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金壇市農林局 王桂民
水草管護作為生態養殖河蟹技術中的一項重要環節,對影響河蟹產量及品質具有決定性作用,特別是高溫季節來臨前,科學的水草管護技術可解決水草“瘋長”問題,有效防止水草上浮、腐爛引發的“壞水”現象。筆者在日常技術推廣工作中,總結了以伊樂藻、黃絲草、輪葉黑藻、苦草等為主的復合型水草管護技術要點及注意事項,現介紹如下:
1、管護
俗話說:“蟹大小,看水草”。水草的長勢決定水質好壞,更是決定河蟹養殖產量高低的關鍵因素。水草管護不到位易引起水草上浮、腐爛,導致水質惡化,引發河蟹病害,為此,加強蟹池后期的水草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前期主要以水位高低來控制水草長勢,后期主要以割茬來抑制水草生長。
1.1控制水位
水位的深淺直接影響著水草的長勢,可依據河蟹各階段生長需求逐漸加深,以水草不露出水面為準,確保水位達到“春淺、夏滿、秋適中”。一般2月-3月,水位控制在20-30cm,以利水草栽種;4月-5月,水位控制在40-50cm,充分發揮水草的光合作用;6月-8月是全年溫度最高的季節,也是河蟹生長旺季,水位控制在60-90cm;9月份以后,水位順其自然。
1.2調節水質
水質與水草是水體環境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水質可促進水草的生長,較好的水草有凈化水質的作用,可通過添(換)水、施用生物制劑的方法來調節水質,控制水草長勢。(1)適時添水或換水。根據蟹池內的水位情況適時添加新水,一般每次加水數量為5cm左右為宜,加水時,應緩慢加入,不能一次加水過多。換水時應邊排邊注,使池水呈微流水狀。(2)定期調水。結合天氣變化,在晴天定期使用生物制劑和底質改良劑調節水質、改善底質,一般5月份前半月使用一次,6月-8月每7天使用一次,使水體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
1.3割茬
伊樂藻是當前河蟹養殖生產中最常見、應用最廣泛的水草之一,但高溫季節最易出現“瘋長”、封塘和上浮、爛草的現象,為此,應視水草長勢及時進行割茬,控制池塘中的水草高度,為河蟹生長營造適宜的優良環境。
1.3.1割茬時間
水草生長的快慢不僅直接影響到水質的變化,而且影響到蟹池水體環境的好壞,為此,根據水草生長情況,適時進行割茬,一般割茬時間在河蟹生長旺季、水草長速最快的4月下旬至7月上旬。
1.3.2.割茬方法
4月底5月初,當水草出現“出水”時,應采取交叉刈割或開通風道的方式,割去伊樂藻上半部分,將其控制在水下10-20cm處。在高溫季節來臨前,一方面可按“+”字或“米”字形連根拔除,以通過增加水體的光照量來促進水草的光合作用,通過促進水體流動來增加水中溶氧,且方便投餌。如果出現全塘伊樂藻上浮,可拉上繩索并用竹樁將其固定在水下呈東西走向、寬5-6m的水草帶,這樣水草既不會腐爛,又能凈化水質,同時也能降低水溫。
2、注意事項。
2.1及時撈除上浮水草。當水草的覆蓋率在50%以上,于白天浮出水面,晚上沉到水下的水草,若發現其沉到水下后不再上浮,需及時撈除;若上浮水草無新根或新根呈黑色,應及時將其撈除。
2.2一次加水不能過多。一般加水3-5cm,如遇水草生長過快,應提前加深池水,保持草頭沒入水面30cm以下,以抑制其生長。
2.3把握割草時機。每次割草量不能過多,可以分點交叉割除,割草量最好控制在1/3以下;遇悶熱天氣,氣壓過低,可暫時不要割草,待天氣和氣壓狀況好轉后再割;割草后應改良底質,防止水草割除時,攪動池水引起爛根而敗壞水質,引起水體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