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海水養殖的主導品種之一,由于其生長期適中、商品價值高,而倍受廣大養殖戶青睞。梭子蟹是啟東市漁業主導產業之一,現有養殖面積約50000畝。近幾年隨著科技入戶工程的開展,養殖水平的持續提高,新模式、新技術、新方法的不斷采用,產量、效益、安全全方位提高,促進啟東市梭子蟹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1 典型案例
1.1 梭子蟹生態高效萬畝蟹養殖區—某公司,連續七年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三豐收。三疣梭子蟹平均畝產量已達到100斤,最高畝產量已達186斤。平均畝純效益為5320元,最高畝純效益達到12670元。
2 分析與探討
2.1 池塘養殖模式的確定—零交換養殖模式。因此,養殖戶在選擇養殖模式的時候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海區環境、潮位高低、進排水條件以及自身技術等綜合因素,因地制宜,選擇適宜自身養殖發展的養殖模式:只添水不排水。
2.2 養殖理念的轉變
由于梭子蟹全人工養殖起步比較晚,對梭子蟹相關的生活習性、餌料組成、養殖技術等方面知識欠缺,2004年以前梭子蟹產量總是徘徊在較低水平,高產戶很少。傳統養殖方式采取一次性放苗、一次性起捕,不論雄蟹、還是雌蟹,只要有產量就可以有利潤。然而隨著海洋資源的衰退,外海野生梭子蟹逐年減少,再加上市場以及廣大消費者的鐘愛,梭子蟹價格逐年攀升,尤其是膏蟹(即雌蟹性腺發育率)的價格較高。因此,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開始轉變養殖理念,注重膏蟹的養殖和培育,通過加強梭子蟹交配期間及養殖后期餌料營養強化,使其產品品質得到提升,從而使梭子蟹養殖走精品、高效養殖之路。
2.3.1 池塘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這幾年各級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池塘的基礎設施建設,池塘的基礎及配套設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越來越多的養殖戶已經摒棄了“大排大灌”養殖思路,池塘規格已經縮小到1~1.33 hm2/口,并設置雙閘門,養殖過程采取適度換水、以添加水為主的調節水質的養殖新理念,使梭子蟹養殖實現了高產的可能。典型案例一,主要采用3口寸水泵進水,排除了受潮位高低、外海水質好壞的限制,達到了依池塘內水質變化而調控水質,保證池塘內養殖環境的相對平衡。典型案例二,該養殖塘經過池塘標準化改造,設置了雙閘門,由于潮位比較低,小潮汛都能進水,因此,池塘內水質更新比較快,使蟹-蝦-貝都適宜生長。
2.3.2 池塘隱蔽物的設置。梭子蟹屬于大型兇猛海產動物,具有很強自相殘殺性。特別在梭子蟹處于饑餓狀態和蛻殼期間更容易產生自相殘殺,這直接影響到梭子蟹的養殖成活率。因此,在池塘設置隱蔽物、人工造蟹穴的方式是提高梭子蟹成活率的關鍵技術措施之一。典型案例一,養殖池塘采取灘面分小塊區域、設置溝壑眾多、四周灘面插滿竹枝,人為地為梭子蟹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長和棲息環境。每年起捕梭子蟹時發現,池塘的環溝、竹枝以及灘面內小溝處蟹的密度比較高。另如我縣西周蓮花梭子蟹精養基地,全部采用以竹枝為主的池塘隱蔽物,每年都獲得高產。目前,該項技術措施已經在我縣普通池塘推廣,均收到了很好效果。
2.4 苗種放養方式的轉變。自繁苗種。梭子蟹自繁是這幾年發展比較快的一種生態高效養殖模式,主要是在養殖池塘開展自我生態育苗、增殖、滿足自我養殖生產需要的一種技術。該技術從2006年開始試驗以來,逐漸取得突破,由于該技術操作簡單、成本低、效益高,目前全縣已推廣面積近533.3 hm2。主要操作技術流程如下:池塘清整消毒→抱卵蟹選購→蟹籠暫養→飼料投喂→培育浮游生物餌料→幼體放散→Z1-M育苗階段(餌料包括輪蟲、豆漿、蝦籽、魚糜等)→M-C1→C2-C4(起捕部分稚蟹銷售)→大規格蟹種培育階段(養殖時間70~80d)→起捕部分雄蟹上市、起捕部分雌蟹分塘養殖→雌蟹膏蟹育肥原塘養殖→起捕上市。據測算,梭子蟹原塘苗種自繁成本約4 500元/hm2,養成產量975 kg/hm2以上,實現了生態、節水、高效養殖。
2.5 投餌方式的轉變
梭子蟹養殖以投喂鮮活小雜魚為主。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加,餌料成本也節節攀升,從2004年以前的0.6元/kg漲到現在的2.8元/kg左右,特別是禁漁期間的7、8、9月份,鮮活餌料來源比較緊張,大多數以冰鮮料投喂為主。據測算餌料成本已經占養殖成本的60%以上。因此,養殖過程中餌料投喂存在許多問題。一是高溫期間餌料投喂量不足;二是投喂較差的餌料;三是減少餌料投喂次數,將每天早晚各投1次改為只投喂1次,而且投喂時間沒有固定;四是生殖交配期間,投喂低值貝類量不足或不投;五是每年的11月份以后,池塘內水溫還在15℃左右,養殖戶考慮到降低養殖成本,少投甚至不投喂餌料,出現梭子蟹生長4個月、饑餓3個月的生長過程,結果是梭子蟹后期餌料不足影響了蟹質(上膏率),從而影響了梭子蟹的規格、品質以及銷售價格。因此,餌料質量及數量控制已經成為梭子蟹養殖效益好壞的風向標。
2.6 增氧理念的轉變。海水池塘養殖是我縣主要養殖方式,大多數是90年代后期開挖的,主要以貝類養殖和暫養野生梭子蟹為主。由于暫養野生梭子蟹風險大,暫養模式逐漸被淘汰,因此,促進了梭子蟹全人工養殖發展。2002年以前,海水池塘中的增氧機使用幾乎為零,隨著養殖技術的快速發展,放養密度不斷增加,使原來傳統的粗放型養殖向精養發展。梭子蟹養殖過程中容易缺氧,廣大養殖戶意識到,養梭子蟹,必須配備增氧機。大家知道,梭子蟹與南美白對蝦同為甲殼類動物,南美白對蝦規模化養殖歷史也才近10年,剛開始產量也比較低,主要由于科研機構、企業、養殖大戶等攻克了苗種、餌料、水質調控、增氧、病害防治等關鍵技術,才使得南美白對蝦獲得了高產。而梭子蟹在國內相關科研工作比較滯后,海水池塘推廣使用增氧機也是最近五六年時間,要想獲得高產,必須解決池塘溶解氧問題。這幾年,隨著池塘標準化建設將池塘配套增氧機指標納入硬性考核指標,使一大批池塘配備了充足的增氧機,同時隨著池塘底部充氧等增氧技術的廣泛推廣,為梭子蟹實現高產提供了根本的技術保障。一位養殖戶這樣說道,沒有增氧機,就沒有高產,最好是水車式增氧與底部充氧結合,同時注重增氧機開啟時間和方式,才能最大發揮增氧機的效果。
2.7 養殖技術的轉變
梭子蟹疏雄養殖,即在梭子蟹幼蟹5~9期可用肉眼區分性別時捕撈大部分雄蟹、以養殖雌蟹為主、獲取最大化經濟效益的梭子蟹養殖新技術,主要要點是控制雌∶雄比例6∶1為度。典型案例一連續4年開展此技術均獲得了高產,養殖面積0.33 hm2,2008年梭子蟹總產量760 kg,膏蟹起捕675 kg,而雄蟹只起捕85 kg。2009年,總共起捕梭子蟹750 kg,膏蟹起捕650 kg,而雄蟹起捕100 kg(該雄蟹產量是從小到大起捕計算,實際最后起捕雄蟹才30 kg),2009年的雌蟹收購價格在128~170元/kg,因而實現了養殖效益差異的最大化。典型案例二2009年養殖過程中光賣雄蟹就賣了4.5萬元,平均增效11 250元/hm2,不僅增加了養殖戶收入,而且提高了雌蟹養殖成活率。目前,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梭子蟹養殖中,促進了養殖戶的增產增收。
2.8 病害防治方式的轉變
經過多年的養殖經驗得出,要想養好蟹,必須保證池塘內蟹、蝦以及各種生物環境的相對平衡。
首要問題是干塘、曬塘以及清塘,由于臨港工業的發展,養殖空間逐漸萎縮,局部地區造成塘少人多現象,池塘承包款從2004年以前的不足350元/畝,漲到2013年的1600元/畝,養殖戶為了提高養殖效益,實行全年養殖,養殖過程沒有休塘過,因而梭子蟹放苗后,容易發病,影響了養殖經濟效益。因此,梭子蟹養殖必須在每年起捕干塘2個月后才能清塘養殖,藥物以漂白粉或生石灰等消毒,然后才考慮以防病為主。我地區受海水水質差的影響,梭子蟹病害主要以纖毛蟲病為主,只有注重適當調節水質、勤開增氧機、勤換水,再輔以藥物等措施,改變原來單純以藥物治療的方法,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才能真正起到生態防病的作用。
3 小結
綜上所述,概括出“壟多、隱物、自繁、疏雄、精餌、富氧、勤管、病防、育肥”18字梭子蟹高產技術要點。一是壟多:池塘灘面設置溝多、灘多,拓寬梭子蟹生長和棲息空間;二是隱物:設置隱蔽物,采用毛竹枝、樹枝、網片等鋪設塘底造人工蟹穴,減少梭子蟹的自相殘殺;三是自繁:采用池塘內蟹種自我繁殖,成本低、操作簡單、生產安全;四是疏雄:采用人工方式,人為的去除池塘內較多的雄蟹,以養殖雌蟹(膏蟹)為主,提高養殖效益,實現效益最大化;五是精餌:投喂新鮮餌料,做到定時、定質、投足和延長投餌時間;六是富氧:實現高密度養殖,必須滿足梭子蟹生長所需的耗氧量,采用底部充氧與水車式增氧等方式結合,實現富氧養殖;七是勤管:加強巡塘,注意觀察池塘水質變化、蟹體活動、餌料攝食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八是病防: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主要以調節水質為主調控環境;九是育肥:梭子蟹育肥階段,一是加強梭子蟹生殖交配期間的營養強化,多投喂一些低值貝類餌料(如海瓜子類);二是延長11月份以后的餌料投喂時間和加強餌料營養強化,可采用在池塘角落圍成部分區域或搭建塑料大棚沙池集中暫養,不僅能提高梭子蟹的品質,更能掌握市場動態、適時起捕,達到高產出、高收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