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體培育是指幼體破膜(Z1)至大眼幼體(M)出池階段,約需18-22天。此階段是育苗生產最關鍵的階段,也是最緊張的時期,因此,必須一切工作服從于育苗,后勤物資供應要確保育苗的需要,育苗車間應晝夜安排人員值班,經常檢查各項設備的運轉情況,并落實以下技術措施
幼體培育階段的控溫
    幼體發育的快慢與溫度有直接關系。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水溫越高,幼體發育越快。溫度低于18℃,幼體變態時間拉長,易感染疾病。溫度高于26℃,幼體發育快,但身體纖弱,抗病力弱,幼體成活率低。因此,河蟹育苗期間溫度應控制在20℃-25℃之間,最高不得超過22℃-25℃,每天升溫不超過0.5℃。在生產實踐中,為了縮短生產周期采用溫度上限是可行的,但有的單位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一味實行高溫育苗,溫度長期控制在25℃以上,這樣育出的蟹苗養殖成活率低,對客戶不利,因此,高溫育苗不宜提倡。
人工海水的配制
海水配制
河蟹具有生殖洄游——降河洄游的習性,降河到江河口進行生殖,因此決定了人工育苗需采用半鹽水。
人工配置海水的方法
先測定本地淡水水源的水質化學成分。測定配水原料的純度和含量。進行計算,校正配方原料的用量,以滿足配方中主要成分的適宜值,在技術上允許的適度可進行經濟分析,確定配料用量。逐一溶解。充分攪拌,以防水體內溶解不均。進行沉淀。提取上層清液,入貯水池備用
化學成分最適含量
鹽度14,鈣200毫克/升,重碳酸鹽120- 140毫克/升,鎂500毫克/升,鉀200毫克/升,硫酸鹽1000-1200毫克/升,銅、鋅、銀0.01毫克/升以下,鐵0.02-0.2毫克/ 升,碘0.02-0.1毫克/升。具體配方是:海水14克/升,氯化鈣0.4克/升,硫酸鎂2.8克/升,氯化鎂2.2克/升,氯化鉀0.4克/升,三氯化鐵0.1毫克/升。若人工配制的海水PH低于7時,可用生石灰調節至微堿性,一般用量為50-100毫克/升。
幼體餌料投喂 
Z1之前      
幼體的生物餌料主要是單胞藻類、輪蟲、鹵蟲等,代用餌料主要是蛋黃、蛋羹、魚糜漿以及各種懸浮微粒餌料等,只有在活性餌料不足時,輔助投喂,代用餌料應盡量少投,過量容易敗壞水質。蚤狀幼體隨著個體發育變態,攝食方式由濾食性轉化為捕食性,由被動攝食轉為主動攝食,食物也由植物性轉以動物性為主。Z1在孵出后不久就能捕食輪蟲,在孵出后10小時左右就可捕食鹵蟲無節幼體。 
Z1到Z4      
在育苗生產中一般的餌料組成是這樣的:Z1期以單胞藻類為主,Z1期末就應搭配適量的輪蟲和剛出膜的小鹵幼;Z2期就應以輪蟲和初出膜的鹵幼為主,但要搭配適量單細胞藻;Z3期以鹵蟲無節幼體為主,但要搭配輪蟲;Z4期以后,可主要投喂鹵蟲無節幼體;大眼幼體期則不同于藻狀幼體期,其攝食方式和游泳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大眼幼體性情兇猛,食量較大,自相殘殺非常厲害,這時的餌料一定要投足,應以鹵蟲成蟲或新鮮魚糜、肉糜、懸浮餌料為主,不足時再搭配一些蛋羹。
單胞藻的投喂      
單胞藻在水中需要保持一定的密度。其密度大小與個體生長發育和其它餌料投喂有關,一般為10萬-20萬/毫升。北方密度較大,Z1為30萬/毫升,Z2為20萬/毫升,Z3為15萬/毫升,Z4為10 萬/毫升,Z5為8萬/毫升。單胞藻在水中具有多種作用:一是作幼體基礎餌料;二是經光合作用能增加水體溶解氧;三是能降低水中的氨氮,穩定水質,維護良性生態循環。單胞藻的作用是輪蟲、鹵蟲等動物性餌料和代用餌料所不能替代的,因輪蟲、鹵蟲也要食單胞藻,在育苗水體中維護一定密度的單胞藻是必要的。在單胞藻合理密度的環境中,培育的幼體活力強,變態整齊。從Z1至淡化前的大眼幼體均需維持一定密度的單胞藻。
注意      
餌料投喂量視幼體的攝食情況酌情增減,平時要注意觀察,一要觀察水中有無殘餌,二要觀察幼體的腸胃飽滿程度(結合鏡檢)。投餌的原則是少投、勤投,一般每日的餌料分10-12次投喂。收購的輪蟲要用清水沖洗干凈,也可用20毫克/升高錳酸鉀浸泡10-15分鐘,剛孵出的鹵蟲無節幼體要將殼分離干凈,再用清水沖洗干凈投喂。鹵蟲成蟲多為死體,投喂時應首先清除鹵蛆、水綿等雜質,然后用清水沖洗,直至流出清水,剛開始投喂時(大眼幼體1日齡),應用刀剁一遍或切肉機切一遍,避免個體過大,下沉較快,幼體利用率不高。鹵蟲成蟲不宜速凍,因速凍時,鹵蟲體液結晶,穿破體壁,溶化時隨水流出,只剩一層皮膜,利用率降低。鮮活餌料應保持新鮮,如發現變質、有異味的餌料,應立即停喂。豆漿、蛋黃均為代用餌料,下沉速度較快,且在水中不易觀察,一定要少投或不投,投喂時應盡量用較細的篩絹過濾,并注意潑灑均勻。
幼體培育中的換水操作 
換水要求      
天然海水育苗,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管好蓄水池、沉淀池。蓄水池一般較大,幾畝、十幾畝或幾十畝,對于用過的舊池,要徹底清淤之后使用,以免有機質過多,水溫升高,富營養化。蓄水池(幾畝、十幾畝)至少有3-5個,這樣可輪流納潮進水,以防水質老化,納水后也要時時觀察水情變化,并作出相應對策。即使納進的是新水,在育苗之前還需進行嚴格處理,其中包括水溫、鹽度、PH調整、消除或降低水體中超量金屬離子以及清除水中有害生物等。處理方法除海水沉淀外,還需過濾(網濾或砂濾)、添換水、充氣及使用 EDTA鈉鹽等,必要時也需進行海水消毒。
注意事項      
(一)育苗期間必須每天換去部分老水,同時加入部分新水,以保持水質清新。換水的方法是:采用尼龍篩絹做成網箱,網箱固定在鋼筋焊成的鐵架內,放入育苗池中,再用膠管插入網箱內虹吸排水。網箱的目數應根據幼體的生長及時更換,依次為80目、60目、40目,日換水量隨幼體的生長及水質的變化不斷調整。換水時應勤檢查網箱有無破洞,漏苗。
    (二)換水一般宜在清晨或傍晚投餌前進行,以防餌料散失。
    (三)幼體小,游泳能力差,由于吸力,幼體容易貼在換水網箱的網目上,應及時從網箱內向外潑水,將貼壁的幼體沖入水中,否則時間一長,這部分幼體就會窒息死亡。
    (四)待池水排至預定數量后,應立即加進等量的新水,并保持水溫、鹽度相應一致,同時注意補加EDTA或其他藥物。
    (五)在淺池換水時,要嚴防換水網箱觸底或牽動池底充氣管,造成池底污物泛起,引起全池幼體受污染中毒。
    (六)幼體在小的時候,因游泳能力較差,排水時很容易貼在網箱外側,應及時將這些幼體沖進池內,否則,時間過長易窒息死亡。
    (七)水排至規定的數量后,應立即加進新水,加水時應保持溫度、鹽度相對恒定,同時注意補加有關藥物。
幼體培育中的倒池操作 
倒池要求      
倒池就是將一個池中的河蟹幼體移入另一個池中,使得水質和底質得到根本的改善,提高育苗成活率和蟹苗質量。倒池多易傷苗,所以應適時得法。
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時必須倒池      
(一)當蚤狀幼體發育至Z5時。此時池底污物堆積較多,形成有害底層,易導致幼體大量死亡。此時的幼體相對“老”一點,適應性強,驅光性好,倒池成功率大。   
    (二)當發生聚縮蟲病時。用藥物治療,雖有明顯效果,但水體生態平衡被破壞,水質不穩,易導致水質惡化,因此在用藥后,應及時進行倒池。
   (三)當出現“泛池”時。“泛池”是指池塘中發現大量白色或黑色粘結物泛起或水質突然惡化。此時要立即使用0.2-0.5毫克/升的高錳酸鉀緩解一下,另外就要迅速倒池。
    (四)當出現不明原因死亡時。在診斷出原因前立刻進行倒池來實施“急救”。
倒池方法  
    溢水法:一般在相隔兩池間使用。將移入池清洗消毒后,加入移出池的原水30-40厘米,加新水至1米深左右,調節鹽度和水溫。將溢水網箱放入移出池邊的下水道中(溢水網箱由外箱、網架和網箱組成。外箱為方形,高度30厘米,口面0.2平方米左右,長寬尺寸以能夠放入下水道,便于在下水道中操作為準。內置一方形網架,架高40厘米,以能放入外箱為準。架上套一網箱,網箱必須緊繃在網架上,否則會造成死亡,網目大小根據幼體大小選用,一般用80目或60目篩絹),以燈誘法虹吸幼體至網箱中,然后帶水移入新池。
    燈誘法:一般在相鄰兩池間采用。倒池正常安排在Z3、 Z4、Z5變態后的第二天進行。將準備移入的池子洗刷干凈并消毒,加入過濾后的新水,保持平均水位30-40厘米,水位最低處不少于10厘米。調試鹽度與準備移出的池子相同,鹽度差控制在2以內。調好鹽度后開始加溫,兩池溫度應盡可能接近,相差不宜超過1℃。在移出池上接一只1000-2000瓦的碘鎢燈,燈頭距水面30厘米左右。減少充氣量,照亮5分鐘后,即用虹吸管開始吸苗(注意虹吸管一頭不能觸及移出池的池底,以免泛底造成損失;另一頭要平放在移入池的池底,以免水流直沖池底造成幼體損傷)。當燈光下沒有成群蟹苗后,可停氣兩分鐘,以便蟹苗聚集后再行充氣。停氣時間不宜過長,否則蟹苗會集中下沉,造成損失。如此往復,直至兩池水面基本相平。用此法一般可移出95%以上的蟹苗,余下部分可通過放水收集。
    放水法:一般在相隔兩室倒池時使用。將移入池清洗消毒,加水80厘米左右,調節鹽度和水溫。將移出池水位降至60厘米左右,打開排水閥,讓苗從集苗道排出,在集苗池用集苗網箱收集,然后帶水移入新池。
注意事項      
在實際生產中,三法同時使用往往效果更好。在大眼幼體變態兩天以后,如遇到緊急情況,也可用抄網直接撈取幼體至新池中,以實現倒池的目的。如要利用倒出池,則在幼苗出池后,經清底沖洗消毒再放水放苗。倒池后應立即投喂餌料,每一次投餌量可達正常投餌量的1.5-2倍,同時施用2毫克/升的土霉素(或其他抗菌素藥物)于水體中,以避免移池過程中幼體形成的傷口受到感染,第二天早晨加注新水至正常水位即可轉入正常管理。
幼體培育中的充氣操作
充氣應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1) 在育苗期間,每分鐘內應有占水體1%-1.5%的氣量進入池水內,因此,鼓風機的規格應根據育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河蟹池塘螺螄科學放養技術
- 軟殼蟹是什么蟹?軟殼蟹全身都能吃嗎?
- 河蟹養殖技術,河蟹養殖方法,河蟹怎么養?
- 河蟹養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藥物有哪些?河蟹放養前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養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較好,太深有什么壞處?
- 別讓快到手的錢財毀于最后沖刺這一段,螃蟹上市前關鍵管控預警
- 【技術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養殖管理要點
- 【技術分享】養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 九月份河蟹養殖管理
- 河蟹五殼關頭,如何爭取再沖一波?
- 一線養殖者的總結,河蟹養殖9、10月份生產管理要點
- 螃蟹出現傷亡是一天就出現的嗎?
- 河蟹池塘底質的改良辦法
- 河蟹在蛻殼期的管理要點
- 高溫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奪命水草
- 臺風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關系?
- 高溫天河蟹塘藍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殺藍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長藍藻了吧!
- 河蟹塘水體發黑塘口微缺氧怎么辦
- 同樣是螃蟹,為何吃料量相差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