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內外一些從事蟹種養殖的地區已開始堅持“分布均勻、品種搭配、密度適當”的池塘種植水草原則。簡單來說即是池塘中水草至少兩種,而且在栽種模式、時間和密度方面以適應蟹種生長為主,最大地發揮水草在蟹種生態養殖中的作用。但崇明地區蟹種養殖池塘中栽種的水草一直為傳統模式,即主要是空心蓮子草(俗稱水花生),且移栽時間、密度等隨意性很大,雖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河蟹隱藏躲避場所和水體降溫的作用,但對于大幅度提高河蟹品質和養殖效益等方面較以往未移栽水草的池塘效果改善不明顯,主要是由于河蟹不喜食水花生,水花生所含的營養元素不能被河蟹所吸收,因此,水花生未發揮水草充當河蟹餌料的這一重要作用。伊樂藻具有鮮、嫩、脆、滑等特點,為河蟹所喜食,且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一定的藥理作用,生命力又特強,并能較好吸收水體中氮、磷以及某些有機分解物,是蟹種培育池中很好的水草品種。但伊樂藻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水體中,往往不能度夏,即不耐受長期的高溫,當水溫超過30℃生長就受到抑制,因此須在高溫之前去尖撈出,如此一來池塘中無水草遮陽,不利于蟹種培育池塘夏季降溫,容易造成蟹種有效積溫迅速增加進而形成早熟蟹,嚴重影響蟹種的產量和品質。如果池塘中僅栽種伊樂藻或者僅栽種水花生,不僅品種單一而且不能滿足生態養殖蟹種的要求,甚至造成產量和效益的下滑。希望本研究為崇明地區和其他地區的蟹種生態高效養殖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池塘條件
1.池塘選擇
塘口面積3~5畝,呈長方形,坡比為1∶3,池深約1.5米,進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質良好。
2.池塘清整與防逃設施建設
待上一年蟹種銷售完畢后(每年3月上旬左右)放干塘水進行曝曬,清除底部過多淤泥。4月初,使用200千克/畝生石灰或者10~20千克/畝漂白粉等含氯制劑進行池塘消毒,對于有野雜魚、泥鰍的池塘,還需用茶粕進行二次清塘。在池塘周圍安裝高20厘米左右的塑料薄膜作為防逃設施。
3.施肥培水
消毒完成后,在池底施已發酵的有機肥250千克/畝作為基肥,加水后,每畝使用尿素或者過磷酸鈣等無機肥提高池塘肥度,增加浮游動物數量,以做好蟹苗放養前的肥水工作。
二、生態環境
1.水草種植
在離池塘邊3~5米處挖一個寬1米、深0.8米的圍溝,圍溝內栽種伊樂藻。池塘中間地帶移栽水花生,水草的種植面積占池塘總面積的70%左右,主要用于河蟹的棲息和覓食。試驗共設置3種水草栽種模式,模式一為伊樂藻∶水花生=1∶1;模式二為伊樂藻∶水花生=1∶2;模式三為品種水花生,每種模式設置兩個重復。水草栽種形式為“口”字形,即在池塘周邊圍溝深水區栽種伊樂藻、中間淺水區栽種水花生,保證所有池塘水草總覆蓋率在60%左右。
2.微孔增氧
架設微孔增氧設施,確保池水有足夠的溶氧量,避免因蟹池中缺氧及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的大量積累,危害河蟹的生存和生長。
3.苗種放養
5月19日從江蘇省射陽育苗場購進河蟹大眼幼體,當天趕回試驗基地進行放養,放養大眼幼體1.3千克/畝,選擇規格整齊、體色呈姜黃色、活動能力強、規格在14萬~16萬只/千克的大眼幼體,且未經抗生素反復處理過、已經過育苗場淡化、親本質量較好的優質苗種。蟹苗放養工作宜在晴朗的白天進行,有利于觀察蟹苗活動情況,放養前應進行試水工作,保證溫差不超過3℃。
三、日常管理
1.水質調控
苗種放養初期,水深宜保持在30~50厘米,并堅持每10天換水一次,換水量宜在1/4左右,保證水質“肥、活、嫩、爽”。每隔20天全池趁熱潑灑生石灰水,用量為10千克左右。其作用一方面可用于水體消毒,另一方面可增加水體中的鈣質,有助于河蟹蛻殼。進入7月份,隨著水溫的升高逐步增加水位,最高水位控制在70~80厘米,根據天氣情況,適時打開微孔增氧機,提高池塘溶氧量。由于伊樂藻不耐高溫,且容易被河蟹夾斷,應在7月之前做好撈出過多水草以及去尖工作,以防其腐爛敗壞水質。養殖后期,即10月下旬以后,待氣溫降低后逐漸降低水位,保證陽光能有效地照射池底、提高下層水溫,不僅能夠促進水草的生長,也有利于蟹種的生長。
2.飼料管理
大眼幼體放養時,因池中有大量浮游生物,無須投喂飼料,一周后開始喂食蛋白質含量為42%~45%的配合飼料作為開口餌料,每天按蟹體重100%投喂,少量多次為宜。隨著蟹種的不斷生長,到中期(7─9月份)每天投喂約2.5千克/畝的蛋白質含量32%~28%的配合飼料,每天一次。到了后期(10月份以后)每天投喂3~4千克/畝蛋白質含量為40%的配合飼料以供后期營養供給,每天早晚各一次,為蟹種越冬儲備營養。飼料均投喂在食臺上,整個生長周期的投喂原則為“精、粗、精”,夏季高溫時期,降低蛋白質的投喂比例,防止早熟蟹的形成。養殖期間每次喂食兩小時后巡塘查看飼料吃食情況,以便為下次的飼料投喂量提供參考。
3.病害防治
每隔25天或一個月用纖毛蟲凈全池潑灑一次,防止纖毛蟲等寄生蟲及病菌,餌料中拌些大蒜素,防止腸炎病的發生。使用一定量的EM菌和肥水寶等水質改良劑,改良底質和水質,保持池塘良好的生態環境。
4.巡塘管理
加強巡塘工作,堅持早、中、晚各巡塘一次,注意防逃、防盜、防害、防病,觀察水質、水溫變化,以及河蟹攝食活動和蛻殼情況、水草生長情況,察看堤壩、注水口和防逃膜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四、試驗結果
本試驗研究中,除水草栽種模式不同外,其他管理均相同。試驗結果見表1。

五、分析與討論
通過試驗篩選出了適合崇明地區蟹種生態高效的種草模式,即在栽種水草占池塘總面積60%的情況下,栽種沉水植物(伊樂藻)與挺水植物(水花生)的比例為1∶2時,蟹種品質與養殖效益為最佳。分析原因可能是在此模式條件下,養殖環境更適合蟹種的生長。一方面由于伊樂藻為河蟹喜食水草,可以作為植物性餌料為蟹苗食用,不僅充當了餌料,有效地降低了配合飼料的投入量,而且伊樂藻具有一定的藥理作用,減少幼蟹病蟲害的發生,減少了病害防治藥物的使用頻率,降低了養殖成本;另一方面水花生占栽種水草的較大比例,能起到改善水質以及遮陽降溫的作用,伊樂藻占比較少,未給水草的養護工作帶來太多的難度。而若伊樂藻占比較多時(例如模式一),由于其不耐高溫,將給后續的水草養護工作增加一定的難度,尤其在7月中下旬以后的高溫時期,需要額外投入勞動力進行伊樂藻去尖和撈除工作,不僅造成養殖池塘水草分布大幅度減少,而且若不能及時補充水草的話,會造成水草的遮陽降溫效果下降,易使蟹種生長規格不均勻,以及早熟蟹的大量形成。當養殖池塘全部栽種水花生時,由于河蟹不喜食水花生,一定程度上會增加飼料成本,而且水花生中所含的營養元素不能為蟹種所吸收,需稍多投喂一些防治病害藥劑和調水制劑。
經比較分析得出,開展蟹種生態高效養殖時,最好采取伊樂藻與水花生搭配栽種為好,且水花生占多數、伊樂藻占比少為最佳,這樣在蟹種品質及養殖效益上均能得到最大化收獲。
上海市崇明縣水產技術推廣站朱麗艷黃志峰楊錦英楊潔趙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