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t799u"></tbody>
  •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養蟹

                無公害螃蟹養殖技術要點

                編輯:  時間:2017-06-16   瀏覽:
                近年來,河南省三門峽市漁業管理部門緊緊圍繞“漁業增效、漁民增收”這個中心,堅持以發展“特色化、綠色化、品牌化、優質化”水產品養殖為重點,以抓新品種引進和新技術推廣為突破口,積極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和漁業科技創新工作,使全市的水產養殖業得到健康、持續、高效、穩步的發展。目前,全市名優特新水產品產量已達到總產量的 40%以上,有效地提高了水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特別是無公害河蟹的養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養殖面積達到4000畝,每年可生產優質無公害河蟹 80噸,實現產值320萬元,凈利潤達到120萬元,河蟹養殖已成為廣大漁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現結合我市盧氏、靈寶、開發區等縣(市)區河蟹養殖的一些經驗,介紹一下無公害河蟹養殖的技術要點,以供養殖戶參考。

                     1 場地選擇

                     1.1水源充足,水質適用
                     河蟹養殖只要水質適用,水量豐足,一般均可用為水源。如附近有工業廢水排放,必須引起重視,必須對水質加以分析,看看有無對河蟹有害的物質。水質重點考慮的關鍵是控制關鍵點(ccp),可能的危害包括化學污染和生物污染。水產養殖業對廢水的標準已由WTO提出,這些準則可以作為水質的臨界限值。根據我國《漁業水質標準》、《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1--2001)》標準確定水質是否適用。在充分收集當地的水文、氣象、地形、土質等有關資料的同時,要充分結合各季節養蟹生產注、排水措施,確定水源水量是否足用。

                  1.2 地勢適當,交通便利
                  不應片面追求平坦開闊而占用良田,盡可能選用無工廠、無污染的湖庫岔來建設連片的河蟹無公害養殖基地。這樣的地形,符合發展無公害養殖的原則,既能充分利用地勢,做到自流排灌,又能收到節約投資,事半功倍之效。建場地點的土質,應保證建于其上的養蟹池底部不漏水,挖用的土料,應適于建造堅固的堤壩,不滲漏坍塌。建場的地點,不宜選在距離交通線過遠的地方,以利養殖物資及養殖產品運進運出。

                  2 池塘建造

                  2.1 面積
                  池塘人工飼養也應選擇較大的水面。面積大,受力作用也大,能自動增氧,有利于上下水層的對流,改善下層水的溶氧條件,有助于底層有害的氣體及時逸出,一般以1公頃左右的池塘較適宜。

                  2.2 水深
                  飼養河蟹池塘需要一定的水深和蓄水量,池水較深,容水量較大,水溫不易改變,水質比較穩定,不易受干旱的影響,對河蟹生長有利。但池水過深,對河蟹和水草的生長是不適宜的。實踐證明,常年保水0.5—1.5m水深較適宜。蟹池的排灌設施要完善,做到高灌低排,排、灌分開,每口蟹池水能灌得進,排得出,不逃蟹,旱澇保收,穩產高產。

                     2.3 地形
                     地形以東西向長方形為好,有利于飼養管理和拉網操作,日照長、受風面大。

                  2.4 防逃
                  河蟹攀爬十分迅速,有很強的逃逸能力。通常養蟹池中一根蘆葦、樹枝或一個小洞,均能成為河蟹外逃的通道。常有數只在防逃墻邊搭“蟹梯”,以利地其它蟹逃跑。因此,必須在成蟹池四周要有牢固可靠的防逃設備,以防河蟹外逃,一般用水泥防光墻、鈣塑板、鐵皮、尼龍薄膜、玻璃、油毛氈等,從而達到防逃目的。

                  3放養準備

                  3.1 清塘消毒
                  在養蟹池中,常有野雜魚、水蛇、水鼠、水生昆蟲和各種病原體等有害生物,它們不僅消耗水中的溶氧,而且有些會侵襲河蟹、爭奪飼料,故應進行清池。目前常用的清池消毒藥物主要有生石灰、漂白粉、茶粕等。清池一般在蟹種放養前10--15天進行,清池方法有干法清池和帶水清池兩種。如用生石灰,干法清池,每公頃用量為975—1125kg,溶化后全池潑灑。生石灰清池不僅能殺滅水中有害生物,而且能改善池底土質和增加水中鈣的含量,這對河蟹的生長發育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清池前還要清除池邊的雜草,挖出過多的淤泥,以保持蟹池清潔衛生。

                  3.2 種植水草
                  水草既是河蟹棲息、避敵蛻殼的場所,也有凈化水質的作用,同時還是河蟹喜食的好飼料。在清塘消毒后,池水保持在20--30cm,待水溫逐步回升,清塘藥物消失后,即行種植水草。

                     3.2.1 水草品種
                     主要有輪葉黑藻、伊樂藻、苦草等沉水生物。從水草的品質來看,選擇輪葉黑藻、伊樂藻為好,苦草次之;從生長季節方面來看,以伊樂藻為佳,以春秋季為最佳生長季節,可以早種植、早生長,從而可以早放蟹種,盡早飼養管理。

                  3.2.2 種植方法
                  輪葉黑藻、伊樂藻以無性繁殖為主,以采取切莖分段扦插的方法,每公頃用草量150--250kg,行間距1--1.5m全池栽插;苦草是典型的沉水植物,其種子細小,插種前先用水浸泡10---15小時,用擦板搓出草籽,將草籽用泥土拌勻,潑灑即可。既可撒播又可條播,每kg草籽播種0.5公頃。

                  3.2.3 種植時間
                  輪葉黑藻、苦草在3月。伊樂藻在清塘后或早春。水草種植前,每公頃施用30--45kg復合肥作為基肥,讓其快速生長。

                  3.2.4 覆蓋率
                  水草覆蓋率可達30%--35%,以滿足河蟹的生活習性。種植輪葉黑藻、苦草等沉水植物的池塘,則需在池塘四周池邊1m處設置水花生帶,寬度2m。水花生帶設置,在蟹種放養后進行。

                  3.3 投放螺螄
                  活螺螄肉味鮮美,河蟹喜食,是較理想的優質天然飼料。同時螺螄主要攝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可有效降低池塘中浮游生物含量,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利于河蟹生長;螺螄的價格較低,來源廣泛,可明顯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經濟效益。在6一7月開始大量繁殖仔螺螄,仔螺螄不但鮮嫩,而且營養豐富,利用率較高,河蟹更喜食。池塘投放螺螄時應該注意進行消毒處理,可用強氯精殺滅螺螄身上的細菌、原蟲,投放時應得螺螄洗凈,一般養蟹池塘每公頃投放2000-- 3000kg螺螄。

                     4 苗種放養

                  4.1 蟹種選擇
                  選購蟹種要以長江天然苗培育的蟹種或長江水系親蟹人工繁育苗種培育的扣蟹為最好,蟹種要規格齊全,體質健壯,附肢齊全,無病無傷,爬行活躍敏捷,身上無附著物,同一批選購的蟹種要放入同一池塘或圍網中。

                  4.2 放養方法
                  嚴格把好放養關。配套培育的幼蟹如采取三級放養,可于春季前后放入大池;采取二級放養,可在蟹苗放養20余天、蛻殼兩次后從蟹苗培育池移人成蟹池。具體做到:“一區”、“三改”、“三適”。“一區”,即設置蟹種暫養區,用網圍一塊養殖區,為大塘面積的1/10---1/5,將優質蟹種放入其中強化培育,待大塘的水草長至占整個塘面50%以上、螺螄已繁殖一定的數量再放人大塘飼養;“三改”,即改冬放為春放,改小規格為大規格,改外蟹種為自育蟹種;“三適”,即適當的放養規格、適當的放養時間和適當的放養密度。放養規格一般掌握在每kg80----120只,放養時間宜早不宜遲,放養蟹種要求80%以上為自育蟹種。生產實踐證明,自育蟹種的成活率、抗病力及長成規格明顯優于外購蟹種。蟹種放養前先用6mg/L的高錳酸鉀藥液浸泡10--15分鐘,再放入暫養區。

                  4.3 放養密度
                  對于水源充足、飼料豐富、飼養管理較好的池塘,放養密度一般控制在1只/m2左右。

                  4.4 放養時間
                  一般掌握在2月底至3月。蟹種放養,宜選擇天氣晴暖、水溫較高時進行,以保證放養的成活率。

                     5 飼料投喂
                     飼料是養蟹的物質基礎,整個生長階段,一方面可利用池塘中人工培育的水草和其他飼料生物,另一方面大部分飼料還需要人工投喂。

                  5.1 飼料來源
                  主要從兩方面人手:一是水草、螺螄等基礎飼料的培育,二是人工投喂飼料。水草種植覆蓋率一般都在70%左右,螺螄在清明前后,投喂每公頃4500kg左右,8月份補充一次投放每公頃1500kg。在人工投喂上,按照“前期精,中間青”,“葷素搭配、青精結合”的科學投飼原則和“四定”、“四看”的科學投喂方法進行人工投飼管理。前后期以動物性飼料和河蟹顆粒飼料為主。中期以植物性飼料和水草、南瓜為主。堅持做到不投喂變質的飼料,及時撈取殘渣剩飼。

                  5.2 科學投飼
                  首先要注意飼料質量。要求使用全價飼料代替鮮活飼料。配合飼料要求營養全面、成本低、飼料系數低、使用方便、誘食性好、不污染水質。其次要注意飼料投喂地點。投飼地點要適當,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經常對投飼點進行消毒。第三要確定合理的投喂時間與次數。在傍晚適當多投一些。一般來說,少量多次的投喂方法是值得推廣的。在疾病暴發的季節可適當減少投喂的次數。第四要確定合理的投喂量。根據不同規格、不同的養殖季節、不同的氣候、不同的環境條件以及養殖狀況來確定。注意不要使河蟹吃得太飽,也不要使其因攝食量不足而影響生長。在疾病的暴發季節,要適當減少投飼量,一般為平時的80%左右。

                     6 病害防治

                     6.1 調節水質
                     整個養殖期間應采取“三調”措施。調新:即注換新水,5--7天注水1次,10--15天換水一次,高溫季節每天注水6--9cm,315天換水—次。調優:即調節pH,將pH值控制在7.5—8.5之間。采用生石灰,每10--15天一次,用量每公頃每m水體深150kg,不但提高pH值,同時增加水體鈣離子濃度,供給河蟹吸收。調活:即施用光合細菌調活水體,每公頃用量75—90kg,每半月施用一次,拌土底施或用水稀釋全池潑灑。通過這三個調節,具體要求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透明度40cm以上,pH值7.5以上,真正達到“清、新、嫩、爽”的目的。調節水質的同時,還須調控水位,按照“前淺、中深、后穩”三個階段來進行。3--5月水深掌握在0.5--0.6m,6--8月控制在1.2--1.5m,9—10月穩定在1m左右,高溫季節適當加深水位,以防水溫過高,影響河蟹蛻殼生長。

                  6.2 加強防病
                  河蟹疾病的防治,必須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堅持以生態防治為主,藥物防治為輔大力推廣河蟹生態養殖技術,達到不生病或少生病,不用藥或少用藥的目標。即使用高效、低毒、無副作用或副作用小的藥物進行輔助防治。使用的主要藥物有生石灰、二氧化氯、強氯精、硫酸鋅、中草藥等。用量標準:生石灰每公頃1O---15kg,化水潑灑;二氧化氯每公頃3kg,化水潑灑;硫酸鋅0.2g/m3,化水潑灑(均為1m水深用量)。中草藥每百kg飼料添加1- -1.5kg,制成藥物
              1. <tbody id="t799u"></tbody>
              2.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3.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粉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