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回顧
1、高溫缺氧
蘇北地區從7月14日正式進入35℃以上的高溫天氣,持續的高溫天氣導致水體表面溫度達到33℃以上。養戶為了讓螃蟹躲過高溫期,即便將水位打到最高,環溝底部水體溫度也在30℃以上。

高溫期走訪大量塘口發現,絕大多數池塘底部溶氧最高不超過2mg/mL,最低時甚至降到1mg/mL以下。嚴重的缺氧導致大量螃蟹晚上爬到草頭,攝食量急劇下降,甚至有的螃蟹幾乎絕食。如此嚴酷的高溫環境,螃蟹出現了翻倍率減小,甚至跳殼的現象。在此期間不少塘口出現大量死蟹暴塘事件,最核心的問題還是缺氧。

高溫缺氧導致的螃蟹大量死亡
為何高溫期容易缺氧呢?

■溫度升高后,水中溶氧變低。
■溫度升高后,呼吸作用加劇(尤其是水草)。
■兩方面共同作加劇了缺氧程度。
2、水草活力降低

腐爛的伊樂藻
伊樂藻屬于低溫水草,不耐高溫,水溫高于30℃已經開始進入休眠期,生長活力及凈化水質能力降低。同時高溫缺氧又會導致伊樂藻根部無氧呼吸腐爛,進一步導致水環境的惡化。

水韭菜葉片燙的發黃
坂田上的水韭菜雖然耐高溫,但坂田水位不高,表層35℃的高溫水將水韭菜煮的葉片發黃。水草活力降低,克藻作用降低,藍藻容易趁機爆發。
3、藍藻爆發因素
藍藻爆發的條件有多種,如高溫高pH、氮磷比失衡等,但筆者認為這些都是較為籠統的表象說法。蟹塘上與藍藻直接爆發有三個重要的因素:
①是投喂水平。投喂水平高,能夠精準把握螃蟹攝食量,殘餌少則水體不易富營養化,藍藻不易爆發。
②水草狀態。水草活力好,克藻作用明顯,爆發藍藻的概率比較低。如水韭菜茂密的坂田上,藍藻數量相對較少。而高溫期伊樂草大面積腐爛,這個時候最易爆發藍藻。
③菌藻平衡狀態。對高溫期嚴峻的環境,藍藻的耐受能力遠遠高于其他藻類,
菌藻不平衡會導致其他有益藻類在高溫期倒藻,留出空白空間,藍藻一家獨大極易爆發。
應對措施
1、有效增氧
溶氧是蟹塘高溫期的命根子,缺氧導致螃蟹死亡的主要因素,進入高溫期一切工作的重心都應當圍繞增氧來進行。
比較有效的增氧措施有:
①微流水或過水增氧。特別是10畝左右的小塘口,進排水效率高,過水增氧效果明顯。如興化大鄒鎮施廣林,塘口面積10畝,采用6-8寸的大泵早上打水2小時,小排水口放水8-10h的方式讓塘口水體一直處于微流水狀態,不僅增加水體溶氧,還能及時排除池塘代謝廢物,水體一直保持流動,其塘口多年未曾爆發藍藻。小塘口在高溫期進排水效率高,能有效防控缺氧和藍藻等問題,這是小塘口的明顯優勢。

不間斷排水及水位標尺墻
②安裝增氧設備。進排水不方便的大塘口或者水源不好的塘口,可采用涌浪式增氧機和水車增氧機搭配使用,提高增氧效率。水草密集的塘口建議安裝底增氧設備,提高養殖成功率。此外,還有不少養戶采用水泵增氧。即在蟹塘四個邊角安裝大口徑水泵,出水管朝池塘中央斜向上45°仰角。開動水泵增氧,不僅可以降低底部缺氧狀況、減緩底熱,還能形成水流,凈化水草。
③使用有效的增氧片。增氧片一般是在陰雨悶熱天氣或者螃蟹已經上岸的時候救急使用,能夠快速放氧補充水體急需的氧氣,是以救急為核心目的的。目前有些廠家吹噓自己增氧片放氧時間達到48h甚至72h,緩釋型增氧片被炒的很熱,這完全是背離了科學依據的市場引導和炒作。
增氧片在設計的時候,放氧時間與增氧效率是需要兩個平衡掌控的關鍵點。放氧時間太長就注定增氧速率太慢,彌補不了高溫期底部大量耗氧的速度,根本起不到救急的作用,這就是為什么有的養戶用了緩釋型增氧片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結果第二天還是出現了缺氧暴塘事件。一般情況下,增氧片的放氧時間在6-8h即可(如海聯科粒粒氧),放氧速度太慢對增氧無濟于事;釋放速度太快不能被水體有效吸收。
2、用氧化型改底
氧化性改底產品本身氧化性強不需要氧氣就能直接將底泥中腐殖質等耗氧物氧化掉,而分解型底改產品往往富含分解型的菌類或表面活性劑,腐殖質被分解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因此會加劇底部耗氧情況。
優質的氧化型改底產品應當具備以下特點:
①能使底泥由黑變黃。
②氧化掉底部耗氧物質,間接提升底部溶氧,促進螃蟹攝食。
③有效減少底部有害菌數量。
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水色變清。
3、水環境調控
高溫期水質易敗壞,發黑發紅,底部及腐爛的水草會釋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質進入水體。使用菌類調節水體是必不可少的。高溫期調水少用或者盡量不用耗氧嚴重的芽孢桿菌,建議使用以乳酸菌為主的發酵液調水。乳酸菌在高溫期調水的優勢在于:
使用乳酸菌的優勢
①乳酸菌不耗氧,不會像芽孢桿菌那樣容易引起缺氧現象。
②乳酸菌分解有機物比芽孢緩慢,不易造成水質過肥。
③高溫期底部水層缺氧,厭氧型的乳酸菌能夠在底層分解有機質。
④乳酸菌分泌乳酸,可輔助藻類解毒,提高藻類活力,促進藻類的多樣性,間接抑制了藍藻的爆發。
有些水平較低的學者和養戶擔心高溫期用菌類會導致藻類過濃的問題。其實是對蟹塘水環境沒有完全搞透,對蟹塘生態系統認知不清晰的原因。這里面涉及物質能量流動方向的問題:

水中大分子有機質被菌類分解后,營養能量會流向水草和藻類兩個方向,水草與藻類又是互相競爭抑制的關系,哪個占優勢,哪個就會成為營養能量的主流方向。因此,如果水草沒有管理好,在水草腐爛活力不好的前提下,使用菌類調水是有可能出現藻類過濃的情況。但是有的塘口水草一直活力旺盛,在水環境系統中占絕對優勢,這時候使用菌類調節水質,不僅完全沒有問題的,而且是必須的。筆者通過對水草好的塘口水質定期檢測發現營養水平都比較低,需要菌類持續不斷的分解提供營養物質。這樣水草才能長得粗壯,有勁道抵抗高溫期的惡劣環境。
4、水草管理
①水位控草:6月份以前,水位與水草高度相同,通過低水位控制水草生長速度,防瘋長。7月份進入高溫期,直接打高水位,高于水草20-30cm,防止草葉高溫燙傷。
②割草拉草。高溫期底部最大的耗氧源頭就是水草。因此在高溫前的5-6月份就要陸陸續續、行間交替性拉草,割草。一方面減少高溫期耗氧,另一方面為水草生長提供充裕空間,讓其有旺盛的生命力應對高溫期。
③施肥壯草。拉草割草后,應當及時補充氨基酸肥料+乳酸菌,為水草源源不斷提供營養。水草根莖粗壯,生命力旺盛,高溫期不易腐爛死亡。
5、投喂管理
①減少冰鮮魚投喂,降低水體污染源。
②適當減料10%-15%,高溫期畝投喂量控制在2-2.5斤。
③可用乳酸菌發酵液、維C等拌料內服,增強河蟹體質,減輕肝臟腸道負擔。
④高溫期的河蟹會消耗大量蝦青素、維生素等,造成體質虛弱。高溫期過后,可投喂功能料如蟹康泰,補充消耗的蝦青素、維生素及其所需微量元素,快速恢復河蟹體質,為上膏期做好準備。
對比思考
回顧蘇北地區這種高水位應對高溫期的做法,其初衷是為了降低底部溫度,保護水草和螃蟹免遭高溫的傷害。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并不理想。因為即便環溝水位打到1.8m,底部溫度仍有33℃的高溫,不僅溫度沒有降低多少,高水位反而加劇了缺氧的程度,導致暴塘現象頻頻發生。水草保住概率也不高。

蘇南小精高模式(井水+底增氧)
反觀蘇南小精高模式高溫期的表現:①水位一直控制在70cm。②底增氧+井水:不排水,僅靠小水泵往池塘內部添加水,避免了不可控的外源河水導致的水草腐爛。水草保有率較高,底部氧氣足,很少出現缺氧導致的暴塘現象。

蘇南小精高模式特點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河蟹平安度過高溫期應當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水草的遮陰效果;二是需要底部溶氧充足。水位的高低對螃蟹高溫期的存活率的影響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