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顫抖病”也叫“抖抖病”、“抓腳病”、“環腳病”或“蜷腳病”,其病原為螺原體,屬螺原體科、螺原體屬的一種細菌。該病發病頻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當前河蟹養殖生產中危害最嚴重的蟹病之一。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及利洋公司研究所的實驗室檢測結果,把該病的癥狀、流行及防控建議介紹如下。
一、發病癥狀
發病初期,病蟹攝食減少甚至停食,蛻殼困難,活動力減弱或呈昏迷狀態。隨著病程發展,步足爪尖變枯黃,易脫落,螯足下垂無力,有時撐開爪尖著地,連續顫抖、抽搐和痙攣,口吐泡沫,不能爬行。發病后期解剖蟹體,肝胰臟呈褐色或灰白色,嚴重時肝臟糜爛、壞死,體內積水,肌肉萎縮,鰓潰瘍缺損,有的鰓絲發黑或灰色,三角膜腫脹,胃腸無食。

“撐腳”癥狀

蜷腳癥狀
二、流行特點
病蟹一般在6月初地籠中開始有發現,是“顫抖病”的始發期,但近幾年發病有提前的趨勢,部分池塘5月下旬就開始發現病蟹。7月份,顫抖病發病數量明顯增多,死亡較少,但開始有增多趨勢。8月份病蟹死亡量開始增加,死亡數量從每天1只/畝,增至每天10-100只/畝。“顫抖病”主要發生于淤泥多的池塘,尤其靠近湖邊淤泥多的老塘發病概率高、死亡量大。發生過“顫抖病”的池塘,次年發病率仍然較高。“顫抖病”主要危害體重50克以上的二齡蟹,溫度在28-36℃發病嚴重,10月后水溫降到20℃以下時,該病漸為少見。
三、河蟹顫抖病綜合防控建議
河蟹顫抖病一旦發病治療困難,應注重綜合防控,一方面注重疾病本身的防治,另一方面應該加強環境的管理。河蟹“顫抖病”綜合防治方案如下:
1、生石灰徹底清塘,尤其是發生過“顫抖病”的池塘,提高石灰使用量(300-400斤/畝),干撒或淺水使用。
2、注重水質調節,保持良好水質,加強改底,保持底部清爽。良好的環境不利于病原傳播,發病概率大大降低,尤其8月份更為明顯,如果8月份池塘有良好的水質,即使河蟹患病,死亡量也相對較小。
3、加強營養保健。內服保健套餐“利多精”+“LY-生命素”+“營養快線”,增強河蟹體質和抗病力,6、7月份的保健內服尤為重要。
4、多增氧。7、8月增氧機多開,溶氧低會導致河蟹體質下降,河蟹長期處于溶氧低于5mg/L的水體中,吃料差、體質差,感染幾率和死亡量大大增加。
5、水草種植建議以伊樂藻為主,適當搭配節節草、面條草、黃絲草等河蟹喜攝食的水草,同時注意保持水草的活力。
6、適當減小放養密度,既可以降低養殖環境的壓力,又可以減小疾病傳播的幾率。
7、重視6、7月份的“消毒”防病工作。6、7月份是河蟹“顫抖病”的初發期,防感染和傳染效果最佳,可以使用優質碘“永樂碘”或生態“消毒劑”“優肽”消毒防病,發病池塘注意增加使用量和使用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