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河蟹的第一次脫殼
編輯:傅太康 時間:2018-06-12 瀏覽:
隨著河蟹養殖的迅速發展,養殖技術日新月異,每畝池塘放苗數量不斷增加,追求大規格和高產量的欲望更加迫切。但是,從近幾年的養殖結果來看,低回捕率一直困擾著每一位養殖戶,平均回捕率一般維持在50%至60%的水平。分析其原因有很多,如苗種抗逆性、環境污染、現有池塘結構下的承載能力以及套養的模式等等。但是,無論何種原因造成,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以科學為依據,堅持細節管理,降低風險,提高回捕率。
從放苗之日起,我們就必須根據河蟹的生理和生長特性精心呵護,科學管理。尤其是蟹苗放塘后第一次脫殼,決定了整個養殖回捕率的60%。實驗表明,在成蟹塘脫一殼時,健康的蟹苗能成功脫殼,但脫殼后不能完全硬殼的達到20%,這些軟殼蟹一般在未來數天內逐步死亡或被同類捕食,而體弱的蟹就直接脫不了或頂殼死亡。所以成蟹塘里第一殼的管理非常重要。
特別提醒
今年蟹苗在越冬期遇上寒冬,新陳代謝降低,攝食量減少,放苗時空腸空胃較多,在換了新環境后,受到清塘藥殘、溫度驟升引起的底熱以及應激等原因的影響,蟹苗轉塘上岸的現象普遍存在。給第一次脫殼造成不利因素。面對這些不利因素,我們一定要高度關注,做好每一個細節管理。
1、放苗前科學解毒、肥水、多種水草。
2、蟹苗放進成養塘一段時間后,已適應了新的環境,攝食基本正常,此時氣溫的回暖使水體中致病菌也快速滋生,直接威脅一些亞健康和已帶菌的蟹苗,尤其是在捕苗和放苗時造成的應激性斷肢和機械性磨爪的蟹苗,一旦被感染,第一次脫殼時就會死亡,嚴重影響回捕率。鑒于這種情況,在蟹苗進塘10~15天后,用生物制劑或碘制劑進行抑菌或殺菌處理,以防感染。
3、在預防工作完成后,就必須考慮對蟹苗強化營養,補充能量。由于冬季蟹苗在高密度、低溶氧的苗塘中,吃料少活動少,飼料蛋白低,體能代謝慢,肝胰腺負擔小,而進入成蟹塘后,環境變好,開口飼料都是高蛋白,給河蟹造成功能性的營養失衡,不利于河蟹的消化吸收和肝胰腺的發育生長。所以,河蟹下塘后可以先投喂一段時間的魚,滿足河蟹的適口性和營養需求;或堅持拌料投喂,提高誘食和營養的全面性,輔助河蟹的消化吸收。
4、河蟹日常吃料的營養環節完善后,在清明后河蟹就要脫第一殼。此時,應分兩次潑灑水溶性好的鈣,當發現個別小規格河蟹脫殼時潑灑一次,以增加水體鈣離子濃度,刺激整齊脫殼;當發現多數大規格河蟹脫殼時再潑灑一次,以穩定水環境,加快鈣的吸收,幫助硬殼。河蟹如果都能安全脫完第一殼,對后期的回捕率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一殼期間最好不要殺青苔,不要殺蟲,不要使用刺激性大的水產藥品,給河蟹一個安全、穩定、生物量豐富的水體環境。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河蟹池塘螺螄科學放養技術
- 軟殼蟹是什么蟹?軟殼蟹全身都能吃嗎?
- 河蟹養殖技術,河蟹養殖方法,河蟹怎么養?
- 河蟹養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藥物有哪些?河蟹放養前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養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較好,太深有什么壞處?
- 別讓快到手的錢財毀于最后沖刺這一段,螃蟹上市前關鍵管控預警
- 【技術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養殖管理要點
- 【技術分享】養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 九月份河蟹養殖管理
- 河蟹五殼關頭,如何爭取再沖一波?
- 一線養殖者的總結,河蟹養殖9、10月份生產管理要點
- 螃蟹出現傷亡是一天就出現的嗎?
- 河蟹池塘底質的改良辦法
- 河蟹在蛻殼期的管理要點
- 高溫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奪命水草
- 臺風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關系?
- 高溫天河蟹塘藍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殺藍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長藍藻了吧!
- 河蟹塘水體發黑塘口微缺氧怎么辦
- 同樣是螃蟹,為何吃料量相差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