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親蟹成活率的技術措施
編輯: 時間:2017-06-16 瀏覽:
    近年來,隨著河蟹養殖業的發展,育苗過程中親蟹的培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親蟹的抱卵率、抱卵量以及胚胎質量直接影響河蟹育苗的成敗。筆者通過幾年來的實踐,總結出一套提高親蟹成活率和胚胎質量的技術措施,并在育苗生產中取得成功,現將技術要領總結如下:
    一、親蟹的選購與強化培育
    親蟹最好在10月初,當水溫低于18℃時選購。選購親蟹時一定要避開養蟹多發病的地區,最好由大水面養殖區選購,并應注意異地選擇雌蟹和雄蟹,以避免近親繁殖。選擇親蟹時不要選擇大規格雌蟹做親蟹,以免親蟹催產交配后抱卵率低,在升溫催熟過程中死亡率高。雌蟹應選擇體重在90g-130g之間,腹背交接處飽滿為好;雄蟹應選擇體重在100g-150g之間,大螯強壯有力為好;雌雄比例為2-3:1比較合適。選蟹時應挑選肢體齊全完整、活力好、青背白肚、體表潔凈且無粘附物的健康二齡蟹作為親蟹。
    親蟹入池前用淡水沖洗,然后用200ppm福爾馬林浸泡30分鐘,以殺滅
蟹體所附的寄生蟲和致病菌;親蟹下池后,培育時間應在20天左右,以植物性餌料和動物性餌料相結合的投喂方式,并在餌料中添加適量的免疫多糖和Vc。
    二、親蟹的交配
    水溫12℃-14℃時進行河蟹的交配工作最好,放養密度不宜過大,應控制在350kg/畝為宜;池底最好為稍硬一些的泥底,以便雌蟹產卵時能把身體半埋進去,避免雄蟹的干擾而停止產卵;交配所用的海水鹽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經過15天即可獲得90%以上的抱卵蟹,其抱卵量平均在20萬粒/只左右。 
    三、室外土池越冬 
    實踐證明,未經過室外低溫越冬的抱卵蟹,其受精卵的胚胎發育不同步,以致造成育苗工作的失敗,因此,要把交配好的抱卵蟹揀出放到土池中進行低溫培育,以保證抱卵蟹胚胎的同步發育,并達到生理成熟。
    在管理上采取的措施有:首先,越冬池池底鋪5cm-8cm的沙,并應放置一些隱蔽物以減少抱卵蟹爬動,放養密度為50只/平方米-60只/平方米,水深保持在1.0m以上,鹽度20‰,且根據水質情況適時適量換水,以保持水質清新;其次,要堅持投喂新鮮、不變質的餌料,以沙蠶為好,并在餌料中適量添加免疫多糖和Vc,以提高抱卵蟹自身的免疫機能;最后,堅持每周施用20ppm生石灰1次,兌水化漿全池均勻潑灑,以增加抱卵蟹鈣質。
    四、室內升溫培育
    把抱卵蟹由室外土池捕出,經蟹體消毒后進入室內車間升溫培育,放養密度一般為20只/平方米,池底設置有隱蔽物,餌料以活沙蠶為主。培育用水要經過10ppm漂白粉處理,再用200目進水網袋過濾后方可使用,一般每隔3天-4天換水1次,并且清除池內死蟹、殘餌、污物。此時,水溫由8℃-12℃每天升溫1℃-2℃,升至16℃時維持,到胚胎發育至新月透明期后再升至19℃維持,直到出苗,此過程約25天,抱卵蟹成活率在90%以上。
    五、分析與討論
    1.在選購親蟹前要對養殖區多做一些調查,看親蟹是否發過病,是否患有擬阿腦蟲病。此病對親蟹的危害極大,若購回的親蟹有擬阿腦蟲病,其越冬的死亡率可高達70%。 
    2.在抱卵蟹培育的換水過程中,一定要及時調節池水的鹽度,使鹽度始終保持在20‰,且一日之內的鹽度差控制在±1‰之內。尤其當胚胎發育到新月期之前更應注意,否則鹽度忽高忽低極易造成抱卵蟹脫卵。
    3.在抱卵蟹室內培育過程中,要堅持每天投喂前吸污1次,保持水質清新。堅持“少投勤投”的投喂原則,在整個親蟹培育中,餌料始終堅持添加適量的免疫多糖和Vc,可以有促進抱卵蟹胚胎發育和提高親體免疫抗病力的功效。每天應堅持觀察抱卵蟹的攝食情況和胚胎發育的情況,如若發現問題,應及時診斷清楚,對癥采取相應措施。
上一篇:螃蟹抖抖病的成因及防治 下一篇:螃蟹雌雄分池精養新技術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河蟹池塘螺螄科學放養技術
- 軟殼蟹是什么蟹?軟殼蟹全身都能吃嗎?
- 河蟹養殖技術,河蟹養殖方法,河蟹怎么養?
- 河蟹養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藥物有哪些?河蟹放養前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養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較好,太深有什么壞處?
- 別讓快到手的錢財毀于最后沖刺這一段,螃蟹上市前關鍵管控預警
- 【技術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養殖管理要點
- 【技術分享】養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 九月份河蟹養殖管理
- 河蟹五殼關頭,如何爭取再沖一波?
- 一線養殖者的總結,河蟹養殖9、10月份生產管理要點
- 螃蟹出現傷亡是一天就出現的嗎?
- 河蟹池塘底質的改良辦法
- 河蟹在蛻殼期的管理要點
- 高溫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奪命水草
- 臺風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關系?
- 高溫天河蟹塘藍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殺藍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長藍藻了吧!
- 河蟹塘水體發黑塘口微缺氧怎么辦
- 同樣是螃蟹,為何吃料量相差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