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射陽縣海洋與漁業局 張學師
底層微孔增氧技術因增氧效率高,節約用電,改善池塘底層水質效果明顯在水產養殖生產中已得到了大面積推廣應用。2010年3—5月,射陽縣金海岸河蟹生態育苗專業合作社在河蟹土池生態育苗過程中進行了一個生產周期的微孔增氧應用對比試驗,取得良好的推廣效果,蟹苗成活率明顯提高、畝產量較常規生產提高40.85%,現將微孔增氧應用情況介紹如下。
1場地選擇
試驗池塘選擇在射陽縣金海岸河蟹生態育苗專業合作社龍江育苗場內,試驗面積21.75×667m2,共12只池口,分別設試驗池6只(10.83×667m2),對照池6只(10.92×667m2),育苗池有效水深1.8~2m,各池面積與產量見統計表1。
2微孔增氧設備安裝
主管道用1250pxPVC管道,主管道每隔20m設一分氣頭;增氧管道采用微孔增氧管,沿試驗池池埂四周1~1.5m左右的池底條狀布置,微孔管固定在離池底約375px高度,每667m2配備增氧機功率0.15kW。對照池不安裝增氧設備,依靠自然增氧常態生產。
3池塘準備
3月中旬所有育苗池進海水1.8m,海水比重1.014,4月上旬所有育苗池每667m2用晶體敵百蟲2kg、茶籽餅25kg、漂白粉75kg清塘消毒,殺滅敵害及致病生物。布池前3d每池用肥水寶肥水。
4幼體布池
4月16日起布池,每667m2育苗池投入規格100~125g/只發育同步,鏡檢幼體心跳達180次/min以上雌親蟹40只,消毒掛籠。4月17日,每池加肥水5min,4月18日,幼體布池結束,平均產卵率93.5%。
5育苗管理
餌料投喂:Z1前兩天主要依靠育苗池肥水滿足幼體攝食需要,適當投喂少量酵母,Z1兩天后全部投喂活輪蟲,根據檢查情況每天足量投喂,保證育苗期間充足供應。水質及增氧管理:根據池水消耗情況,在Z4以后定期加足池水,試驗池根據天氣、水質、苗情靈活掌握開機增氧時間,保持池水水質良好、溶氧充足,變態期間少開機,保持安靜環境。
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巡塘兩次,詳細檢查苗情、水質、吃食情況等,確定生產管理措施,做好生產記錄。
6試驗結果
5月15日開始捕撈蟹苗進行淡化,試驗池6只池口共捕撈蟹苗466.8kg,平均產量43.1kg/667m2;對照池6只池共捕撈蟹苗331.4kg,平均產量30.35kg/667m2,具體情況見表1。

7小結
從生產實際看,在相似幼魚密度、生產管理措施相同情況下,試驗池蟹苗質量、育苗成活率及產量明顯高于對照池,說明底層微孔增氧技術具有明顯技術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水質明顯好轉:試驗池在育苗生產過程中,因溶解氧高,水體上下層交換好,水中的殘餌、排泄物得到及時氧化分解,池水清澈,透明度一直維持在1250px以上,生產期間未發生水質變壞現象。對照池在Z4以后部分池口出現水質變肥現象,特別是5號池在Z5階段因密度偏高,投喂量大,水質富營養化,雖應急處理,不但大眼變態受到明顯影響,大眼幼體的質量也明顯較差,劣質苗比例達到10%以上,售價較正常苗下降了100元/kg。
幼體變態率明顯提高:試驗池平均每只母親蟹產苗1.07kg,按每千克蟹苗14萬只計,每只抱卵蟹生產蟹苗14.98萬只,按每只親蟹排幼30萬只計,幼魚成活率達49.9%;對照池每只掛籠蟹平均產苗0.76kg,折算幼魚成活率只有35.4%。
效益增幅明顯:雖然使用微孔增氧技術后,667m2均成本增加約1300元,其中電費、固定資產投入約增500元/667m2,餌料投入增加約800元/667m2,但產量平均增加12.75kg/667m2,按2010年平均價格550元/kg計,667m2均增加產值7000元,扣除成本,667m2均新增利潤5700元。
微孔增氧技術的應用,使河蟹土池生態育苗的產量與效益增幅明顯,同時蟹苗質量也明顯提高,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但在試驗過程中,也存在著納米管布置深淺不一、充氣不均及堵塞現象,拉網操作不便等問題,在今后的生產中將進一步完善與解決,同時,將繼續開展不同的增氧模式之間的比較試驗,以期取得最好的生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