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養蟹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饒小坤,由于養蟹者說團隊今年投入了苗塘,把我們的非大母本養大規格蟹的實踐展示給所有養蟹的朋友,所以一直有點忙,手頭上事情也比較多。
今天我們開始來補上所有養蟹的路上遇到的問題及辯證辦法,今天我們技術團隊,來跟大家分享一點實用的經驗——對于養成蟹,我們應該如何拌料內服呢?拌料內服的邏輯到底是什么?
大家都清楚不管什么生物,只要它還在活著,那么它都逃脫不了大自然的生存法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這也就意味著一個生物個體從出生開始,就無時無刻面臨著外界的生存競爭所帶來的威脅!我們自己其實都能感受到競爭激烈,人是如此,螃蟹亦如此!
好的,當我們理清楚了一個養蟹整體大環境都面臨著競爭威脅之后,我們再來回頭看看我們在螃蟹養殖上面面臨的問題,對于成蟹養殖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蟹苗,從蟹苗下塘的那一刻起,塘口競爭就已經開始了,蟹苗體質存在差異,(種源差異已經不明顯了),原因就是蟹苗在蟹苗塘口生存競爭就很激烈,所以投放的蟹苗不可避免有體質好的,有體質差的!螃蟹生理特性很特殊,作為甲殼類動物與生俱來的外骨骼系統,它需要通過蛻殼才能長大,而每次能否成功蛻殼,對于它們來講就顯得額外重要了!
那么問題就來了!既然每次蛻殼對螃蟹而言都尤為重要,而螃蟹本身體質從蟹苗開始就存在差異,體質差的是不是就更容易在蛻殼中被淘汰掉?而且蟹苗下塘之后,前兩、三殼這種情況就顯得更為明顯!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會說,前三殼看上去塘口環境差異不大,但是,卻決定了你塘口的存活率!


©渾水調清塘口圖片
好了,說了這么多,開始我們來講講,那我們的拌料內服的邏輯到底應該是如何?我個人覺得是—“前三殼為主,后面兩殼為輔!”
在成蟹養殖過程中,蟹苗下塘那一刻開始,由于環境改變,體質差異,外界威脅等因素,前兩三殼蟹苗損耗是最大的,尤其是前兩殼,這個時間點內,根據塘口蟹苗情況,分析原因,必要的時候可以用一些抗菌類藥物,增強苗蟹抗病性能,提高存活率尤為重要!
舉今年的例子:
1、湖北漢川刁汊湖,許成峰,苗下寄養塘1080斤,岳父1800斤,全程拌維生素及(抗菌素xx),二殼轉入暫養塘,創造了10萬苗達8萬的轉塘成活率。而同車,同種的另外幾個養殖戶,問題不一,轉塘業績很是平常。
2、湖北黃崗,一對戰友,苗種同源,同車,許志軍,2100斤苗,轉塘1500斤不到,目前,還在轉塘。張科,860斤苗,4天轉苗近千斤,目前一天200斤左右,估計突破2000斤。張科,去年4千塊(1百斤)苗蟹成本,養出8萬業績的新蟹農。今年估計開場不錯。
3、湖北洪湖,沙口鎮,董兆華,2750斤苗,二殼后,養出7500斤轉塘苗。
由于江蘇地區,安徽地區,養殖模式差異,沒法具體看到二殼存塘數,今天就沒寫對比數據了。

我們始終認為真正具備技術實力的養蟹人,最大的優勢——就是你在苗種下塘這個階段能把握住機會,管理到位,處理妥當,肯定能夠把一部分體質弱的蟹苗補救回來的!只有有效地提高塘口苗種存活基數,才能叫取得第一步成功!
而再往后四、五殼,由于生物競爭關系,優勝劣汰,能夠把三殼成功蛻完的,螃蟹體質都不會差,四、五殼的階段,正常塘口管理到位的時候,不會出現大批量發病損蟹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有人大喊大叫讓你多拌料內服,有病治病,沒病防身!我個人覺得這個階段再發大力氣去拌料內服就顯得有一些雞肋了,坦白了講你的錢沒有花在刀刃上!欠揍點講就是人傻錢多!
但是管理不當的時候,會出現塘口大缺氧,導致青蝦、鱖魚、軟殼蟹大批量死亡!長時間塘口水質環境惡劣,就容易出現大家所說的“抖抖病”!
幾句話來總結:
在它最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在!
在它不需要你的時候,你來了!
你不選擇雪中送炭,偏愛錦上添花!
錦上添花的事情,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你所看到欣欣向榮的一切然而都不真實!
其實你并不知道,
原本那些你稍微幫助一把能夠活下來的,
早都已經死了!
最后,對于拌料內服選擇用什么藥的問題,我不想多說,我給大家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當你有腸炎開始肚子不舒服的時候,我如果跟你講,你需要多補充一些營養,多吃點高蛋白的食物、多吃點富含維生素、多糖的食物啊!你覺得這個時間點這些東西對于你拉肚子會有效果么?如果這些沒有效果,那我到底又該怎么把腸炎治好呢?你再根據我舉的例子,仔細想想,你家螃蟹難道不是面臨同樣的難題么?
好了,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想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我個人關于使用抗菌素,維生素拌料內服邏輯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發表個人的觀點!
作者:饒小坤
公眾賬號:養蟹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