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地處江淮之間、江蘇中部的里下河地區腹部,常年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暖,水質清澈無污染,是特別適合河蟹棲息、生長的內陸淡水水域。2016年興化全市河蟹養殖面積80萬畝,預計產量6.4萬噸,現價產值35.8億元,與去年持平。養殖模式上多采用河蟹分別與青蝦、小龍蝦、南美白對蝦混養模式,微孔增氧、漁業物聯網技術應用漸漸增多;放養密度上稍有所降低;生產成本小幅增加;今年天氣、病害影響較大,河蟹銷售相比去年要晚,開市價格較高,前期交易量低,后期交易量高。規格小,產量低已成為今年興化河蟹養殖的態勢,然而明年擴大養殖面積的激情仍然不減。那么河蟹養殖上怎樣才能有效可持續發展,提高總產值呢,以下筆者從苗、草、水、餌、病四個關鍵點談下自己的見解。
一、如何選好苗

苗非常關鍵,得到良好健康的苗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年的興衰。選苗建議對比幾家后再擇優拿苗,選體質活力好的、大小均勻的,體表光澤度好的苗。放苗的兩種模式:第一,不經過暫養的話拿到苗后挑大小均勻的苗下塘;第二,提倡大家使用暫養模式,脫過二殼后再放,確保成活率。放苗密度不能過高,沒有增氧設備情況下,一般在900-1200頭/畝,過高其實無形當中形成環境脅迫,給后期養殖帶來很多養殖難題。
二、如何養好草

蟹農里最為流傳的一句話是養蟹先養草,但很多蟹農卻不知道水草起到哪些作用而盲目種草,水草的覆蓋率過大或者過小都會影響整個養殖環境。興化地區蟹塘里主要種的水草為伊樂藻和水韭菜,少數還有輪葉黑藻(其極其適合在蟹塘中栽種,但前期種起來比較困難)在蟹塘中水草起到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幾個:
1、凈化穩定水體,通過草的自然調節,吸收一些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保持水質的良性循環。
2、為河蟹脫殼、遮陰營造一個隱蔽場所。
3、水草也作為河蟹的餌料,補充維生素等,但成蟹養殖過程中以水草充饑是吃不了多少的。
所以值得養殖戶思考的是草的真正利用率有多少,如果種得過多后期特別是高溫期,水草腐爛會影響水質和底質。建議水草覆蓋率在50%-60%為好。平時水草的管理一方面靠“割”,另一方面定期補充水草需要的營養元素。
三、如何調控好水質

作為模擬生態養殖思路,一貫是對水質要求非常高的,在這方面,我們要把科學調控水質,控制水情,強化水肥作為第一目標。
1、清塘時,池底積淤較多,淤集有機變濃,必須要使用物理辦法處理(挖走,清理),并用生石灰徹底改良底部土壤。采取措施改良和改善底質環境條件,保持底質清潔,水質清新和溶氧充足,以滿足其生長的需要就顯得十分重要。
2、每個月定期注換新水(雨水較多要排水),每次換水應慢進,快出,注換水周期在7-10天,換水量為水體十分之一左右。水位按照“前淺、中深、后適中”的原則,一般控制在1-1.2m。溝內水保持在1.5m內。
3、時刻關注水質,調控藻、菌相。運用好的微生態制劑調控水質,通過芽孢桿菌、光合細菌、乳酸菌、EM等分解水環境中有機質、殘餌、糞便等、吸收有害物質,清理底質,保證每周測一下水質,高溫(7-8月份左右),要養成2天測水質的習慣。
4、根據水質情況,每10-15天使用一次相關的控水、肥水產品,嚴格控制無機鹽、復合肥的施用量。
四、如何科學投喂

在河蟹養殖過程中,營養過剩導致死亡和投喂不足引起水渾,生長速度慢等問題日益突出,所以合理科學投喂是降本增效的關鍵。我們具體要學會“四看”,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蟹的活動情況而定。前期攝食量小,以顆粒料或小雜魚為主,正常天氣可按河蟹體重3%-6%投喂即可;中后期(8-10月份)投喂,這階段是育肥養膏的沖刺階段,動物(凍魚)飼料占60%,植物(玉米、南瓜等)約占40%,日投餌量為成蟹總體重的8%-10%,達到催肥增膏的目的,氣壓低、水溫高等往往影響吃食情況,水體溫度超30℃時,建議停喂少喂,尤其是冰魚類餌料,因為在水質30℃以上,大閘蟹基本停止攝食。另外,平時多使用優質的乳酸菌、EM拌料,可以改善腸道,幫助消化吸收,調節水質,對降本增效事半功倍。
五、如何控制好病蟲害
病蟲預防是成蟹中后期管理的關鍵環節,如何防治病蟲害,利用好藥品控制,是提高螃蟹成活率的一項不可忽視的技術問題,為了確保成蟹增重育肥直至上市,品質肥美,減少危害,建議在9月中旬之前,采用硫酸鋅復配藥殺滅纖毛蟲,定期使用碘制劑(但在蟹脫殼期內禁止使用)或噬菌蛭弧菌產品消毒水體,同時定期內服些中草藥、寡糖類、抗菌肽等,增強體質,體內消毒抗病。積極做好防蟲防病工作,做到高溫不死蟹,才能保證當年的高產。
河蟹養殖池塘水既是河蟹的生長場所,也是水生生物糞便、殘餌等分解衛生間,又是浮游生物培育的良好場所,因此生態養殖技術和經驗對河蟹養殖科學可持續發展作用重中之重。興化河蟹養殖業會漸漸規范化、科學化,站在蟹農角度想,未來的河蟹養殖追求高產值高品質才是發展之道,既然是高產值,一般還套養青蝦、小龍蝦、鱖魚等其他養殖對象,這樣才能全面利用水體上中下層水,協同快速生長,從而達到高產值,甚至超越產值。而平時正常生產管理中,調控好水質,營造好生態環境,科學投喂,控制好病蟲害,仍是奪取河蟹最終豐產豐收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