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殼”之前河蟹的死亡往往是鉆泥“偷死”,很難發現,因此“二殼”之前的成活率是整年成活率的關鍵。本文對影響河蟹前期成活率的主要因素進行解析,并提出幾點保證成活率的建議,以期為養殖戶提供參考

蟹苗中毒大量死亡
筆者團隊于2015年對江蘇興化地區河蟹養殖情況進行抽樣調查,得出市場數據和大致情況如下:河蟹養殖成活率7成以上的只占20%,4-7成的占60%,低于4成的占20%;產量超過200斤/畝的不足20%,產量為120-200斤/畝的占60%,產量低于120斤/畝的占20%左右;公母平均規格3.0兩以上的不足20%,公母平均規格2.2-3.0兩的占50%,公母平均規格低于2.2兩的占30%;2015年江蘇興化地區真正賺錢的河蟹養殖戶只有30%,另有30%虧本,剩余的保本。
隨著河蟹養殖年限的增加,河蟹養殖模式越來越完善,養殖技術越來越成熟,水質底質改良劑等藥品的使用也越來越科學,但同一地區河蟹上市時最終的成活率、產量、規格、利潤為什么相差這么大?
“二殼”之前河蟹的死亡往往是鉆泥“偷死”,很難發現,隨著溫度升高和河蟹長大,“二殼”之后的死亡大多“上浮”被發現,所以“二殼”之前的成活率是整年成活率的關鍵,也會影響河蟹最終的規格、產量、利潤。那么影響河蟹前期的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蟹苗的質量
目前還沒有選育出具有明顯優勢的親蟹種系,河蟹種質退化嚴重;家庭作坊式小規模的河蟹育苗方式導致河蟹苗種質量極不穩定。因此出現很多河蟹養殖戶要“靠苗吃飯”的現象,常常拿同一批好苗的養殖戶養殖結果都不錯,而拿到同一批差苗的養殖結果都不理想。
二、毒素的影響
興化地區有菊酯類、有機磷類等農藥泡塘的習慣,此類農藥殘留時間長、毒性大,并且泡塘時這些藥水一部分滲透到底泥中,大部分又排到水源里,造成整個養殖區域的蟹塘、水源毒素殘留都很大,河蟹放苗后會出現“上岸”、“爬邊”、“鉆泥偷死”等現象,嚴重影響前期成活率。
三、營養
蟹苗在整個冬天攝食很少,體內營養已經大量消耗而未能得到補充,放苗時的蟹苗大多營養不良,且免疫力下降,影響蟹苗成活率,特別是河蟹前兩次蛻殼時若不能補充充足的營養和能量,則會導致死亡率上升。
四、穩定的環境
“穩定決定存活”,大多蟹塘放苗都在2、3月的早春,此時天氣變化大、早晚溫差大,水草大多還沒有開始生長,水質極不穩定,易引起蟹苗應激大、吃料差。

為保證穩定的溝中水環境可適當增加溝寬、溝深(溝深80-120cm)
五、建議
1、選苗
先觀察蟹苗的外表,選擇活力強、無磨爪、潰瘍等外傷、體表干凈、蟹爪長、肝胰腺明顯、腸道食線明顯的蟹苗。另外注意選擇口碑好、育苗水平高的育苗池塘的苗種。
2、解毒
放苗前至少使用兩次“碧水安”(多元有機酸)解毒,減少蟹塘毒素殘留,下雨會把田面上的毒素沖到溝中,升溫也會加快底泥中毒素的釋放,所以雨后、升溫也要注意解毒。
表1常用幾種解毒產品的比較

3、補充營養
放苗時應適當使用免疫多糖或者免疫寡糖等免疫調節劑“泡苗”,給蟹苗補充能量、提高免疫力。放苗后及時投喂高蛋白的飼料或冰鮮魚,讓蟹苗盡快恢復體質。
4、保證穩定的水環境
適當增加溝寬、溝深(溝深80-120cm),減少氣溫變化大導致水體溫差大,造成蟹苗應激大;早種草、勤肥水,保持溝中最大水位,降低水體透明度給蟹苗提供躲避的空間,增加生物多樣性穩水并給蟹苗提供天然餌料。
來源:水產前沿(微信號:fishfirst)
作者:廣州利洋水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趙小培杜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