始用抄網抄捕,并用地籠網張捕,起捕率達80%,最后干池捕捉。
二、討論與小結
1.蟹種培育達到優質高產的目標,與苗的質量、放養量、水草種植量、水質管理、投飼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有關,其中關鍵是苗的質量、水草栽植量及病害防治(包括徹底清塘)。
2.蟹苗放養密度必須根據池中水質及水草資源量而定,放養密度控制在每畝1至1.5千克較好,過多會造成水體溶氧低,水質易肥,蟹種出塘規格偏小等;過少易產生早熟蟹過多。
3.水草栽植量過少對蟹苗成活率影響較大,蟹苗在培育池中的蛻殼次數較多,每次蛻殼其生命受侵害的風險較大,因此用種植大量的水草來營造良好的安靜的蛻殼環境是提高蟹苗成活率的關鍵。
4.合理調節投飼品種、結構及投飼量,對提高蟹種規格及控制早熟蟹的產生有較大的作用。在養殖中后期用水草、浮萍等天然植物餌料適當補充,能用效地控制蟹種早熟,同時,能提高蟹種的規格及產量。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河蟹池塘螺螄科學放養技術
- 軟殼蟹是什么蟹?軟殼蟹全身都能吃嗎?
- 河蟹養殖技術,河蟹養殖方法,河蟹怎么養?
- 河蟹養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藥物有哪些?河蟹放養前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養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較好,太深有什么壞處?
- 別讓快到手的錢財毀于最后沖刺這一段,螃蟹上市前關鍵管控預警
- 【技術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養殖管理要點
- 【技術分享】養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 九月份河蟹養殖管理
- 河蟹五殼關頭,如何爭取再沖一波?
- 一線養殖者的總結,河蟹養殖9、10月份生產管理要點
- 螃蟹出現傷亡是一天就出現的嗎?
- 河蟹池塘底質的改良辦法
- 河蟹在蛻殼期的管理要點
- 高溫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奪命水草
- 臺風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關系?
- 高溫天河蟹塘藍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殺藍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長藍藻了吧!
- 河蟹塘水體發黑塘口微缺氧怎么辦
- 同樣是螃蟹,為何吃料量相差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