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處暑,溫度雖略有所降,但悶熱高溫天氣仍然持續,河蟹也進入最后一殼的關鍵時期。河蟹的最后一殼(一般第五殼,少數還有一殼)直接決定了上市的規格、品質,特別在發大水、持續高溫的大環境背景下,今年水體情況較往年都復雜,很多塘口水草衰敗較早、藍藻問題突出,螃蟹蛻殼造成了很大壓力,尤其最后一殼,許多受水災影響的池塘水草已所剩無幾(伊樂藻大量上浮、腐爛),而水草在螃蟹蛻殼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證河蟹最后一殼順利蛻完,并且控制住損傷,把好養殖最后一關。
如何提高最后一殼成功率?
1.防止缺氧。
河蟹在蛻殼過程中對溶氧的要求比平時要高(5mg/l以上),越到后期池塘水質惡化越嚴重,尤其是沒草的塘口,水草大量衰敗及藍藻老化死亡,導致水中有機物不斷蓄積,耗氧因子增加,同時經常喂冰魚的塘口后期往往易出現油膜,進一步加劇了溶氧壓力。近期天氣變化快,使得早晚溫差較大,溶氧溢出,“氧債”過多導致晚上池塘缺氧,螃蟹大量上岸.悶熱天氣水體流動性差,使得上層溶氧飽和溢出而下層水溶氧嚴重不足,因此要及時打開增氧機,促進水體對流,緩解氧債壓力。
建議:
上浮有腐爛跡象的草及時撈除,外源水好的話晚上換點水,及時開增氧機,出現大量上岸等嚴重缺氧情況的,可使用衛底(2畝/袋)連撒兩次(分兩天用),可有效緩解缺氧,特別是針對草爛水濃的塘口,同時把魚停掉,有油膜的塘口可用解毒應激精華液(1.5畝/瓶)于油膜集中處潑灑。
2.營養要跟上。
河蟹最后一殼翻倍率較大,直接決定了上市規格。然而在高溫季節河蟹吃食往往不太好,為避高溫部分螃蟹伏于池底不上來吃食,僅靠池底有機碎屑、螺螄等為食,時間一長導致營養不良,體質驟降,這也是最近出現突然性傷亡的一大原因。機體營養儲備不夠直接導致蛻殼無力,即使勉強蛻殼也會在短時間內傷亡(軟殼蟹),營養不足導致蛻殼后死亡的螃蟹肝臟顏色較淡(發白、發灰或淡黃色),四肢肉少、腹水較多,注意區分。

營養不足、肝臟萎縮
建議:
若平時很少發現螃蟹晚上(上半夜)上草活動,殘餌較多,或者前兩殼出現過軟殼蟹,可于處暑或者白露連潑兩次金維安+離子鈣(節氣前后各一次),若食欲較好的,建議先潑一次,然后拌料內服三天,可增加河蟹蛻殼營養儲備,促進保證順利蛻殼。池塘環境好的(有草、藍藻少、水有透明度)可將動物性餌料、商品料及粗飼料搭配投喂,保證營養全面不單一。
3.保持水草覆蓋面
河蟹蛻殼需要有隱蔽的蛻殼場所,特別是中后期,高溫導致伊樂藻為主的塘口水草衰敗嚴重,存塘量低,水草過少一方面不利于水質的凈化、導致有機物污染物過多,耗氧因子增加,另一方面使得河蟹缺少遮擋物,影響活動和蛻殼,同時會導致中下層水溫較高,嚴重影響河蟹攝食和蛻殼。

適當補水草、保持覆蓋率
建議:
水草部分上浮的,根部還沒發黑的,建議及時潑灑健草露(2畝/瓶)急救保草,若伊樂藻大量腐爛,池塘沒草的,可先用FS活力菌(2畝/袋)凈化水質,然后再移栽些水花生,或者補點輪葉黑藻等耐高溫的水草。
4.控雜菌、防病害
河蟹最后一殼往往是池塘環境較差的時候,水草腐爛、藍藻死亡、底質發熱、發酸等因素導致有害菌大量滋生(特別是池底),河蟹在蛻殼期體質是最虛弱的時候,病菌趁虛而入,導致病害爆發(爛鰓、水癟子、水腫等)。河蟹病害的防控還是要堅持“內外結合”的原則,養殖后期水環境復雜,除了日常通過內服來強化體質,外環境(水質)的處理也要跟上,尤其是后期藍藻較多及水草腐爛的塘口,藻毒素、缺氧、雜菌是導致最后一殼傷亡的三大誘因,因此要從里到外全方位防控,并不是簡單地拌點內服藥就行了。
建議:
水質惡化的塘口建議于處暑及白露時節各使用一次衛底(2畝/袋),同時潑灑一次蛭菌110(2畝/瓶),與衛底分開使用,立體抑制雜菌,在蛻殼前定期使用金維安拌料,強化體質。
5.藍藻、纖毛蟲慎處理
今年藍藻滋生較嚴重,特別是受水災影響的塘口,草爛后導致藍藻爆發,高溫期處理藍藻風險較大。藍藻大量繁殖的塘口不建議殺,尤其是蛻殼期,更是不能動,缺氧和藻毒素會直接引發河蟹傷亡,可以等溫度降下來后再處理,平時晚上注意溶氧。但藍藻不殺并不代表就不用解毒,藍藻也是一種藻類,也會自然老化、死亡,特別是天氣突變的時候,出現倒藻,此時就會耗氧產生毒素,因此藍藻較多的塘平時一定要注意觀察,當看到下風口有一層藍綠色懸浮物時,及時潑灑解毒應激精華液精華液(2畝/瓶)解毒,同時做好增氧工作。
隨著溫度的稍降,很多池塘開始出現纖毛蟲,粘附于螃蟹身體上,時間一長導致水中其他臟物也一同粘附在上面,螃蟹看上去很臟。如果是臨近蛻殼期,建議不要使用刺激性藥物去殺,只要螃蟹體質好能正常蛻殼,問題不大。有纖毛蟲的塘口水體有機物較豐富,建議到了后期每隔4-5天使用一次FS活力菌+底福康,分解有機物,凈化水質。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能幫助更多養殖戶解決問題,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