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繁苗是指在1月至3月以內,抱卵蟹孵幼培育出的大眼幼體。現將河蟹早繁苗培育中的幾個問題,整理分析如下。
1、培育好親蟹
1995年江蘇省阜寧縣蟹苗場第一批早繁育苗,從河蟹交配受精,移入育苗室強化培育,經胚胎發育,到幼體孵出,總的天數為30天左右,每日孵幼數量極少,不能同步集中孵幼。經鏡檢:卵粒胚胎發育,蟹與蟹之間有較大差異。就是同一母蟹體腹中的卵粒,胚胎發育程度也不一致,也就是說各發育階段發育程度差異很大,有心跳期,有眼點期,孵幼不同步。孵幼期長達23天之久,天數拉長,孵出幼體的體質相對較弱。可見抱卵蟹胚胎發育不完全、孵幼期過長,則發育變態不齊且育出的蟹苗成活率低。
相反,河蟹胚胎發育完全,孵幼同步集中,孵幼期短,成活率高且幼體健壯。阜寧縣蟹苗場第二批于1995年2月7—14日孵幼,孵幼期8天,從卵粒受精至孵出 Zl經歷52天,孵出的幼體有活力,發育變態較齊,所育出的蟹苗數量較多。又如天津大港油田名優特水產養殖基地第一批育苗,其孵幼期是1997年2月19—25日,孵幼期7天,從受精至孵出 Zl幼體歷經69天,孵出的幼體健壯,發育程度很好,培育的蟹苗數量多。兩個年份中3月份兩育苗場均進行了大批量育苗,其胚胎發育都在80天以上,孵出幼體體質更好,數量更多。因此,生產上河蟹交配受精以后,要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好抱卵親蟹,抱卵蟹最好在低溫3℃—6℃的水體中過渡一段時間,模擬越冬期,使胚胎處在相對靜止狀態,更有利于孵幼育苗。
2、保證活體餌料供應
2.1開口餌料 角毛藻、金藻、扁藻、小球藻等單細胞藻類,輪蟲及鹵蟲無節幼體等活體生物均是河蟹 Zl期的較好開口餌料,同時又可凈化與穩定育苗水體水質,從而提高 Zl—Z3幼體前期的發育變態率。早繁育苗期室外海淡水水溫在一10℃到0℃范圍,為確保餌料投喂,應事先培養好活餌料。蚤狀前期,水體內餌料的密度控制在10萬個/毫升,不可缺少。
2.2適口餌料的投喂 是指 Z4幼體以后,適口餌料的投喂。從 Z4幼體開始,Z5,M(大眼幼體)階段,幼體日益增長,食量加大。在餌料緊缺匱乏時同類相互殘殺嚴重,所以在這階段餌料供應要做到適口適時適量。培養大型鹵蟲,數量需要多,難以確保供應,成本開支較大。到沿海購買橈足類貯存備用,經濟實用,完全適合早繁苗的投喂。
3、強化管理
早繁育苗期間,氣溫、水溫低,光照弱,活體適口生物餌料緊缺,因此育苗管理上和常規育苗(四、五月份育苗)的管理有所不同,具體要求:①為了減少水質污染, Zl開始就要換水。換水量比常規育苗同階段增加 1倍以上,Z4階段,視污染程度,隨時倒池,同時餌料的投喂要適量。②早繁苗的幼體密度,一般控制在20萬尾/立方米左右,密度不宜太大。②育苗水體換水溫差控制在0.5℃左右。
二、 早繁苗目前尚沒有確切的定義。我們認為4月20日出池的蟹苗(長江中下游地區),培育幼蟹時尚需增加水溫,此前育出的大眼幼體可認為是早繁苗。生產上一般選用2月初至3月下旬的早繁苗培育幼蟹。出苗太早的抱卵蟹沒有經過越冬,出苗率很低,育出的大眼幼體有先天不足的現象;時間再遲則已失去早苗的優勢,幼蟹出池規格太小,直接影響成蟹的養殖。
1、下苗前的準備
1.1布水草 在池塘四周布水草,水草面積大約占池水面積l/2左右。4月份前一般只有水花生根莖,有條件的地方可在越冬前在溫室中貯備些水葫蘆或水浮蓮等根系發達的水草。如果水花生也沒有,則可用柳樹根或棕擱枝等扎把置于水中。水草等下池前須消毒,可用漂白粉或優氯凈等浸泡半小時。
1.2清塘與進水 清塘應在下苗前半月進行,每100平方米用10公斤左右生石灰和0.5公斤漂白粉溶水后全池潑灑,兩天后排干水。下苗前一周進水,進水口用60目或80目篩絹過濾,下苗前3—5天再用生石灰溶漿全池潑灑。測試池水,保持pH值在7.5左右。將水溫升至20℃左右(或與育苗場出池溫度接近)。如果是沿海的蟹苗,還應將池水鹽度調至2‰—3‰
1.3餌料準備 冬天池塘中基礎餌料非常缺乏,溫室提前加溫施用基肥是可以培育浮游生物的,但不太經濟,而且蟹苗下池后2—3天變成 I期幼蟹就不需要肥水,所以早苗培育幼蟹我們不采用肥水的辦法。目前可以準備的餌料有幾種:(2)購買冰凍橈足類;(2)購買少量豐年蟲卵,在蟹苗下池前用鹽水簡易孵化,待苗下池時孵出豐年蟲無節幼體正好投喂,(3)一種添加高穩 Vc的微囊飼料;4用l—2:1的魚糜和雞蛋蒸后經40—60目篩絹過濾 ;5豆漿和雞蛋黃。準備好這些飼料,蟹苗一下池即可投喂。
1.4藥品 蟹苗培育成 V期幼蟹過程中,因幼蟹比較嬌嫩,很容易生病,要備一些藥物預防,如供氧劑、土霉素、蟹泰等。
2、下苗后的管理
2.1蟹苗下池 蟹苗經長途運輸,鰓絲因缺水較干,不宜立即將蟹苗放入水中,防止鰓絲突然吸水過飽引起不適。應將苗箱打開,每一箱淋灑點池水或將苗箱放人池水中浸一下,過3—5分鐘再將苗放人池中。放苗密度可控制在100平方米放l一3公斤。
2.2投餌 蟹苗下池后應立即投餌。第一次投喂適當多些,投喂量約占苗重的20%—40%,以后平均每間隔4—6小時投喂一次,投喂量可減至苗重的10%—20%,直至蟹苗變態成幼蟹。蟹苗變成 I期幼蟹后生活習性隨之改變,這時只需投喂微囊餌料或魚糜蒸蛋等,投喂量根據蟹苗的變態成活率作適當調整,以投喂后l小時吃不完,2小時內沒有殘餌為最佳投量。平均6—8小時投喂一次。隨著幼蟹不斷蛻皮長大,投喂量隨之增加,投喂種類也可增加些豆餅、規子肉、螺蚌肉等。魚糜蒸蛋或蛋黃到 I期幼蟹后即可取消不用。
2.3溫度 蟹苗下池時溫度20℃左右,以后每天可緩慢升高l℃,有條件的培育池可升至25℃左右并一直保持下去。在這種溫度控制下,蟹苗下池后l—4天即可開始變態成 I期幼蟹。要求平均l—2小時測量一次水溫,每池測量4—6個點,做好記錄,如發現溫度下降,立即加溫。應特別注意的是陰雨天和晝夜間的溫差。
2.4水質控制 每天用精密 pH試紙測試池水酸堿度,如發現 pH值低于7.0,可用生石灰溶漿全池潑灑,濃度大約510ppm,不宜突然間變化太大。在大眼幼體全部變態成幼蟹前可以不換水,如水質比較穩定,也可不加水。至 I期幼蟹后每隔2—3天加注一次新水或少許換水,換水或加水量約占池水的l/5—l/8。加注的新水與池水溫差不超過±2℃。水位可慢慢升至70—80厘米。透明度控制在35—40厘米。
2.5增氧及病害防治 增氧泵在沒有特殊情況下不停。經常檢查水下的氣泡石,防止堵塞。如遇停電,全池每天遍灑2次快速供氧劑,用量為3—5克/平方米。或每天每平方米用5一10克慢速供氧劑潑灑一次。由于 I—V期幼蟹病害較多,應做好日常的預防工作。在餌料中經常添加一定量的土霉素、呋喃唑酮等,每周向池塘內潑灑蟹泰、優氯凈等,都可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另外要防止敵害生物的進入,及時捕殺進入池塘的青蛙等動物。
3、分池及起捕
3.1及時分池 當水溫控制在20℃—25℃時,從大眼幼體到 V期幼蟹約需20—25天,平均5天左右蛻一次皮,生長速度很快。如果成活率比較高,池中密度就會越來越大,易造成自相殘殺、攝食不勻、水質變壞等情況。這時就要及時分池,促使其快速生長,提高出池規格。應注意的是用作分池的池塘也應嚴格清塘,過濾進水,投入水草,調好水質、水溫等。
3.2起捕 4月底5月初,室外水溫達15℃以上,河蟹開始攝食,蛻殼。這時即可起捕出售。起捕前可停止加溫,使池內水溫與棚外水溫基本一致,以便幼蟹下塘更好的適應,前期捕撈可直接在水草上撈取,后期可干池沖水誘捕。
3.3存塘蟹控制生長 捕撈不盡的幼蟹及打洞穴居的幼蟹規格都較小,可以存塘。將塘水加深至1.2—1.5米,補充水草,適當減少投餌,3—5天投喂1次植物性餌料,如玉米、小麥、豆餅等,半個月換一次水并潑灑一次生石灰,這樣嚴格控制其生長,至年底可培育出一定數量的扣蟹。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河蟹池塘螺螄科學放養技術
- 軟殼蟹是什么蟹?軟殼蟹全身都能吃嗎?
- 河蟹養殖技術,河蟹養殖方法,河蟹怎么養?
- 河蟹養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藥物有哪些?河蟹放養前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養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較好,太深有什么壞處?
- 別讓快到手的錢財毀于最后沖刺這一段,螃蟹上市前關鍵管控預警
- 【技術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養殖管理要點
- 【技術分享】養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 九月份河蟹養殖管理
- 河蟹五殼關頭,如何爭取再沖一波?
- 一線養殖者的總結,河蟹養殖9、10月份生產管理要點
- 螃蟹出現傷亡是一天就出現的嗎?
- 河蟹池塘底質的改良辦法
- 河蟹在蛻殼期的管理要點
- 高溫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奪命水草
- 臺風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關系?
- 高溫天河蟹塘藍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殺藍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長藍藻了吧!
- 河蟹塘水體發黑塘口微缺氧怎么辦
- 同樣是螃蟹,為何吃料量相差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