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在進入成蟹養殖階段,由蟹苗塘進入成蟹塘養殖。在剛放入成蟹塘中的時候,蟹苗會出現部分打洞現象。這樣的打洞現象會因為早期的氣候(氣溫、水溫、氣壓、雨霧等)、水的肥瘦程度、蟹苗體質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打洞數量。

圖一、蟹苗打洞現象
眾所周知,蟹苗打洞不出來,極易形成“懶蟹”。懶蟹不蛻殼,或者說蛻殼翻倍率低,不僅吃飼料,還會在河蟹蛻殼期間,出現對其它軟殼蟹進行攻擊或自相殘殺的競爭行為。再從攜帶的病菌數量來說,懶蟹病菌的攜帶量遠高于正常的健康蟹。因此,懶蟹基本都會出現“黑鰓、肝膽水腫或化水”。在最后銷售的時候,沒有死亡的懶蟹沒有價格,那對于河蟹養殖戶來講,懶蟹的危害性算是相當大的。

圖二、正常蟹與懶蟹
因此,在河蟹養殖早期,對蟹苗打洞現象的重視程度理應上升到一個新高度。而小周也因此,在接下來的敘述中,給大家分析一下蟹苗打洞的原因(不足之處,還請大家指正。)。
小周認為,首先是天性原因。
天性在河蟹養殖中我們都有深刻的體會,比如愛攝食天然的動物性餌料,例如螺、貝。蟹苗在苗塘中,由于有扎于水中防逃的塑料布,沒有打洞的空間和地利優勢。而蟹苗在進入成蟹塘后,天性就自然發揮出來。因為環溝中沒有防逃設施,所以,蟹苗就有展現天性的空間和地利。因此,小周說蟹苗進入成蟹塘中養殖,打洞現象是天性的原因就在于:被壓抑的天性有機會釋放!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打洞這種現象。

圖三蟹打洞的天性
其次,則是氣候、水淺的原因。
大家在2016年或者說以前的早春,都有一個很明顯的感覺:刮風、冷!原因在于太陽輻射和大氣逆輻射不足,導致地溫升高緩慢,使得整個大氣溫度不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開放水域的河蟹養殖水體中,在早期只是在環溝中暫養,所以水位也只有30-50厘米左右。這樣低的水位,會極易受外界大氣環境的影響—晝夜溫差大。導致的結果就是:蟹苗被動調節體內滲透壓、調動體內積累的營養物質(苗種階段的營養物質主要積累在肝)來抵抗外界環境突變所帶來的刺激!這就是為什么,河蟹在蛻殼的時候,會有一部分河蟹的肝臟是發白的,或者淡黃的原因(當然,不排除很大部分是在蟹苗養殖期間的營養不足)

再次,則是早期的覆蓋面積不足。
早期,水草在環溝中,伊樂草的種植面積不大,加之早期溫度不高,水草生長緩慢導致伊樂草覆蓋面積不大,而蟹苗是全塘的量都在環溝中,使得環溝中的蟹苗密度完全超出草棵可以隱藏的蟹苗密度。如果草棵中的蟹苗密度過高,苗種間的競爭就會增加,那會迫使部分蟹苗選擇在塘邊打洞。

最后,則是水的肥度不夠
大家都知道,早期水肥的蟹塘,蟹苗在蛻一二殼的時候,集中蛻殼的機率會大于水瘦的塘,而且成活率會高一些。不過,這里小周說的水肥的優勢不是這個(當然,水肥的優勢有很多,這可以在下一次“小周說事”中給大家講講。),而是為蟹苗提供一個稍微幽暗一些的環境。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也知道,河蟹喜歡棲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灘涂的洞穴里,或隱匿在石礫和水草叢里。河蟹以打洞為其本能,也是河蟹防御敵害的一種環境適應方式。而從洞穴本生的環境來說,洞穴本身就是幽暗環境的承載體。這樣幽暗的環境有利于河蟹抵抗外界因素的影響。但我們養殖河蟹又不可能讓河蟹進洞,所以這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而小周所說的肥水,原因就在于,肥水的環境,可以部分取代河蟹打洞所獲得的幽暗環境。

圖八、用納米黑金+活肥使用出來的肥水狀態
結論
經過小周對部分河蟹肥水和瘦水塘的對比,發現,無論是瘦水塘還是肥水塘,都存在河蟹打洞現象,只不過是數量上會有所區別:水瘦的塘比水肥的塘,蟹苗打洞的數量會多些。然而江蘇早期的溫度會很低,這樣的低溫下,要達到肥水目的是很難的,至少溫度就是很大一部分原因。那怎么解決這個早期肥水難,或者說肥水難達到目的!這個如果大家有興趣,也希望行業內一起來探討這個有趣現象。
作者:水世紀華東團隊
作者:周吉平
微信號:beijingshuishi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