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棚標粗具有反季節、高密度、高投喂的特性,要高度依賴于硬件設備來支撐水體環境(水溫、水質、藻相等)的穩定性,小棚標粗中硬件改造主要包括保溫、增氧、換水、出苗四大方面。
1、幾種小棚模式

圖1常見的小棚模式
小棚構造都是以拱形為主,目前市面上主要有正方形、長方形、半坡性三種拱形小棚,其中正方形跨度大造價會偏高,半坡性由于有直立面抵御大風性能會略差,市面上長方拱形小棚是主流。一般建議小棚寬不超過20米,寬度越小用材越節省造價成本越低,棚頂高度不超過3米,太高抵御強風性能差。
由于投喂和用藥操作,小棚內部常設計為兩邊走道型、中間拉線走船型、中間走道型。兩邊走道型要求棚架底端近與垂直地面,對棚架設計要求較高;中間走船型,簡單易做,但是投喂和用藥操作相比之下費時費力;中間走道型更加實用,幾乎適用與所有小棚。
為更加合理有效利用小棚水體空間,防止不同批次苗種放在一起造成規格差異過大,客戶選擇在中間攔網分批次放苗。
2、保溫

圖2小棚標粗硬件配備—保溫
水溫穩定是小棚藻相菌相穩定、蝦苗應激少的必要前提,為既能保證蝦苗的長速和活力良好,又不會由于水溫偏高引發藻類生長過于旺盛以及底部弧菌滋生,建議水溫維持在26-28℃,晝夜溫差不超過2℃。
由于外部氣溫偏低,小棚標粗前期主要是以升溫為主。小棚升溫主要是依靠棚膜,因此要求棚膜既透光又保溫,一般棚膜藍膜比白膜保溫效果更佳;同時還要求小棚棚架穩固,棚膜密封性好,能抵御大風降溫天氣,減少漏溫。
由于外部氣溫快速回升,小棚標粗后期主要是以降溫為主。小棚降溫主要通過開啟兩邊棚膜通風、加水以及鋪設遮陽網來實現。
為預防大幅度寒潮降溫,最好預備保溫燈、加熱棒等加溫設施,防止寒潮天水溫降至23℃以下造成掉苗。
3、增氧

圖3小棚標粗硬件配備—增氧
小棚標粗前期溶氧主要來源于藻類,其次是增氧機;小棚標粗后期由于水體渾濁藻相基本消失,溶氧主要來源于增氧機。同時研究表明體長越小,蝦子對溶氧消耗能力越強需求越大(溫延勝,基于淡水養殖的蝦耗氧率測定分析)。并且高密度高投喂的小棚水體,一旦整體溶氧水平偏低,亞硝酸鹽極易飆升造成蝦苗生理性缺氧體質下降,壓縮養殖周期造成提前出苗。因此小棚標粗設備中對溶氧設備要求較高。
小棚增氧標配:羅茨鼓風機+氣閥+納米盤+水車(根據池塘大小)+發電機(備用),增氧功率至少1KW/畝;
納米增氧盤每2-3米放置1個,每個納米增氧盤建議纏納米管不低于4-5米,納米增氧盤要高于池底10cm左右防止反底。
4、換水

圖4小棚標粗硬件配備—換水
北方多數區域為鹽堿土質,土質風化松軟極易滲漏,小棚池底普遍滲漏3-5cm/天,嚴重的滲水10-20cm,需要不斷加水補充;另外標苗過程中定期補充新鮮水源,一方面可以補充微量元素保持藻相菌相穩定,另一方面可以緩解或者減輕水質惡化,刺激蝦子批量褪殼規格整齊。因此定期合理補充新鮮水源更有利于標苗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般采用養殖外塘作為蓄水池即可,提前蓄水消毒凈化處理,保證各項水質指標正常,
如果外源水質較差,一般建議秋季清塘曬干池底后,入冬后提前蓄水做養水處理,來年春季使用。
為盡量減少加水過程中苗種應激,多采用棚頂設置一根打孔的PVC管進行花灑式加水;一般在放苗后2-3天后開始加水,選擇中午1-2點鐘小棚內水溫最高的時刻進行,加水時間隨著養殖進行逐步延長。
小棚池底滲漏比較嚴重,建議池壁鋪設黑色塑料膜減少滲漏,池底盡量不要鋪設防止出現壞底。
5、出苗

圖5小棚標粗硬件配備—出苗
小棚出苗有很多方式,比如地籠、推網、直接排苗、集苗等等。結合2016年眾多小棚戶的操作經驗,地籠和推網操作相對麻煩且耗時耗力,直接排苗既要有池內外高位差要求又不方便較多池塘客戶分苗計數,所以我們推薦采用集苗池收苗的方法,對絕大多數池塘普遍適用且簡單易行。
首先小棚底部兩端要有15公分左右高度差,在較低一端設置集苗池,借助水位差出苗更方便更干凈;
其次集苗池建議設在棚內,參考規格1.5米×1.5米×1米,鐵板焊制的集苗池比磚砌更方便成本也更低;出苗池進水口出用水泥硬化處理,便于集苗;集苗池分前后兩部分,前端主要是配合苗筐集苗,后端主要是放入水泵向外抽水,前后端有隔斷防止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