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吃食為何時好時壞?
編輯: 時間:2017-06-16 瀏覽:
作者:楊峰
俗話說:河蟹長得好,先要吃的好,但“能夠吃”和“吃得好”是兩個概念,餌料蛋白再高吃不下去也是沒用,同樣的在河蟹能吃的時候老喂“粗糧”一樣長不好,因此必須兼顧餌料的質量與吃食的數量,才能培育出大規格、膏頭足的優質河蟹。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河蟹吃食狀況經常不穩定,尤其是谷雨后,溫度開始逐漸升高,許多養殖戶反映塘里出現不同程度的吃食下降情況,有的甚至不吃食,造成餌料浪費壞水。針對這一情況,建議廣大養殖戶要理性面對,分析問題,找出原因,對癥下藥,切勿盲目用藥,以免造不必要的損傷。
 河蟹不吃食或食欲下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水體溫度過高。特別是水位淺的塘口,中上層水積溫過高,導致河蟹新陳代謝能力受阻,活力差。
2)水草種植過密。水草密度過高,擠壓了河蟹活動空間,餌料喂不下去,同時晚上呼吸作用大量耗氧,進一步影響河蟹正常攝食活動。
3)底質惡化。尤其是魚塘改造塘口及未定期清塘的池子,溫度升高后底質發臭發酸,有機物發酵,耗氧產生毒素,河蟹長時間伏底體質變差。
4)慢性中毒。水中毒素(氨氮、亞鹽、藥殘、藻毒等)過高,導致河蟹慢性中毒,開始可能少量攝食,時間久了就基本停止攝食。
5)應激反應重。天氣、用藥等外部環境刺激引起河蟹應激反應,大量消耗自身營養,但食欲很差,不攝食,時間一長易誘發水癟子。
6)發病期。已經處于發病期(腸炎、黑鰓、水癟子等)的河蟹基本不攝食。
7)河蟹蛻殼。屬于正常生理現象,河蟹在蛻殼過程基本停止攝食,蛻殼后即可恢復。
防控措施:
1)正確投餌,堅持“四定、四看”原則。
2)養殖中后期使用高品質餌料,切勿投喂腐爛、發臭的小魚,以免壞水、引發腸炎等。
3)定期改底,防止水質過濃,過混,減少底部發熱、黑臭現象。老塘口建議使用衛底等強氧化性底改。
4)定期解毒,緩解中毒應激,防止毒素在體內蓄積影響攝食。
5)高溫季節每隔4-5天換一次水,保持水體溶氧充足和水質清爽。
6)提高水位,防止水體積溫過高,水草要及時打頭,疏通草路,保持水體流動。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河蟹池塘螺螄科學放養技術
- 軟殼蟹是什么蟹?軟殼蟹全身都能吃嗎?
- 河蟹養殖技術,河蟹養殖方法,河蟹怎么養?
- 河蟹養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藥物有哪些?河蟹放養前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養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較好,太深有什么壞處?
- 別讓快到手的錢財毀于最后沖刺這一段,螃蟹上市前關鍵管控預警
- 【技術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養殖管理要點
- 【技術分享】養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 九月份河蟹養殖管理
- 河蟹五殼關頭,如何爭取再沖一波?
- 一線養殖者的總結,河蟹養殖9、10月份生產管理要點
- 螃蟹出現傷亡是一天就出現的嗎?
- 河蟹池塘底質的改良辦法
- 河蟹在蛻殼期的管理要點
- 高溫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奪命水草
- 臺風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關系?
- 高溫天河蟹塘藍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殺藍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長藍藻了吧!
- 河蟹塘水體發黑塘口微缺氧怎么辦
- 同樣是螃蟹,為何吃料量相差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