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據河蟹生物學特性,創造優良生態條件
河蟹喜在水質清新、溶氧充足、水草茂盛、底棲生物豐富、透明度高的水域中生長生活,為此,我們緊緊圍繞改善養殖水體水質、底質條件,創造一個比較適合于河蟹生物學特鄉的養殖水域生態環境,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 選擇良好水源
要求水質清新無污染,進排水方便,水源充足,符合國家漁業用水標準。
二 徹底清塘消毒
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池塘清整;二是消毒殺菌。
池塘清整在冬季進行,首先抽干池水,凍曬一個月,鏟除過多淤泥(留淤5-10cm ,用于種植水草和培育底棲生物),檢查防逃設施,維修受損部分,維護池埂,坡比盡可能達到1:2.5-3,因河蟹夜間攝食時,大部分出現在池邊淺水處。
池塘清整工作做好后,即可進行消毒殺菌,具體做法是采用生石灰加水稀釋,全池潑灑,畝用生石灰350-400kg。
清塘消毒措施對于養殖河蟹的老池塘尤為重要,因老池塘一般與怒較深,滋生的病菌和隱藏敵害生物也較多,故必須徹底清塘消毒。
三 重視水草種植
 
    水草既是河蟹棲息、避敵蛻殼的場所,也能凈化水質,進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溶氧,同時,也是河蟹喜食的好餌料,夏季還可起到防暑降溫,促進河蟹生長的作用。“蟹大小、看水草”、“要想養好一塘蟹,先要種好一塘草”,這是河蟹養殖戶的經驗之談,也是河蟹健康養殖關鍵技術之一,主要做法是:
清塘藥物性消失后,池水保持在20-30cm,待水溫逐步回升后,即可種植水草。品種主要有輪葉黑藻、伊樂藻、苦草等沉水植物。從水草的品質看選擇輪葉黑藻、伊樂藻為好,苦草次之;從生產季節方面看,以伊樂藻為佳,因伊樂藻耐寒性強,以春秋季為蕞家生長季節,長勢最快,冬季也不死亡,可以早種植、早生長,從而可以早放蟹種,提早飼養管理。
種植方法:輪葉黑藻、伊樂藻以無性繁殖為主,采取切莖分段扦插的辦法,沒畝用草量10-15kg,行間距1-1.5m,前池栽插;苦草,又名面條草、非韭菜草,是典型的沉水植物,其種子細小,長度2-3mm,籽莖0.3mm,子粒包裹在草莢內,播種前先用水凈泡10-15小時,用擦板搓出草籽,將草籽用泥土拌均,潑灑即可。既可散播,又可條播,沒公斤草籽可播種5-8畝。種植時間,伊樂藻在清塘的冬季或早春,輪葉黑藻、苦草在3月份。水草種植前,每畝施用2-3公斤復合肥作為基肥,讓水草快速生長。
種植輪葉黑藻、苦草等沉水植物的池塘,因其萌發較遲,而需在池塘四周離池邊1米處設置水花生(喜岸蓮子草)帶,寬度2米、作為輔助措施,用來吸收水體肥力,調節水質,提高河蟹棲息、避敵蛻殼場所和遮陰降溫。
四 及時終止螺螄
螺螄是河蟹喜食的活性餌料,又能攝取池塘水體底泥、殘渣剩餌所致的有機營養物,在滿足了自己不斷生長繁殖的同時,改善了池塘底質,凈化了池塘水質,具有一舉多得的作用,具體做法:在清明前后,每畝投放螺絲400-500kg。
二、自育蟹種,合理放養,奠定良好生產基礎
首先把好蟹種自育關。大規模優質河蟹養殖必須有規格優質蟹種奠定良好種子基礎,優質的蟹中必須有優質的蟹苗(大眼幼體)提高可靠保證,我們主要采取定點育苗,自育蟹種來解決種源問題。第二把好蟹種放養關。具體做到“一區”、“三改”、“三適”。
 
“一區”即設置蟹種暫養區,用圍網一塊養殖區域,占大塘面積的1/10-1/5,將挑選的優質蟹種放入其中強化培育,待大塘的水草長至占整個塘面的50%以上,螺螄繁殖已達一定數量時,再將暫養的蟹種放入大塘飼養;“三改”,即改冬放為春放,改小規格為大規格,改外購蟹種為自育蟹種。冬季蟹種處于越冬休眠狀態,活動能力差,容易受傷,冬季放養蟹種影響成活率和回捕率,放養小規格蟹種影響年終商品規格,外購蟹種與自育蟹種相比較,經幾年的實踐證明,自育蟹種的成活率、抗病力及成長規格,都明顯優于外地購買的蟹種;“三適”,即適當的放養規格、適當的放養時間和適當的放養密度。放養規格一般掌握在每公斤80-160只,放養時間一般控制在2月底至3月份(放入暫養區時間),放養密度一般確定在450-500只/畝。蟹種放養時先用8ppm高錳酸鉀浸泡10-15分鐘后,再行放入暫養區。
    
三、科學投喂、調節水質,精心飼養管理
1、在餌料投喂上,首先注重水草、螺螄和底棲生物等基礎餌料的培養,對于水質清瘦的池塘,特別是在養殖前期和新開挖的池塘,要定期施肥,以促進水草、螺螄和底棲生物的生長繁殖。施肥的品種主要有:經發酵和消毒殺菌過的有機肥和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鈣等無機符合肥。然后加強人工投喂,按照“前后精,中間青”、“暈素搭配、青清結合”的科學投餌原則和“四定,四看”的科學投喂方法進行人工投喂管理。整個飼養過程飼料安排各有側重:前期,為蟹種放養初期,蟹種經過漫長冬季,消耗較大,必須加強營養,才能確保第一次順利蛻殼,有利于提高成活率,采用的飼養品種主要有小雜魚、蚌肉、螺螄肉和河蟹全價顆粒飼料;中期為高溫季節,不投動物性餌料,以免不利于河蟹消化吸收引起疾病,采取以水草、南瓜為主,適當搭配小麥、玉米、黃豆粕等植物性精料,以維持河蟹體內正常的新陳代謝;后期為河蟹最后一次蛻殼和增重育肥階段,此階段餌料投喂應以動物性餌料和河蟹顆粒飼料為主,適當搭配水粗糙、南瓜、山芋等青精飼料,加強營養,確保增加最后一次蛻殼次數,以利提高河蟹個體規格和產量。
在整個飼養過程中,堅持做到不投腐爛變質的飼料,并及時撈取殘剩餌,以防敗壞水質,滋生病菌。
 
2、在水質調節上,采取“三調”措施:
一是調“新”,即注換新水,5-7天注水一次,10天半月換水一次,高溫季節每天注水20-30cm,3-5天換水一次。
 
二是調“優”,即調節PH值,將PH值控制在7.5-8.5之間,采用生石灰,每10天半與餓一次,用量每畝每米水深10公斤,不但提高PH值,同時增加水體鈣離子濃度,供給河蟹吸收。
 
三是調“活”即施用光合細菌調活水體,特別是高溫季節,對養殖河蟹的老塘口施用光合細菌,對轉化吸收池底有機物分解釋放的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抑制有害細菌的滋生與繁殖,效果明顯。通過這三個調,每畝用量5-6kg,每半月施用一次,拌土底施或用水稀釋全池潑灑。通過這三個調節,使水質達到“清、新、嫩、爽”,具體達到溶解保持在5mg/L以上,透明度40cm,PH值7.5以上,氨氮0.1mg/L以下,改善了養殖水體的水質條件,對促進河蟹生長蛻殼,減少病害發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水質調節的同時,還須調控水位,按照“前淺、中深、后穩”的原則,分三個階段來進行調控。3-5月份水深掌握在0.5-0.6cm,6-8月份控制在1.2-1.5m(高溫季節許適當加深水位),9-11月份穩定在1m左右。河蟹適宜生長水溫15-30℃,最適生長水溫25-28℃,水溫在33℃以上時便停止攝食,處于半昏狀迷態。前期氣溫和水溫較低,采取淺水位有利益于養殖水體水穩的迅速提高,使河蟹盡快進入正常攝食狀態;中期高溫季節,加深水位有利于降低水溫,讓河蟹正常攝食和蛻殼;后期穩定在一個適中的水為,有利于保持正常水溫,讓河蟹有一個穩定的增重育肥、順利生長的水體環境。
 
3、在病害防治上,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堅持以生態防治為主,藥物防治為輔,積極采取“清育消毒”、“種植水草”、“自育蟹種”、“科學投餌”、“調節水質”、“調控水位”等技術措施,達到不生病或少生病,不用藥或少用的目的。即使用藥,也根據河蟹不同癥狀,采用高效、低毒、無毒副作用或副作用小的藥物進行預防。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河蟹池塘螺螄科學放養技術
- 軟殼蟹是什么蟹?軟殼蟹全身都能吃嗎?
- 河蟹養殖技術,河蟹養殖方法,河蟹怎么養?
- 河蟹養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藥物有哪些?河蟹放養前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養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較好,太深有什么壞處?
- 別讓快到手的錢財毀于最后沖刺這一段,螃蟹上市前關鍵管控預警
- 【技術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養殖管理要點
- 【技術分享】養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 九月份河蟹養殖管理
- 河蟹五殼關頭,如何爭取再沖一波?
- 一線養殖者的總結,河蟹養殖9、10月份生產管理要點
- 螃蟹出現傷亡是一天就出現的嗎?
- 河蟹池塘底質的改良辦法
- 河蟹在蛻殼期的管理要點
- 高溫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奪命水草
- 臺風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關系?
- 高溫天河蟹塘藍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殺藍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長藍藻了吧!
- 河蟹塘水體發黑塘口微缺氧怎么辦
- 同樣是螃蟹,為何吃料量相差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