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養殖既是提高河蟹成活率的有效途徑,更是提高池塘養殖蟹品質的關鍵,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病害的發生,提高池塘養殖的經濟效益。以08年漁業科技入戶工程一個37.4畝示范塘為示例,其關鍵技術如下:
一、水草種植
水草是組成池塘養殖環境的重要部分,是河蟹生長發育中必不可少的餌料來源和棲息蛻殼的安全保障。水草能吸收水體中無機鹽和營養物質,凈化水質,多品種的水草合理布局是河蟹生長快的重要保證,也是生態養殖過程中的關鍵組成部分。
水草種植品種有:苦草、伊樂藻、黃絲藻、輪葉黑藻、金魚藻等,冬季清塘以后移植伊樂藻,集中管理,春季分植到整個池塘中,輪葉黑藻在開春剛發芽時移植,其它水草則根據具體情況和生長季節合理栽種,要求總體覆蓋率達65%以上。
二、螺螄投放
螺螄也是河蟹生態養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河蟹的天然餌料,也能凈化水質,消化水底殘余飼料。投放分二批,一、在幼蟹進塘后投放150公斤/畝,二、5—6月投放200公斤/畝。這一批是取自石臼湖的仔螺螄,靠近塘口,保證了螺螄的成活率且防止帶入有害生物或有害藥物。
三、蟹種投放
投放當地培育的幼蟹,每公斤25-30只,選擇優質、健康、附肢健全、規格整齊的幼蟹。放養當地高品質的蟹種是養殖成功和規格大的關鍵因素。
四、蟹塘套養
套養青蝦、鱖魚及適量花白鰱是池塘高效經濟的補充。在2月底投放人工繁育的幼蝦,每畝6-7斤,鱖魚苗在5月底6月初放齊,每畝數量20尾左右,要求體質健壯、腹部飽滿、規格5厘米以上。花白鰱適量,主要是起調節池塘水質作用。
五、飼料投喂
以動物性飼料為主,植物性飼料為輔。動物性飼料以鮮活小雜魚為主,輔以小麥、玉米、豆餅等,小雜魚一定要新鮮,腐敗變質飼料禁止入塘。投餌量根據幼蟹生長蛻殼的變化而增加,前期為總質量的5%,逐漸增加到10%,高溫季節少喂或不喂動物性飼料。投餌要定時、定位、定質、定量,以第二天清晨檢查略有殘余為吃飽標準,再決定增加或減少和調整飼料的搭配。
六、水質管理技術
在蟹種投放前要培育池塘水的肥度,這一過程一直延續到水溫增加到20℃左右為止。實踐證明前期池塘水保持一定的肥度還能預防蟹塘頑癥-青苔的生長。養殖中后期要求水質清新、溶氧高,定期加水或換水,池塘水位根據設置到高溫季節最高水位而逐漸抬高,期間定期換掉一部分池水。
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在微生物制劑原液買來后可自己配比培養8-10倍,配比方法為100斤冷開水+1.5斤紅糖+0.7斤食鹽+1.0斤黃豆磨成豆漿+微生物制劑原液,這樣既可加大用量徹底改良水質同時也大大節省了成本。
七、病毒防治技術
冬季將蟹塘池水排干,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每畝用150-200公斤生石灰進行消毒,塘底在整個冬天日曬夜凍。
蟹種投放后在水溫達到18℃左右時徹底預防纖毛蟲一次,使用藥物有纖蟲凈再配合消毒藥物。以后定期利用生石灰進行水體消毒和水質改良。在池塘養蟹中如果把握了水草種植、水底改質、投喂合理等因素就不需要使用其他消毒殺菌藥物,這樣既減少了成本,又提高了商品蟹的品質。